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兴镇
释义
1 河北省青县新兴镇

河北省青县新兴镇新兴镇,在农业发展中,形成了“小枣、蔬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格局;工业上形成了“针织毛衫业、五金电器业、食品饮料业、清真肉类加工和农林收储”五大主导行业。

新兴镇位于青县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东临104国道,东有京福高速公路,西有京九铁路通过,南有朔黄铁路,横穿全镇的沧廊高速正在修建中。民族路南北相连,交通方便,通讯快捷。总面积8.7平方公里,新兴镇辖前流津村、后流津村、杨辛庄村、陈庄子村、马辛庄村、狐狸墓村、辛集村、纪辛庄村、陈码头村、张码头村、周家庄村、史庄子村、小牛辛村、小流津村、吴码头村、李码头村、邢码头村、小街子村、朱辛庄村、陶官营村、大泗河村、小泗河村、大孝子墓村、戴庄子村、线庄村、马庄村、枣园村、小孝子墓村、庄科村、曲王庄村、西程村、蒋程村、王程村、东程村、邓程村、陈辛庄村、大曲头村、小曲头村38个村委会,总人口3.6万,其中回族同胞1.4万。

近年来,新兴镇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业发展中,形成了“小枣、蔬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格局;工业上形成了“针织毛衫业、五金电器业、食品饮料业、清真肉类加工和农林收储”五大主导行业。

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三大产业”即:小枣、蔬菜、畜禽和五大行业即:针织毛衫业、五金电器业、食品饮料业、清真肉类加工和农林收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四川省彭州市新兴镇

四川省彭州市新兴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地处龙门山脉前缘湔江河畔,距彭州市区20公里;东经103°47′45″—103°53′50″,北纬度31°04′45″—31°09′50″之间,东邻葛仙山镇,西接磁峰镇,南与丹景山镇接壤,北靠通济镇,彭白公路穿境而过。海拔753米至1282米,山丘坝俱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湔江河贯穿全镇,有丰富的冷水资源和林地资源以及可供开发的成片楠竹林4000余亩,适宜各种农作物、经济林木种植,更适宜于旅游、避暑休闲等。全镇幅员面积31.5平方公里,耕地5365亩,林业3476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854亩,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71人;道教圣地、道教二十四治首治阳平观坐落境内。

新兴镇地处湔江河谷小盆地中心,为古蜀王国开国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蜀蚕丛后远古时代黄河上游羌族的一个支派,后来,一部份人从高原地区向南,迁徙,自岷山进入岷江居这一支就是蜀族祖先。蜀王柏氏建国于“瞿上”,即今“海窝子”。

5.12大地震后,通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重建了鱼凫古镇“海窝子”,新建了阳平社区“六阳苑”。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

根据全镇经济发展现状及资源优势,抢抓灾后重建契机,重构产业,严格按“3761”的思路(3是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5是对彭白路沿线的止马村、阳平村、狮山村、龙怀村石梯村、断山村和街村社区进行“七村整体联动、统筹推进、共享资源”;6是指六大功能区,即:海窝子古街旅游区、止马坝旅游区、阳平观道教养生园区、阳平村生态农业观光区、冷水鱼养殖区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1是指一村一特色产业),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发展,并结合“两河流域”的打造促进农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3 四川省双流县新兴镇

四川双流县新兴镇(原名新店子),地处成都市的东郊,距离成都市中心10公里,与锦江区的三圣乡、龙泉驿区的大面镇、柏合镇和本县华阳镇、中和镇、白沙镇、万安镇等相邻。境内交通发达,24米宽的“新三路”快速通道全面贯通,成都外环路、人南延伸线、华龙路环绕我镇,“新中路”中和段在今年内完成改造。镇内水、电、气、路、通讯设施齐备,宽带上网任你漫游于网上世界。

新兴镇辖7个行政村,两个集镇,全镇总人口3万余人。幅员面积38.08平方公里,是成都近郊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主要集散地之一。这里是成都市的蔬菜基地,镇内共有三个农副产品零售批发市场。集化工、机械、轻工、商贸为一体的五平方公里的新兴综合工业集中发展区设施配套齐全。

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口径财政收入145万元,增长43.6%;农民人均纯收入4,169元,比上年增收441元,增长11.8%。引进项目28个,到位资金6,599万元,其中工业项目26个,到位资金6,324万元,工业增加值1,000多万元,全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计划建设1,000亩“城市菜地”项目,继续扩大侧耳根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侧耳根”、“豌豆尖”品牌。为实现“领跑东山,富民升位”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接成都的快速通道(新兴—三圣)已经全面贯通。成都市外环路、成仁路、龙华路和成龙路都环绕该镇,镇内各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面八达的交通网络。水、电、气、路、通讯(含小灵通)、光缆等基础设施齐备。宽带上网任你漫游于网上世界。

