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壬申之乱
释义

壬申之乱是发生在天武天皇元年(672年)的日本古代最大规模的内乱。一方是天智天皇的太子大友皇子(明治3年1870年,追封为弘文天皇),另一方是得到地方豪族相助而扯起反旗的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日后的天武天皇)。结果大海人皇子获胜,是日本历史上少见的叛乱者胜利的例子。天武天皇元年的干支纪年为壬申,故被称为壬申之乱。

名称:壬申之乱

时间:公元672年

参战方:大海人皇子、弘文天皇

结果:大海人皇子胜利

参战方兵力:不详

伤亡情况:不详

主要指挥官:大海人皇子、弘文天皇

起因

关于壬申之乱的起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同于《日本书纪》的记载)

皇位继承之争

另有说法认为壬申之乱是飞鸟时代经常发生的皇位继承纷争中的一例。当时,以引进大唐律令制为目标的天智天皇,想一改倭国在同母兄弟间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传统惯例,代之以像大唐那样的嫡子相继制,即传位于大友皇子(弘文天皇),引发了大海人皇子的强烈不满。再加上大海人皇子是有能力、有声威的政治家,凝聚了一股由其支持其即位的势力。这些势力是大海人皇子的根基,前述的改革中各阶层的不满情绪构成了民意基础,天智天皇以后的皇位继承之争成为壬申之乱爆发的契机。

政策之争

天智天皇在天智天皇2年(663年),企图复兴百济,向朝鲜半岛出兵,与大唐、新罗联军交战(白村江之战),倭军大败,百济复兴战争以惨败告终。为此,天智天皇在玄界滩、濑户内海沿岸修筑国防施设,同时将百济难民迁往东国,将都城从奈良盆地的飞鸟,迁往了琵琶湖南岸的近江宫。另外在国内进行急进的政治改革。但是这些举动给豪族和民众增加了新的负担,产生了很多不满。向近江宫迁都之际,经常发生火灾,豪族、民众对迁都表示不满的意绪开始显现。还有,天智朝的改革忽视地方豪族(特别是东国)的利益,地方豪族之间,忿忿不平。这些种种的不满是壬申之乱发生的背景。

情争

另外,也有说法认为天智天皇和大海人皇子之间的不和关系是壬申之乱产生的起因。江户时代的伴信友根据《万叶集》所收录的额田王(女性)的和歌内容,推测出为了争夺额田王这个女人,是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不和的间接原因。

经过

660年代后半期,迁都于近江宫的天智天皇册以同母弟大海人皇子为大皇弟。(大海人皇子是否正式被立为太子,《日本书纪》无记载,《日本书纪·天智纪》仅见有“大皇弟”、“皇太子”、“东宫”等称谓。显然,671年所指“皇太子”应系大友皇子,“东宫”为大海人皇子。东宫与皇太子有别,假如两者等同,则出现双方均拥有皇位合法继承权的矛盾。何况,早在大化改新时期,为避免皇位继承之争,曾宣布以嫡长子取代兄弟继承旧制。其后,虽仍保留摄政、太政大臣掌管国政传统,但嫡长子继承制已逐渐成为“不改常典”。)

但是,天智天皇10年10月17日(671年11月26日),天智天皇又任命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开始显露有立大友皇子为继承人的用意。之后,天智天皇病倒。大友皇子天智天皇同意了大海人皇子的申请。大海人皇子自幼追随兄长天智天皇左右,深知自大化改新以来,天智天皇在“古人大兄皇子之乱”(645年)、“苏我石川麻吕事件”(649年)、“有间皇子之变”(658年)等事件中排斥异己的手段,大海人皇子推举大友皇子为皇太子,自己则申请出家,退回吉野宫(今奈良县吉野),静观时局,以图再起。

12月3日(672年1月10日),天智天皇在近江宫去世,享年46岁。大友皇子继承大统,此时还未满24岁。(大友皇子是否继位其实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日本书纪》并无此记载。但是平安时代以后的文献,如《扶桑略记》中做继位之说。到明治三年,明治政府根据《大日本史》,追谥大友皇子为第三十九代天皇“弘文天皇”)。

672年(阴)五月,舍人朴井雄启告急,大友皇子以修筑山陵为名,有美浓、尾张募征壮丁,于京畿招兵买马,武装待发。又据大友皇子妃十市皇女向其父大海人告密,近江朝廷策谋进犯吉野。

672年(阴)六月,大海人先发制人,先遣村国男依、和饵部君乎、身毛广等急赴美浓,联系各国郡司。继而,大海人皇子率部众二十余人开始离开吉野,经由伊贺、伊势,逃往美浓。在美浓,听从于大海人皇子指示的多品治已经兴兵,封锁了不破要隘。动员了东海道、东山道两道诸国的兵马不满朝廷者纷纷来归,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人。进入美浓后,聚集了东国来的兵马的大海人皇子在7月2日(8月3日)兵分两路,进攻大和国、近江国两方。

近江朝廷的大友皇子一方,向东国和吉备国(当时的日本国名,后来被分为了备前、备中、备后、美作四国)、筑紫(九州)派出使者,要求进行兵力动员。向东国派出的使者被大海人皇子一方的部队所阻,吉备和筑紫的兵力没能动员起来。大友皇子一方只有集中附近几国的兵力。

大海人皇子离开大和国(吉野宫属于大和国,大和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奈良县)之后,近江朝廷在倭京(飞鸟时代的古都)聚集了兵马,大海人皇子一方的大伴吹负举兵后,夺取这支兵马的指挥权。大伴吹负与从西、北两个方向杀来的近江朝廷军队展开激战。近江朝廷一方占了优势,大伴吹负不敌,数度败走。大伴吹负不断收拢败军。不久,由纪阿闭麻吕指挥的来自美浓的援军到达,大伴吹负才摆脱窘境。

近江朝廷的军队也杀向美浓,但由于指挥混乱,滞军不前。大海人皇子一方的村国男依等率军直进,大海人皇子的侧翼部队在7月7日(8月8日)于息长的横河与近江朝廷的军队开战,连战连胜。7月22日(8月23日)的濑田桥之战(滋贺县大津市唐桥町),近江朝廷军大败。第二日的7月23日(8月24日),大友皇子自杀,壬申之乱结束。第二年的天武天皇2年(673年)2月,大海人皇子建造了飞鸟净御原宫,正式即位。

近江朝廷被消灭,天武天皇再次把都城迁往飞鸟(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之后,论功行赏,为了恢复秩序回复而设立新的制度,即服制改革、八色之姓、冠位制度改革等。天武天皇比起天智天皇,在中央集权方面,更进了一步。

影响

以大友皇子与大海人皇子皇位之争而爆发的“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利用群众反对近江朝廷门阀贵族统治,具有政变色彩的武装冲突。大海人以生命为赌注,平定“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对近江朝廷的胜利,或可说是激进派斗争的胜利。大海人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正是借助于不满朝廷的东国地方豪族的支持而取胜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