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春无主 |
释义 | 《青春无主》,是国庆六十周年献礼作品,长篇知青题材小说。作者刘海,来自成都。该小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青春无主》简介作者简介: 刘海,1952年生,男,笔名海笛,四川成都人。1969年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当知青五年,后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师16年,后调入成都市级机关。从小酷爱写作,先后有诗歌、小说、散文等百余万字发表于各报刊杂志,有十余篇文章获奖。2006年在人民网开通博客,先后两年被评为强国博客十大男魅力博客。 内容简介: “文化大革命”期间,父母被关进牛棚,16岁的文笛无奈地来到农村,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知青生活。在农村的五年中,他经历了青春期的的迷茫和绝望,苦难的生活让他学会了思考。他认真劳动,和农民打成一片,教过农民夜校,参加过农村宣传队,接触过麻风病人,办过有问题子女培训班。后来“爱”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有夫之妇,在爱中感受到了爱的无私和伟大;跳过丰收舞(偷农民的菜),打过架,唱过“反动歌曲”,混过火车。最后在参军、招工中虽经过农民多次推荐,但均因家庭政审“不合格”而无望,最后铤而走险想偷枪到缅甸参加游击队…… 所有这些经历与苦痛让他绝望,青春期的无助和对自己青春的不能做主充分显现。个人的命运无法摆脱时代的大潮,只能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动。幸好后来他接触了文学,从中受到了启发,是文学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寻找到了自我。一个人无声地和命运抗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内心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最终走向了回城读书之路…… ·《青春无主》目录目 录 一 告别美好的梦 二 生活的适应 三 龙飞的那些花花事儿 四 只要粮食不要命 五 一封没有署名的来信 六 酒醉后的“丰收舞” 七 我给农民当老师 八 遥远的回家“路” 九 家的记忆 十 后山神秘的老人 十一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 十二 大啖瘟猪肉 十三 三哥和他的情人 十四 夜晚的歌声 十五 会理县城的故事 十六 等待中的失望 十七 梦中的热吻 十八 爱上有夫之妇 十九 惊险的逃票 二十 偷枪 二十一 心中的金蔷薇 二十二 “白卷先生”张铁生 二十三 杀自己的猪让农民吃 二十四 终有梦圆时 后 记 ·《青春无主》代序(文)魏晓霖 《圣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森林中遇见一只饥饿的老虎,他慌忙逃跑,老虎穷追不舍,最后被老虎追到了悬崖边。与其被老虎吃掉,还不如跳崖,也许还有一线生机。想到这他就跳下了悬崖,结果卡在了一个结满梅子的树上。他听到悬崖下狮子的吼声,又看见有一黑一白的两只大老鼠在交替啃咬梅子的树干,他陷入了绝境,心反而平静了。心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葬身狮口好,于是他找了一个三角形的树丫,坐了下来,摘了些梅子吃,想到迟早都是死不如好好睡一觉。吃了梅子后,这个人闭上眼睛便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黑和白的老鼠不见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原来在他熟睡时,老虎按捺不住,冲着他跳下了悬崖,摔下了深渊,老鼠被老虎的吼声吓跑了,摔下山崖的老虎与狮子咬斗,双双负伤逃亡了。 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就像饥饿的老虎,一直追赶着我们;死亡就像凶猛的狮子一直在悬崖尽头等待我们;白天、黑夜交替如同黑、白老鼠,在不停地用力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 苦难之中的感知,比欢乐的体味更刻骨铭心。苦难的经历可以是人的宝贵财富,也可以是人的负资产。只有有着积极人生的人,才可以获得这笔财富。当我们以不屈的意志去对待苦难并战胜苦难时,我们就会在苦难的洗礼下,让生命充满成长的快乐,并让生命在苦难中幻化出瑰丽的色彩,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信仰就更为坚强。 知青生活是新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景观,是千百万知识青年演奏出的一部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雨历程,而每个人又都是一部书。在人生的天平上,唯大波大澜大苦大难分量最为沉重。千百万知青曾经共同拥有这段历史的岁月,被这段特殊时代的烈火焚烧过、锻造过。千万年后,我深信人们在废墟深处发现我们这一代的化石和遗骨时,还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遗物中发现岁月的烙印,凹凸残缺地映照出知青岁月的真实痕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以其青春年华谱写的这一页,将被用大字斧劈刀刻在祖国的泰山之顶的石壁上,与中华永存。 我在大学是学文学的,对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自从多年前做了刘晓庆的长篇自传体纪实文学作品《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一书的出品人后,就少涉足文化市场方面的事了,但我本质上还是一个文化人,还一直注意着文坛上的些许事情。 海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我所钦佩的、我所赞美的、有着积极人生的人。他是我四川的同学,与他交往是在四川师范大学读书的日子。我来自工厂,他来自农村,我们都来自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区,故心贴得很近,彼此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常常在有星星夜晚的校园里谈着文学,谈着人生,谈着未来。 读海笛的长篇知青纪实小说《青春无主》后,我被深深地震憾了。又一次陷入对人生、对命运的沉思。看来我们这代人只有一个共同的宿命,那就是生于苦难、死于忧患。 海笛懂得尊重人生。