4 江苏省盐城市省亭湖区新兴镇

新兴镇位于盐城市北郊,与市区直接相连,是市区的卫星集镇之一。全镇总人口近6万人,社会总面积55.6平方公里。 全镇下辖1个办事处,1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10年8月,随着盐城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亭湖区河东,城南的快速发展,故对此区域的区划作部分调整。调整内容:撤销亭湖区永丰镇、新兴镇,将原永丰镇、新兴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新兴镇,镇政府驻新兴集镇迎宾路8号。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兴镇行政区域面积100.72平方公里,人口8.52万人,辖4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新兴镇 辖:居委会(新南、西巷、镇北、镇南、镇西);村委会(新场、三英、同心、袁河、双烈、前营、甘露、古河、三灶、新永、新界、联盟、倪杰、石华、三里、永西、陈台、洪东、长春、方明、新建)。

新兴镇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串场河、通榆河纵贯南北,204国道、盐靖宁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纵横交错。铁路客运北站、货运站、通榆河港池及国家直属粮库、生产资料公司仓库,石油公司油库、国家棉花储备库、220千伏变电所等单位坐落在该镇境内。

新兴镇经济发展步伐逐年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实现GDP4.23亿元,财政收入16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0元。工业经济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利税1720万元,入库税收超百万元的企业6家,2005年可实现财政收入2000万元.

新兴现有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形成机械、化工、机电、电子、服装、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涉及100多个部门类别。该镇的江苏高精公司、华派化工公司、清华紫光吉利达环保机械公司、盐城瑞智生物、悦泰电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品直销国内外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三产服务业是新兴将来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新兴的物流中心、交通中心、物资供应中心、服务中心的主力位置,境内现有大小物资企业50多家,并拥有铁路货场、通榆河港池等重要物资中转站,带动着全镇三产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农业是新兴的基础产业,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已形成了家禽家畜、大棚蔬果、花卉培植、特种水产、观赏鱼等10多个特经作物生产基地,其中“老江北”营养蛋、“李清叶”肉鸭、“七凤”草鸡、“江桂”蔬菜、“合顺”酱醋系列产品早已享誉大江南北,基本形成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5 辽宁省大洼县新兴镇

新兴镇镇政府驻坨子里,人口2.1万人,面积66平方千米,辖9个村委会:坨子里、躺岗子、腰岗子、两棵树、王家、红草沟、育新、于岗子、园林。

一、简介

新兴镇地处大洼县西北部,东邻盘锦市区、南毗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西北两侧被双台子河环绕,区域面积65.2平方公里,人口2.2万人,辖9个行政村,是一个集农、工、商、服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镇。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1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88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2.7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1780元,综合经济实力位于全县发展前列。

二、自然概况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盘锦市经济辐射的直接受益者,盘锦市民未来居住休闲、商贸物流的主集散地。镇内路网交错纵横,308省道、大锦路、环海路、兴一路贯穿全境,盘海营高速公路斜穿境内;北距盘锦火车站22公里、沈阳桃仙机场120公里,南距盘锦新港、营口港35公里;即将贯通的盘营客运铁路专线,将北京纳入2小时经济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新兴镇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3℃、降水量645毫米;地处大辽河、辽河淤积退海滩涂发育形成的滨海平原之上,无山无岗、地势平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是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中心地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盛产有机大米、河蟹、苹果梨、食用菌等农产品。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新兴镇工业项目集聚区是新兴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自2007年成立以来,集聚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规模日趋扩大,形成了以成品水泥、水泥建材、石油化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年可实现工业产值24亿元,贡献镇级财政收入550万元,现已成为新兴镇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增长极。

――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打造了有机稻米、皮毛动物、河蟹养殖、苹果梨、棚菜、食用菌及家禽养殖七个优势品种,形成了兴岗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申请了棚菜、食用菌、水稻、河蟹产品的有机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腰岗子”牌有机大米、生态河蟹,“新兴”苹果梨享誉海内外,产品遍及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各大城市,并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

