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热带气旋翠西
释义

热带气旋翠西,在1974年12月25日至26日间吹袭澳大利亚北领地达尔文港。它在阿拉弗拉海中生成,其后向南移动,最后挟著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4级的风力登陆澳大利亚北部,它也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规模最小的热带气旋。

综述

热带气旋翠西(英语:Tropical Cyclone Tracy)为南半球的一个热带气旋,曾在1974年12月25日至26日间吹袭澳大利亚北领地达尔文港。它在阿拉弗拉海中生成,其后向南移动,最后挟著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4级的风力登陆澳大利亚北部。有资料显示,当时翠西的持续风速实际上已达到5级(民间甚至有阵风风速达到300公里的纪录)水平,但不为官方所确认。此外,它也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规模最小的热带气旋。

这个风暴使71人丧生,经济损失更达数百万美元。它摧毁了达尔文市内近七成的房屋及交通基建,约20,000人无家可归,30,000人需要疏散。大部分的人都撤离至阿德雷得、怀阿拉、爱丽斯斯普林斯及悉尼等地。达尔文经过这个风暴的吹袭后,几乎完全崩溃,成为澳大利亚有记载以来最惨重的一场风灾。

风暴历史

1974年12月20日,美国的ESSA-8地球观察卫星记录到达尔文东北370公里外的阿拉弗拉海有一股大型云团正在集结。而这个热带扰动开始被达尔文气象局所监察。12月21日,ESSA-8发出了一张卫星照片,在照片上清楚可见在南纬8°,东经135°的位置出现一个对流中心。此时达尔文气象局开始启动热带气旋警报,预警着它将会进一步增强为一热带气旋。

同日傍晚,达尔文气象局收到了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自NOAA-4卫星发出的红外线卫星云图。该图显示出该低压开始有所发展,亦可以看出其螺旋云带的结构。下午十时,这个热带扰动被正式升格为一热带气旋,此时它已经集结在顿角东北偏北200公里左右。在此后的几天里,它一直采取向西南的移动路径。22日,它掠过了达尔文以北的海域。当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作出广播,指出翠西并不会对达尔文作出即时的威胁。可是在12月24日上午,翠西绕过巴瑟斯特岛的西端,此时开始转向偏东南的移动方向,直指达尔文。

在达尔文港登陆那一刻

同日下午,达尔文上空开始多云,不久出现豪雨。此时,在达尔文录得强风程度的阵风。晚上十时,当地的情况开始变得更恶劣。居民开始意识到,翠西将会正面吹袭达尔文,并不如预期的掠过。虽然翠西的环流十分之细小——当时世界上有记录而来的最小,但却造成极大的破坏。12月25日午夜,翠西的风眼经过北部郊区的机场。达尔文机场的风速仪在此时录得阵风217km/h,而一些民间记录更指当时达尔文的风速达到300km/h。黎明时分,暴风及豪雨紧随而来,达尔文及附近地区大受破坏。12月25日以后,翠西进入内陆逐渐消散。

影响

翠西在吹袭达尔文期间,总共导致了71人丧生。当中49人在陆上罹难,而22人则在海上遇险。翠西更摧毁

了达尔文城内大部分的建筑物,这使得达尔文花了几年的时间来进行重建,而“翠西”这一名字,更令当地居民惶恐不已。所以,在达尔文城内,有一座相关专题的纪念馆。而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是因为当时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风暴消息的广播受到延迟。在12月25日的中午时分,很多人也意识不到翠西的吹袭,仍然如常的活动,在预防措施的不足下,很多人因此而伤亡。

当时正在外访雪城的澳大利亚总理高夫·惠特兰听闻风灾后,立刻赶回澳大利亚视察灾情。而澳大利亚政府更调动了澳大利亚国防军及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来协助救灾,并安排当地居民撤离灾场。由于当地的道路网已经严重受损,所以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派出飞机接载当地居民离开。直至数年后,部分居民才得以归家,一部分居民被迫留在中南部地区生活,至今亦未能回到达尔文。

医疗卫生及公共事务危机

当风暴过去以后,达尔文就面临几样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问题。在圣诞节当日,就已经有112人需要送院治理,另外更有数百人在医院中留医,造成医院挤塞。而当地医院的手术仍需进行,但由于流量过大,人手不足,所以医院在该日稍晚的时候从堪培拉调来外科医疗小组来加强人手,而一些伤患也被政府利用飞机载往其他地方进行医治,以纾缓手术室迫切的情况。而在翠西吹袭后的一段时间内,达尔文城内就出现缺水、缺电的情况,再加上基本卫生设施被毁,造了当地疾病横行的情况。另外,三万人因为风暴的袭击而无家可归,而他们更需要入住一些庇护所,以应付紧急的生活。而在澳大利亚各地,发起了志愿救援人员的募集,他们配合军队的行动,协助消除当地传染病的蔓延。

此外,由于风暴破坏了达尔文的电台天线,导致它无法对外进行讯息收发。当地的业余电台技工博·霍珀,就使用自己的电台来尝试对外收发讯息.以帮助恢复达尔文对外的联络。结果,他成功恢复达尔文对珀斯、墨尔本及汤斯维尔的通讯。五天后,达尔文对外通讯才逐渐恢复,在这段时间,市内因为通讯中断而造成一片混乱。而澳大利亚联邦住宅及建设部开始派员到达尔文清理瓦砾,以及提供抽水机清除当地的积水。经过多方面努力后,在1975年初,达尔文恢复了大部分的基建,但一些破坏则需要更长时间处理。

