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村 |
释义 | 三村,有同名地方从化县吕田镇三村、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仁和镇三村、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桃花镇三村、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三村乡三村、云南省昭通盐津县中和镇三村和云南省富民县大营镇三村。 从化县吕田镇三村三村(Sāncūn)在从化县城东北54公里。属吕田镇。含9个自然村。 清代陈、李、 胡三姓氏先后由吕田、桂峰、陈洞等地迁此,形成三村鼎立势,原名三村洞,简称三村。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仁和镇三村该行政村隶属马关县仁和镇,地处仁和镇西边,距 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26公里。东邻仁和,南邻木厂,西邻木厂,北邻木厂。辖三村、田心、电可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373 户,有乡村人口1578人,其中农业人口 1578 人,劳动力 1159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887 人。 全村国土面积12.58平方公里,海拔 1618 米,年平均气温 17 ℃,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 包谷、水稻谷等农作物。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桃花镇三村三村处于桃花镇区域中心,东与洪城大市场、家电市场、鸿顺德皮具市场;北与建设西路、一村相连;西靠沿江大道、大脊村;南与灌婴路平行穿插而过。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300亩,蔬菜地面积425亩,水塘125亩;有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现有常住户412户,常住人口173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中共党员60人。有一所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000余人。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三村乡三村三村村隶属红河县三村乡,地处三村乡西北边,是 乡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县城147公里。东邻车同村委会,南邻补干村委会,西邻扎么村委会,北邻普洱市墨江县龙坝乡龙宾村委会黑树林村。辖黑树林、塔埔、螺蛳寨、大梁子上寨、大梁子下寨、达洞、下达洞、田房、龙洞等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75户,有乡村人口2201人,其中农业人口2188人,劳动力137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67人。 全村国土面积3.4平方公里,海拔965-1580米,年平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628毫米,适合种植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1497.85亩,人均耕地0.68亩,林地3886.5亩。 云南省昭通盐津县中和镇三村村情概况三村隶属于中和镇大浩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大浩村委会7 公里,距离中和镇25公里。国土面积8.36平方公里,海拔1060米,年平均气温13.8 ℃,年降水量119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13亩(其中:田46亩,地967亩),人均耕地1.2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88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4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6亩,主要种植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亩,其中草地25亩;荒山荒地220亩,其他面积248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21户通自来水,有25户饮用井水,有13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169户通电,有2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2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5公里。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木架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7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4.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18.38 %;畜牧业收入50万元,占总收入的 36.76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85头,肉牛5头,);林业收入9万元,占总收入的 6.62 %;第二、三产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7.35%;工资性收入31.5万元,占总收入的23.16%。农民人均纯收入950元,农民收入以劳力、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1人,在省内务工120人,到省外务工25人。 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179户,共乡村人口814人,其中男性437人,女性377人。其中农业人口810人,劳动力436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有苗族1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7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5公里。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大浩完小,中学生就读到中和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7公里,距离中学18公里。截止2006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0人,其中小学生85人,中学生35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7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13亩,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5000元(人均6.17元),一事一议筹劳160个。 云南省富民县大营镇三村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富民县大营镇 ,地处镇东南边,距 镇政府所 在地5.6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 ,距县城7.6公里。东邻茨塘村委会,南邻五华区沙朗乡,西邻东元村委会,北邻东元村委会。辖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7户,有乡村人口657人,其中农业人口 639人,劳动力4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1人。 全村国土面积9.21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18.3℃,年降水量846.4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98.7亩,人均耕地 0.82亩,林地113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3.0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98.7亩(其中:水田310.7亩,旱地188 亩),人均耕地0.82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13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39亩,主要种植板栗;水面面积3亩,其中养殖面积3亩;草地46.1亩;荒山荒地570亩,其他面积1810.9亩。有白云石等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55户通自来水,有3户饮用井水,有11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6.5%。全村167户通电,有15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6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8.81%\\90.53%\\98.2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6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61户(分别占总数的95.27%)。 该村到镇政府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是水泥路 ;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7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30辆。全村耕地面积为498.7亩,有效灌溉面积310.7亩,有效灌溉率62.3%,有高稳产农田地面 积498.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9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1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0户;建有小水窖2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17户。全村有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2个自然村已通电;有2个自然村已通路;有2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2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87万元,占总收入的75.16%;畜牧业收入18万元,占总收入的2.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80头,肉牛71头,肉羊400头);渔业收入24万元,占总收入的3.1%;林业收入40万元,占总收入的5.12%;第二、三产 业收入86万元,占总收入的11%。农民人均纯收入252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0人(占劳动力的7.46%),在省内务工29人,到省外务工1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为主,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4%。该村目前特色产业为大棚西瓜种植,计划大力发种养殖业。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拥有教师3人,在 校学生78人,距离镇中学7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77人,其中小学生46人,中学生32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 人文地理三村村委会地处镇南边,东邻茨塘村委会,南邻五华区沙朗乡,西邻东元村委会,北邻东元村委会。从昆禄公路沿线的西山区“头村”排列下来,进入富民排列在第三个村,因得名为三村。1950年设为三村乡;1956年属东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东元管理区;1962年设三村大队;1984年4月体制改革后设三村乡;1988年体制改革为办事处;2000年设为村民委员会。位于三村村中的东南方有修建于民国22年的清真寺,房屋为土木结构,一楼一底,四角飞檐,古朴而 雄伟。 新农村建设2007年,三村村委会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抓好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给村委会安排3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7年,投资41520元(其中:村委会自筹11520元)修复竹园段旧沟的三面光修复,浇灌沟渠133.34平方米,总长352.6米;增高沟帮78.5米,37.4平方米。 发展重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集体经济实力不强。虽有部分企业,但村上只是提供场地,每年收取一定租金,所以建设资金不足,村上拿不出资金大规模投入建设 2、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排灌沟渠不畅,渗水严重,排灌不便;小河河堤倒塌严重;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 3、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在家务农的农户应用现代科技不足,种植水平低下,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者多靠体力赚钱,缺少专业技能,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且偏低 。 发展思路及产业 1、认真抓好农业产业化调整道路,种植高效、优质产品,种植特优樱桃100亩,大棚玫瑰50亩。 2、在现有260.7亩的土地上大力招商引资,走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道路,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 3、继续做好农户的改水、改灶、改圈工作。 4、争取上级各方支持,修通至大渔塘的乡村道路;修建三村文明遗产大寺;新建文体活动中心,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5、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各方支持修通排灌沟渠两千多米的沟路及完成三村小学的改造。 6、抓好土地城建工作。 7、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工作。 8、在后山退耕还林面积上,大力发展大树杨梅500亩、马桑20亩、冬桃40亩、樱桃100亩、红枣40亩、甜杏20亩等多种水果,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栽培和经营管理。 9、利用我村交通便捷、离省城昆明近的优势,抓住冬季农业开发为契机,以调整农业结构,突出特色农业为宗旨,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发点,全面发展"三园一区"的现代集散型农业经济,结合以养鱼种果发展绿色观光的思路,在建设好"水渔园""农业园""林业园"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餐饮、垂钓等的第三产业,并以旅游、餐饮、垂钓带动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赶上全镇人均发展经济水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