――现代商贸逐步形成。“新兴中学”教学质量和重点高中升学率逐年走高,全国各地学子纷纷慕名投学。围绕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图书销售、餐饮、洗浴、物流配送、陪读房屋出租等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周边的居民小区、精品购物网点建设速度加快,以新兴中学为核心的居住群、商贸圈初见雏形,形成了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观光旅游成为亮点。新兴镇腰岗子村是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通过中国国家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注册了“腰岗子”牌有机大米。围绕稻米、河蟹产生的观光农业成为一道新亮点,与之配套的垂钓园、钓蟹坑塘、农家乐园等设施逐步完善,腰岗子“蟹文化”成为一种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游览。此外,新兴的园林采摘园和鑫叶有机蔬菜采摘初具规模,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几年来,新兴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累计开发商品住宅楼2.6万平方米,铺设和维修黑色及白色路面37.1公里,安装路灯760盏,栽花种草620万株,铺设地坪及整修人行路1.5万平,城镇主要街道都实现了绿化、美化和亮化,成功造就了一个设施完备、路平街整、排水通畅、环境优美的全新城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法制安全建设。投资110万元建成1013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全镇文化体育周活动有声有色,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新兴中学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中考成绩多年位居全县之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推进,人们的生育观念明显更新。

几年来,新兴镇先后获得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模范乡镇、辽宁省文明乡镇、盘锦市优秀党委、大洼县三个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等多项荣誉。如今的新兴正在“富裕新兴、和谐新兴”的目标指引下,集聚全镇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宏伟气魄,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6 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

新兴镇地处屯昌县北部,海榆中线贯穿南北,号称屯昌的“北大门”,距离县城19公里,土地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委、1个居委会、自然村120个,经济社184个,总人口25421人,耕地面积3.84万亩,其中水旱田20943亩,坡园地26815亩;林地6.6万亩,其中橡胶30000亩,槟榔4304亩,糖蔗9800亩,冬季瓜菜12931亩,常年瓜菜2500亩,浆纸林10000亩,淡水养殖4284亩。是该县农业对外经济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全省百镇建设项目之一,还是屯昌县“一城四镇”的重点镇。

1、水库有6个,较大的水库是加乐潭和香车水库,蓄水量分别为1170万立平米和140万立平米,水渠总长约154公里,支渠94公里,灌溉面积约7500亩。现有大小田冲约300个,其中500亩以上的有5个,200亩以上的有35个,最大的田冲是新北的北京冲和南歧的田肚冲分别是1000亩。

2、已建成的文明生态村14个,分别是南尊、马禄、西排坪、南丰、新园村、吴宅园、曾岭仔村、新兴园坡村、土克一村、下屯科甲岭村;吴岭仔村、春花山村、双顶村、干昌坡村;已成立了南丰、新园、吴宅园、曾岭仔、山柚园、南尊、马禄等7个养猪专业合作社。

建制沿革

1961年析东风公社建新兴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置新兴镇。1997年,面积114.8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亲兴、新北、蕴澳、南圮、洁坡、下屯、百家、兴诗、卜文、沙田、新雄、下田、土锡13个村委会和新兴1个居委会。