撤离及公众的回应

澳大利亚天灾组织局局长爱伦·斯特莱顿少将以及北领地的长官莱斯·帕德森在12月25日傍晚来到达尔文

指挥救灾工作及评估灾情。他们不久后就与北领地的有关部门进行会议,评估情况后,他们一致决定把达尔文的居民撤出。大约10,000人需要撤离。为此,政府派出了军用运输机协助当地居民撤离。而一些志愿团体如救世军和红十字会则负责安排这些难民的暂时容身之所。当撤离行动完成后,达尔文市内只剩下10,638人。这些人大多留下负责帮助重建工作,而一部分被遣送到其他地方的难民,也义务的回来达尔文协助重建。

此外,当达尔文受到风暴吹袭的新闻向澳大利亚各地发布后,不少民间人士及团体开始发起募捐及志愿救灾工作,当中以凯瑟琳、滕南特克里克及爱丽斯斯普林斯最为踊跃。而人们也在公路旁设置补给站,援助在路上逃难的难民。

结果

重建

在翠西吹袭后的翌年二月,澳大利亚总理高夫·惠特兰组织了“达尔文重建工作委员会”(Darwin Reconstruction Commission),以跟进达尔文的灾后重建工作。经过磋商后,他们决定另择地方再重建达尔文,而放弃本来的地点,可是政府却坚持要在原地重建。同年9月,他们开始住宅的重建。直至1978年,已经大致恢复风暴吹袭前六成的建筑。

大众文化

经历过翠西的吹袭后,不少澳大利亚人对它的印象都十分深刻。不止是有关它的事迹被拍成剧集,更有不少歌曲有关翠西的吹袭,如澳大利亚一支重金属乐队便称为“气旋翠西”(Cyclone Tracy),意念即取材于此。

记录

与最巨大的热带气旋泰培的大小比较

翠西的吹袭,创下了两个纪录:

世界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小的热带气旋;

澳大利亚有记录以来造成最严重风灾的热带气旋。

达尔文港

达尔文港是位于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城市,澳北区的首府,人口10万8千人(2003年),属于热带气候,经常受到雷暴和龙卷风的侵袭,最早有记录的龙卷风发生在1867年,1974年的龙卷风几乎毁灭了整个城市。达尔文港也是唯一经受过战争洗礼的澳大利亚城市,1942年2月19日日本飞机对达尔文进行了两次轰炸,此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尔文港一共经受了63次轰炸。

达尔文港是澳大利亚土著族居民最集中的城市,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从东南亚和东亚移居的移民,所以达尔文港被称为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首府”,由于它距离亚洲最近,所以是重要的出口港口,主要出口活牲畜(牛、羊)和矿物。达尔文港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逻艇的基地

历史

帕尔摩斯顿议会遗址达尔文港是于1839年被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考察南太平洋时搭乘的船长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869年只有135人定居在此,属于南澳大利亚州,以当时英国首相命名为帕尔摩斯顿,1870年设立了第一条和南部连接的电报线,1880年金矿的发现使达尔文迅速繁荣起来,1911年设立澳北区正式定名为达尔文市。

1942年242架日本飞机对达尔文进行了两轮轰炸,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导致243人炸死,以后又受到了一系列的轰炸。

1974年的台风翠思,导致50人死亡,70%的城市建筑被毁,有3万人被空运撤离。以后城市几乎全部重建,1980年代在南部20千米又建立了一个卫星城。

2003年9月17日,贯穿阿德雷德至达尔文港的铁路完工通车,打通了澳洲南北的交通,使国民除了飞机以外多了一项廉价的选择。

地理和气候

达尔文港距离三个其他国家的首都要比距离澳大利亚首都还近。达尔文港距离首都堪培拉3144千米,距离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1818千米,距离东帝汶首都帝力只有656千米,距离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2735千米。即使距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也只有3206千米,距离新加坡3360千米。

达尔文是热带气候,一年之中只分为雨季和旱季,旱季为5月至9月,6月和7月是最凉的月份,气温为15 到35℃,雨季时常有热带风暴,降水最多的是12月至3月期间,这段期间湿度超过70%,常发生雷暴。

1月份平均最高温度为32℃。

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为24℃。

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为30℃。

7月份平均最低温度为20℃。

全年平均降水1669mm。

降水量最高的1月份,平均降水为422 mm。

全年降雨日110天。

政府

澳北区的议会就是设在达尔文市,达尔文市的行政职能自1957年后就由市议会执行,市议会由市长和12名长老组成,四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3名长老 。

经济

2005年达尔文市商业区达尔文的经济支柱主要是采矿业和旅游业,采矿业每年产值为28亿美元,主要矿产为黄金、铝土、锰,海中的油气田和海底铀矿。8%的达尔文居民从事旅游业,旅游业还有很好的扩展前景。驻军和军事设施也雇佣许多达尔文居民并促使经济增长,为了维护东帝汶治安,澳大利亚在达尔文的驻军在2001年已经达到11000人,纵贯南北的铁路也增加了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使得达尔文港的港口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5年有两个重要项目动工,一个是威克曼天然气工厂,预计2006年投产;另一个是扩建斯托山码头,刚开始动工;还有一个中国城项目已经搁置,可能会下马。

教育

主要的大学是查理·达尔文大学,在澳北区各地有许多分校,中心校区在达尔文市郊区,有19000学生。

文化

1986年 达尔文市街景达尔文是“通往亚洲的大门”,是多元文化的典型,全市人口包括有75个民族,1/4人口是土著族居民,米凯尔路是夜总会和餐馆集中的街,有许多露天餐馆。

每年举办“达尔文节”,包括戏剧、音乐、电影等;每年8月举办“啤酒罐船比赛”,用啤酒罐做的船划船比赛,还有达尔文杯赛马也在8月举行。

有一个大型水族馆的“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珍珠业展览馆”也坐落在达尔文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