词条 | 三墩连城 |
释义 | 延边八景之五 位于延吉市区域内,有“三墩连城护高台,秋水缠绕清风来,四面号角连天起,狼烟散过飘阴霾”之语。 一、悠久的历史延吉历史悠久,据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及两千年前的《汉书》中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唐朝及以前,延吉曾先后属渤海国、高句丽王朝辖地。元、明时代,延吉地区先后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努尔干都使司布尔哈图等卫所。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清朝廷借“长白山一带为先祖龙兴之地”之名,将兴京以东,伊通州以南,图们江以北划为禁山围场,封禁长达200年之久。19世纪末,朝鲜及我国山东、河北一带遭大灾,始有人冒禁闯入封禁区。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灾民大批迁入,清朝逐废除封禁令,在南岗设立招垦局。光绪二十八年,随着人口日增,清朝在局子街设延吉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吉林东南路兵备道台公署移住局子街,延吉厅升为延吉府。1912年改为延吉县。 东北沦陷时期,延吉沦落于日寇铁蹄下,为伪满间岛省省会。解放战争时期,吉林省政府、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行政机构曾设在延吉。1952年9月,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后改自治州,延吉亦是州府所在地。1953年5月,延吉从延吉县划出成为县级市、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延吉市为全国甲级开放城市。 二、自然情况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脚下。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拟定的图们江流域开发大“金三角”的三个支点城市之一。全市幅员1350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聚居着朝、汉、满、蒙等16个民族,其中朝鲜族占总人口的58.60%。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03万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8%。 三、三墩连台遗址三墩连台遗址位于延吉市区 墩台遗址有大墩台、小墩台、帽儿山墩台。 三个墩台互为犄角,构成三角形军事联络体系,共同守卫着当时的渤海郡国心脏——城子山山城、长白山。在古代军事通信技术迟缓的条件下,这种利用地形地势的军事预警系统设计,是非常实用的。若有敌人侵犯,夜放明火、日举狼烟,迅速报警传递军事信息,每墩台有军士5名守卫,至清朝中期逐渐荒废。 (一)、大墩台遗址: 地理坐标:42°57'19.18"北;129°30'2.96"东 在兴安乡政府东1公里的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延伸丘陵末端的石山上,(石山因劈山采石,只剩北侧三分之一),西部隔一无名小河与九三厂相邻。墩台为土石堆筑,存高约4.1米,是渤海时期修建的烽火台。 (二)、小墩台遗址: 地理坐标:42°54'40.51"北;129°29'26.42"东 在延吉市人民公园最北部的小山丘上。是土石堆筑的高台,呈圆锥状、现存高8米,底部周长180米,底径53米,顶径29米,形如一个大圆锥体。是渤海时期的烽火台。 小墩台下有碑石,碑文介绍了中国汉代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古沃沮人村落情况。山路两旁稀疏地长着榆树、梨树。登上小墩台,一座高大的凉亭矗立在山顶。 在这里可俯瞰延吉市。 (三)帽儿山墩台遗址: 地理坐标:42°51'35.07"北;129°28'0.97"东 在延吉市与龙井市交界处的帽儿山顶上,海拔517米,是用火山岩碎石块堆砌而成,高约3米,顶直径约6-8米,是是渤海时期烽火台。 墩台下有渤海郡国的军事建筑遗址。 与墩台相关的军事设施,是绵延在延边大地上的“古长城”,它是连接各个墩台的纽带。 延边的“古长城”遗迹,断续伸延在延吉、龙井、和龙三市的崇山峻岭之中。多为土筑,也有石筑,或土石混筑,大部分地段修筑在山脊的一侧,部分地段跨越山岭、峡谷及河川。 目前详细的调查已发现,“古长城”西自和龙市八家子镇丰产开始,经西城、龙门,再经龙井市的细鳞河、桃源、铜佛、朝阳、八道,再经延吉市的烟集乡、图们市的长安镇磨盘山(城子山山城附近)、东至长安镇的鸡林北山,总长达100多公里。现在看到的“古长城”,多已颓败或湮没,只有断断续续的遗迹。在上述“古长城”遗迹两侧,又发现有数十座墩台遗址,以台址地形看,这些墩台在当年就是起军事瞭望、传递信息作用的重要军事设施。 延边的“墩台”与古长城依靠,总的布局呈弧形,护卫着延吉布尔哈通河与龙井海兰江间广大肥沃的河谷盆地,构成了一个十分壮观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体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