7 山东省苍山县新兴镇

乡镇概述

新兴镇位于"山东南菜园"--苍山县城最西部,西与“煤城”枣庄接壤,南与“酒都”兰陵毗邻。全镇辖44个行政村,3.8万人,总面积81.49平方公里。

所辖行政村

东一村 东二村 卢楼村 马楼村 张屋村 西新兴 于楼村

太子堂 新胜村 云铺村 曹庄村 阁老埠 东关庄 木山村

前大尧 后大尧 前关庄 后关庄 北辛庄 王楼村 高王庄

西刘庄 艾庄村 冯岭村 小寨子 黄山屯 古林村 蒋庄村

岳楼村 岳桥村 下湖村 龙庄村 双山屯 马庄村 东凤庄

西凤庄 山里王 朱屯村 板闸湖 伏东村 伏西村 徐山口

东大寨 西大寨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通枣庄,距京沪铁路35公里;南依郯(城)夏(庄)公路,距“黄金水道”大运河、交通枢纽城市徐州各35公里、80公里;北接206国道,近靠会宝岭水库;向东距京沪高速公路30公里。境内有“十”字型县乡公路经镇驻地与外界相通,周围辐射区域广,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镇内民风纯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远有龙山文化遗址、西汉太祖神庙遗址,“王莽赶刘秀”、“金头换人头”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近有抗日支前模范村------下湖村、糖稀湖-----鲁南大捷主战场旧址等。1947年1月,陈毅、粟裕在镇境内的马庄、下湖、太子堂一带糖稀湖区,消灭了国民党整编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鲁南大捷一诗:“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快速纵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该镇地处秦岭纬向构造带,呈褶皱与断裂状。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英石、铁矿石、镁石等。其中镇北部、西部裸露的寒武系五山组优质石英砂岩矿达18处之多,累计面积6.6平方公里,总储量达6.1亿吨以上,列山东之冠。经抽样加权测验,其化学成分为:SiO2:最高99.78%,平均98.88%。该镇所产石英砂岩是国内外最佳玻璃硅质原料之一。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经山东总队详细勘探的尖顶山北中段,求获B+C+D级储量4445万t。大型矿床集中,矿量如此之大,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近年来,新兴镇党委政府按照“工业抓民营,农业抓调整,社会治安求稳定,整体工作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全镇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3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6亿元,工业总产值5.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28元。初步形成石英石加工、铁矿石加工、食用菌生产等为主导产业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招商引资工作成绩骄人:自去年以来,全镇共引进外资项目7个,吸引镇外资金2.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万元,其中投资1100万元的山东新兴硅砂公司、投资800万元的新世纪硅砂有限公司、山东莱芜集团投资700万元的莱芜铁矿选粉厂、山东枣庄外贸集团投资700万元连营铁矿选粉厂,均已投产运营。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现已形成蔬菜、林果、食用菌、特种养殖等四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建设面积达到了3平方公里,新建上宅下店式商品楼1.5万平方米。供电、供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备。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社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全镇呈现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

基础设施

新兴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目前,该镇的城镇面积达到了3.3平方公里,新建商品楼万平方米,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齐备。

历史

糖稀湖为解放战争时期鲁南大捷主战场旧址,位于新兴镇境内。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队在苏北受重创后,从各方调集兵力,以整编26师及所属第一纵队从峄县、枣庄、台儿庄计三路进逼临沂,企图迅速攻入沂河平原,深入鲁南解放区腹地。敌军进占原赵 县西南大部地区后,扬言“占领临沂过年”。国民党整编26师是按照美国甲等师标准装备起来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总人数在4.5万人左右。师长马励武把部队摆在新兴镇西部伏山口村,东至卞庄一线。第一快速纵队是第一次参加内战的蒋军“王牌”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号称“国军精锐”。

当时解放军以第8师、9师与10师一个团及滨海警备旅共计3.8万人为主要作战力量,由陈毅、粟裕统帅,指挥作战部秘密设在新兴镇阁老埠村,仅距敌师部2.5公里。陈、粟根据敌情制定了首歼伏山口、太子堂地区敌军26师49旅(旅部驻太子塘),并阻击峄城、枣庄敌人东援,后歼灭敌169旅及第一快速纵队的作战计划。

1947年1月1日,我参战部队隐蔽到达进攻位置,将敌包围在西从店子街、东到卞庄,南起兰陵、鲁坊,北至尚岩石成崮、石龙山一带几个村庄之内。参战部队于1月2日晚约10点,对敌发起全线攻击,激战至3日拂晓,共歼敌8500余人,缴获枪支1200余支,战马265匹。残敌节节败退,午时退至糖稀湖区休整。此时雨雪交加,寒风刺骨,敌坦克、汽车行进在土质胶结泥泞的路上,如笨牛负重,蹒跚蠕动。当夜11时,陈、粟发起了全军进攻命令,解放军不顾严寒地冻,冒着雨雪与敌人短兵相接,几个小时,就把国民党坦克部队打成“瘫痪”,激战到4日下午3时,除敌师长马励武带领少数坦克、人员向峄县方向逃窜外,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26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彻底覆灭。40小时内,我军计毙、伤、俘敌近3万人,缴获大炮100多门,轻重机枪、长短步枪4000余支。战后,陈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鲁南大捷》。“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快速纵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因糖稀湖土质像糖稀一样,粘住了敌人的坦克车辆,为战役立了功,故人们把此次战役叫做“糖稀湖战役”。

明星企业

新兴镇依托石英砂铁矿石等子源优势打出"资源招商""诚信招商"品牌,通过优化软硬环境。目前,全初步形成了石英砂加工、铁矿石加工,水泥预制等主导产业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自去年以来,全镇共引进外资项目7个,吸引镇外资金2.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

2003年,总投资800万元的新兴硅砂公司技改项目现已投产运营。2003年12月枣庄外贸集团投资700万元建成的金德铁矿选粉厂。2003年2月,莱芜集团投资800万元兴建的富茂铁矿选粉厂。

历史文化

东部的“糖稀湖”是华东野战军围歼国民党第26师及第一快速纵队的地方。

8 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

新兴镇位于涡阳县城北20公里处,东临丹城、马店集镇,西至耿皇、牌坊镇,南濒龙山、张老家乡,北界河南李寨、马桥镇。

新兴镇政府坐落在新兴集,新兴集又称“奶灵庙”,后演化为“龙奶庙”,“龙庙”。据《涡阳县志》载:公元前511年,楚灵王昏庸被废,只身逃此,遇旧臣申亥,申亥为报楚王不杀其父之恩,竭诚相待,又令二女侍寝,然灵王当夜自缢,申亥处死二女陪丧灵王,民怜二女,建“奶灵庙”。解放战争时期为雪涡县,辖雪枫区驻地,解放后在此设雪枫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命名为雪枫公社,1963年改为新兴区,1969年撤区建立新兴人民公社,1979年划社建区,成立新兴区,1992年二月撤区并乡成立新兴镇。

自然环境

区位面积:全镇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487万亩。

区划沿革:新兴镇原为新兴区,辖新兴、大李、大曹、重兴、吴桥五个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后,重兴并到丹城镇,吴桥并到张老家乡。辖一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168个村民组,108个自然庄。有新兴、大曹、王集、石冢、宝冢五个集贸市场。

人口状况

新兴镇200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为51814人,其中男27143人,占总人口数的52.38%,女性24671人,占总人口数的47.62%,2004年总人口55379人,其中男29331人,农业人口53610人。

地形与交通

新兴镇处淮北大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土质98%的黑土系,位置优越,涡新河似一条绿色飘带,直通涡水,五道沟、岭孜沟,曹武沟、三八沟、青龙沟纵横交错,支流延伸各个村庄。交通便利,省道涡永公路穿街而过,是直达宁波、武汉、郑州的交通枢纽,县道团结路、曹武路横跨东西,村村道路硬化。

矿产资源

据勘探,境内蕴藏大量的煤,刘店矿地下煤遍及新兴镇六个村,其他有待开采。

人文景观

新兴曾是刘少奇、彭雪枫、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是原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所在地,1994年5月2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原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张震一行来新兴故地凭吊,命名并题写了“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馆名。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筹资200余万元,加强了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建设,现该馆园已成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国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亳州市十佳旅游景点。

经济建设

农业:新兴是农业大镇,该镇在农业上坚持走开发兴农的路子,粮食、蔬菜、养殖、林果等规模经营割据逐渐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逐步造成。新兴曾是全国农业税费改革第一镇。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镇党委一班人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着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带领广大干群树立新观念,开阔新思路,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入手,寻找农业市场的新途径。鉴于广大干群对指令性种植计划十分反感,农民负担逐年加重,征税收费,镇村两级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积怨太深,党群关系严重恶化,镇党委、政府对全镇收支情况进行核算:新兴镇每月工资支出7万余元,全年就是85万余元,办公经费精打细算一年20万元,农业税一般定在50余万元,加上建设费用40万元,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所需的20万元,以及“五保四抚“的20万元,杂七杂八的扣除后,全年全镇所需资金起码在260万元左右,而全镇耕地面积8.9万亩,细算下来,每亩一年一次性上缴30元便能基本满足全镇的财政需求,这样“一亩地一年缴清30元,任何人不得再收费”的大胆设想就产生了,并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镇人代会上一致通过,决定从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开始实施。亩均30元,午秋各半,干部从繁重的事务中摆脱出来,群众不再愁卖粮难的事,这样既减轻了群众负担,又密切了干群关系。九三年底,到新兴取经的人滔滔如水、络绎不绝,首先,是闻风而动、不甘落后的邻居丹城乡、马店乡,紧接着周边的蒙城、利辛、太和、濉溪和亳县以及外省的都前来学习,《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也转载了新兴镇税费改革的做法。新兴镇在农村税费改革上取得了较大成功。

2004年粮食总产量42332吨,比1994年30854吨增长了11418吨,增长1.38倍,其中小麦总产量27295吨,比1994年12353吨增长1.8倍,油料产量779吨,比1994年110吨增长1.16倍,棉花总产量752吨,比1994年10吨增长75.2倍。

养殖业大发展。1988—1989年拆除河坝上的砖窑30余座,造地近150亩,全部栽植果木树,另外,从1990年—1992年三年间,利用涡新河水源优势,从浙江慈溪聘请技术人员,大力发展养鸭事业,采取户办联户办的方法,从10多户发展到50余户,最多的一户养量在2000多只,镇投资12万元建大棚,兴建兴饲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有无铅松花蛋、灰包咸鸭蛋,其中无铅松花蛋曾荣获海南食品博览会椰子节精品奖,产品销售到北京、合肥、郑州等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省委书记卢荣景于91年亲临新兴参观,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由于饲养价格高昂,蛋料比例不合格等因素,导致养鸭事业逐步回落下来。生猪2004年出栏35890头,比1994年的23810头增长2.97倍,生猪存栏20930头,比1994年11200头增长1.87倍,大牲畜年底存栏13072头,比1994年的17082头下降4062头,(其原因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家禽存栏19万只,比1994年的16万只增长1.20倍。在林业生产上,按照“主攻长廊”,(即六沟十坝),“进村入院”的总体规划,年年动手早、进度快,无论数量和质量在全县皆名列榜首,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民营企业:“七五”,“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坚持镇村集体企业为重点,实行镇办、村办、联系户、个体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有养殖、禽蛋加工、编织、轮窑、林材加工,面粉加工等10余家创业门类。“九五”、“十五”期间,加大民营企业的力度,政府为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政策上予以放宽,资金上予以支持,精神上予以鼓励,因而加快了民营企业发展的速度,现在仅水泥予制厂就有近20家,窑厂4家,机械制砖厂2家,木材加工厂4家,另外还有面粉厂,养殖厂,粉丝加工厂、屠宰厂、加油站、建材、建筑工程队等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民营企业将成为全镇经济的“顶梁柱”。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新兴镇依托红色老区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从而带动了交通、商业、零售、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全镇除政府所在地新兴集以外,还有王集、大曹、石冢、宝冢四个小集镇,零售、商业、服务业齐全,日流量达2600余人,平均日社会零售总额10万元以上。新兴镇同时又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镇,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镇政府牵头进行有序劳务输出并设各种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民工外出打工,仅此一项,每年免费培训农民工600余人,创收7200000万元,有序输出农民工2000余人,创收19200000余万元,农民工自发外出1.6万人,创收153600000多万元,大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多年来,新兴镇党委、镇政府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九五”末,镇党委、政府已向人代会承诺,在“十五”期间,清淤疏峻“五沟”,建“一闸一坝”。五年来,通过全镇广大干群的共同拼搏,筹资250余万元,先后开挖并疏通了三八沟、五道沟、新四沟、青龙沟、岑孜沟,修复地头沟、地边沟、打小口机井200余眼,2002年,利用黄淮海资金4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0万元,在涡新河建闸一座,在青龙沟侯集段修溢水坝一个。先后治理了大曹、左楼、大李、余王、松林、曹庙、新四、南张八个治理片,总面积达3万余亩,全镇75%以上的土地作到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道路交通。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开展,广大农民对盼望重修乡村公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针对广大群众的修路欲望,在“十五”初,镇党委、政府把修路作为为人民办实事、践行“三个代表”、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来抓,五年来,通过广大干群共同筹资和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共计1430余万元,修通了大曹为中心的南北长11公里的涡新路,东西长9公里的团结路和曹武路。修通了10个村环村柏油路,全长约50公里,特别是2006年利用国家修柏油路每公里补助10万元的优惠政策,农民通过议事,自愿筹资捐款140余万元,修了全长35.2公里的柏油路,11月底全部竣工。全镇16个村,已有15个村建了柏油路。

供电。镇内设有35千伏大曹变电所,年供电量400余万度。投资30余万元建新兴供电管站,“九五”末以来,县供电部门会同新兴镇政府投资130余万元,对全镇29个村的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全镇居民通电率达100%。

邮政、电信。新兴镇邮政电信发达,集镇居民用户电话率达95%,农村电话覆盖率35%;邮政投递通达各村,报刊邮件及时投递到户,邮政储蓄存款由2000年的500万元,到2004年已达到2000万元,实现全国联网,通存通取。

住房面积。2004年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6平方米,农村楼房覆盖率15%。

教育卫生

教育。新兴老区历来重视教育工作,在84年至94年,全镇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排在全县前列,九五、九六年,加大了“四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投资400余万元,建新兴、大曹、大李、新兴中心小学4幢教学楼,改造危房80余间,购置1万多元图书,增加仪器近百万元,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生入学率98.4%,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6.2%,两基工作于97年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1999年荣获国家教育部“中华扫盲奖”。

2004年全镇有完全小学24所,在校学生6220人,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2520人,教职工349人,其中小学教师239人,中学教师110人,学历合格率达100%。小学校舍建筑面积均3.5平方米,中学生均4.7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三室”设施配套齐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历届中考中,该镇考生的考试成绩一直位居全县前列,为新兴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卫生。涡阳县人民医院新兴分院坐落在新兴集人民路东侧,占地11亩,业务用房面积1700㎡,床位30张。

科室设置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肠道科、传染科、放射科、CT室、B超室、检验室、重症监护室、儿童预防接种室等。

医疗设备有:200mAX光机一台,电动洗胃机一台,制氧机一台,全自动同步呼吸机一台,无影灯、麻醉机、吸引机、看光灯二台,双目显微镜一台,离心机一台,电冰箱一台,心电监护仪三台,心电图机三台,西门子CT、B超二台。

卫生院功能: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和治疗,三衰的抢救和治疗(心衰、呼衰、肾衰),上下腹部的手术及剖妇产术等。输血治疗,疾病控制,防疫、保健等工作。

9 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

新兴镇位于甘谷县城以北,距县城2.5公里,镇域面积129.4平方公里,东西长27.7公里。镇域内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素有甘谷“旱码头”之称。全镇共辖1个社区,46个行政村,266个村民小组,23570户1096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01人。总耕地面积81618亩,其中川水地28363亩,山旱地53255亩,人均耕地0.82亩。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县委提出的 “强农、重工、活商、兴教”发展战略和“川区种蔬菜、浅山抓果椒、高山种洋芋、家家搞养殖、户户有劳务”的 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把基础做实、把产业做大、把环境做优”的工作重点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川带山、山川互动、重点突破、整体推动”的工作方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充分结合镇情,努力加快城镇化和产业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1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5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7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88万元,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3元。如今,新兴镇已成为甘谷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农业支柱产业

农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随着新兴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和花卉生产示范区的建立,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北部干旱山区以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和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川道区以花卉种植、大葱、蒜苗、辣椒等名优蔬菜和林果业为主;种植面积达23000多亩;姚庄村姚天基精心培育的月季花在1999昆明世博会上获1金6银7铜共14枚奖牌,其种植基地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全国月季花示范基地”;谢家村谢锡文从美国引进的开心果种植成功,填补了我国的空白,现已推广种植800多亩;规模养殖户达1050户,畜禽饲养量达到15万头(只),成了全县肉、蛋和鲜奶的供应基地;全镇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每年组织、培训、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次。目前,全镇逐步形成了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劳务输出三大支柱产业,开心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2762.1亩,荒山造林11150亩;乡村道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新兴综合市场、朱圉农贸市场、雒家蔬菜市场、渭阳农贸市场等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小城镇建设

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再上新台阶。新兴镇是省上确定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发展抓项目”,争取资金4300万元,扩建了甘谷货场、火车站候车室,新建了东西两座立交桥。投资1500万元,拓宽改造了道北路和新城北路,新建了冀城大道和北甘公路。投资1700万元,对新兴路和火车站站前广场,实施了拆迁改造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企业、商贸、运输、服务为主体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境内砖瓦厂、采石厂、木材加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和餐饮、文娱、住宿等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增加,截止2007年底达到880余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2万余人。蔡家寺景点经过整修,年接纳游客1500余人(次)。

勤政为民

坚持勤政为民,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农村医疗和计划生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镇域内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所,教职工1177人,在校学生25069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8.9%;有中心卫生院1所、分院2所,村卫生所182所,医疗卫生人员247人。辖区内通电通公路,电话入户率66.2%,电视入户率88.1%,人民群众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7年建成水利提灌12处;新建优质果园4500亩;建成通村水泥路9条29.6公里,沙砾路6条8.8公里;完成渭水峪至颉家6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开农路42.8公里,建成配套48.7公里,同时新启动了永安、盘石等4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了天定交通公路征地和渭河堤防建设征地工作;新发展塑料大棚2000亩4000座;建成了西王家、卢家崖湾等5村的安全供水项目。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规划合理

注重规划,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镇上积极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基本思路、建设方法和建设步骤,确定雒家村、卢家崖湾村、刘家村3村委示范村,移家村、史家坪等6村委推进村,邀请兰大设计院对雒家、卢家崖湾两村进行了高标准的村镇建设规划,全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了一大批道路、渠道、提灌等项目建设,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积极组织实施,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10 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

新兴镇位于三原县北部塬区,距县城20公里、北与耀县接壤、南与鲁桥相连、东与马额、陵前镇隔浊峪河相望、西与嵯峨乡以清峪河为界。三照路、洪马路、张陵路穿境而过,全镇辖16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6975户、3万多人,有耕地68000亩镇党委下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9个,党员821人,其中农村党员648人。产业以苹果、大葱和养殖为主,现已基本形成“南菜北果,全镇畜”的产业格局。

基础设施

新兴镇交通便利、电力、水利、通讯事业发展迅速;镇村干路全部砂石化,实现村村通电话,通讯联络方便快捷,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目前建有3.5千伏的变电站一座,水站20座、机井92眼,修“U”型渠99公里,铺设暗管95公里,修筑通村水泥路23公里,镇村砂石路29条34.2公里,扩建商贸街道3处,兴建集贸市场2座、畜牧市场2个。

产业结构

新兴镇除粮食、薯、豆类之外,还有苹果、肉牛、大葱、仔猪、笼养鸡等产业。近年来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形成南部以大葱、北部以苹果、全镇以畜牧为主的产业格局,粮经比例达到4∶6。

苹果生产是该镇的一大支柱产业、全镇有苹果面积18000亩、其中盛果园1万多亩、幼果园8千亩,品种主要以红富士为主,并有玉华早富、秦阳、嘎啦等中早熟品种品种;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狠抓优果工程、“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等四项关键技术的实施,使该镇的果品质量与声誉进一步的提高,省级评定认证的大型示范园3个(马莲滩村、新型村、岩尧村)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新加坡、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地。

大葱生产也是该镇另一支柱产业,该镇南部的五爱、焦寅、丰王、张坳等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大葱生产专业村,品种以章丘大葱、硬叶寒葱、中华巨葱为主,共有面积1万亩。

蓬勃发展的养殖业是新兴镇又一大优势,该镇具有传统的肉牛和仔猪繁育习惯,同时按照“一村一品”抓养殖专业村,目前秦川牛存栏7800头、生猪存栏11247头、羊存栏8744只、笼养鸡33万只、并建成“莎能”奶山羊繁育基地1个、蛋鸡孵化厂1个,该镇围绕三大养殖业(猪、牛、鸡)、依托新兴、柏社两大集贸市场建成了规模化、规范化的三大市场(新兴柏社市场、牲畜市场、屠宰市场),建成四个养殖厂(魏家壕村繁育肥牛场、潘家村特种养殖厂、曹惠村现代化养鸡厂、张家坳獭兔厂)。

科教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普及推广迅速、大棚菜、香菇生产、油菜制种等新产业,苹果套袋、配方施肥、大该型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全镇尊师重教、有初级中学3所,中心小学3所,完全小学1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11 黑山县新兴镇

新兴镇(Xinxing Zhen)

名称来历

新兴镇前身是康屯公社,后因交通不便,迁至新兴屯,后来更名新兴镇。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22°49′36"至122°40′35",北纬41°73′08"至41°55′02"。地处黑山县东南部,东与辽中隔河相望,南与台安县接壤,西与吴台相邻,北与新民相邻。人民政府驻地芍药村新兴屯。电话区号0416,邮政编码121417,距县城黑山35千米。

政区沿革

新兴镇的前身是康屯公社,驻地康屯村,1981年因交通不便,迁至新兴屯,1983年更名新兴乡,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改称新兴镇。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新兴1个社区居委会,石庙子、方甸、康屯、马家、芍药、卧牛、叶沙、前尖、后尖、高家、茨榆、齐家12个村,共12个村;下设45个日然屯,共12个村级政区;领导1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76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619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8人,城镇化率3.6%。另有流动人口38人。总人口中,男性8298人,占53%;女性7898人,占47%;14岁以下3290人,占20%;15~64岁11378人,占70%;65岁以上1528人,占1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5418人,占95.2%;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等4个民族,共778人,占4.8%;超过百人的有满族1个民族,其中满族74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7%。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2.5千米,总面积161.4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57.88平方千米,占97.8%;水域3.6平方千米,占2.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0.3人。

地形地貌

地处松辽平原下游的辽河三角洲的绕阳河畔,属河湖洪冲积沉淀形成的平原,地势低平。海拔高度13米。

气候

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一月平均气温-10.7℃,最低气温-27.6℃;七月平均气温24.2℃,最高气温35℃。年平均降水量586.4毫米,无霜期165天左右。

水文、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新兴土质肥厚,地下水资源丰富,总储藏量3106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871万立方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