那种浸透了苦涩和甜酸的人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属于自己,任何一部分都是千金难买。在阅读中,一种深深的感动,作家的记忆,对生活执着的依恋,已融入了字里行间,只有珍惜人生的人,才会如此毫无功利地用心写就这些经历。激情燃烧的岁月给了我们难忘的回忆,曾经的往事既丰富了阅历,又使我们面对人生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正如人民网强国博客那位叫云儿的网友所说:《青春无主》“如陈年的一壶老酒,会辣你,呛你,但最终也会醉你。” 我相信,这是当代中国文坛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全景式的文学大书。 ·名家推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实我们知青时代大有作为的只是个别人,能够记录下历史的作品永远都会有价值。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邓贤 知青岁月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它留下这代人成长的脚迹,留下了这代人一段最壮烈的历史。作品还原了当年知青的故事,读来倍感亲切。 ——作家 田子镒 在时代的潮流中,个人的命运其实是很卑微的。而在那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被滚滚的洪流吞噬掉的许多年轻的生命也是最让人难过的。所以我希望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历程中,再也不要出现这样的潮流了。 ——刘晓庆《我的自白录》策划 魏晓霖 ·媒体报道成都晚报:作家刘海新作问世 《青春无主》讲述知青故事 在网络连载点击率突破百万后,成都作家刘海的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小说之所以能自网络走红随即落地成书,全凭作者对当年知青生活的细腻传神刻画。 刘海,1952年生,男,笔名海笛,四川成都人。《青春无主》能传神地勾勒出当年的知青生活,与作者的亲身亲历密不可分。1969年,刘海曾到凉山当了知青五年,而《青春无主》的灵感也正是源于这五年的知青生涯。小说着笔于中国西南攀西高原会理县插队的成都知青生活。会理县地处金沙江与安宁河“三角区”的攀西高原,东西是高山、西南边是金沙江大峡谷。在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汉彝杂居的各生产队,因为有别于“集体户知青”,被戏称为“散装知青”。《青春无主》独特的视点就是在这里。在矛盾和冲突中,社会底层小人物对人性的呼唤,对和谐社会的渴念以及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思想解放萌动的微微波澜,成为小说一大亮点。 除了这部小说,作家刘海今年来屡有作品问世,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百余万字发表于各报刊杂志,其中有十余篇文章获奖。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人民网开通博客后,刘海还曾先后两年被评为强国博客十大男魅力博客。 (记者 徐力) 华西都市报:成都作家推《青春无主》再掀“知青文学”热 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成都作家刘海的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在文坛上再次掀起“知青文学”高潮。此前,刘海在人民网强国博客上连载这部长篇知青小说时,就十分引人注目,网上点击率达百万人次。 1952年出生的作家刘海,笔名海笛,四川成都人。1969年到凉山当知青五年,后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师16年,后调入成都市级机关。刘海从小酷爱写作,先后有诗歌、小说、散文等百余万字发表于各报刊杂志,有十余篇文章获奖。2006年在人民网开通博客,先后两年被评为强国博客十大男魅力博客。刘海的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着笔于中国西南攀西高原会理县插队的成都知青生活。会理县地处金沙江与安宁河“三角区”的攀西高原,东西是高山、西南边是金沙江大峡谷。在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汉彝杂居的各生产队,因为有别于“集体户知青”,被戏称为“散装知青”。《青春无主》独特的视点就是在这里。在矛盾和冲突中,社会底层小人物对人性的呼唤,对和谐社会的渴念以及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思想解放萌动的微微波澜,成为小说一大亮点。 (记者 胡晓) 成都商报:成都作家写知青小说走红网络 家庭与生活报:磋砣岁月中的人性觉醒 ——读刘海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 冯荣光 “知青文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以叶辛、梁晓生等为代表的知青作家群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其作品《磋砣岁月》《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知青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九十年代以邓贤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其《中国知青梦》、《中国知青的终结》等作品,将知青题材引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将“知青文学”推向了又一新的高潮。 2000年以后,“知青文学”由高潮渐渐地趋于平缓。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成都作家刘海的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在文坛上再次掀起“知青文学”高潮,引起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刘海在人民网强国博客上连载这部长篇知青小说时,就十分引人注目,网上点击率几达百万人次。 刘海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着笔于中国西南攀西高原会理县插队的成都知青生活。会理县地处金沙江与安宁河“三角区”的攀西高原,东部是海拔3900多米的贝母山和海拔3300多米的大雪山,西面是龙肘山,西南边是金沙江大峡谷。在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汉彝杂居的各个生产队,因为有别于“集体户知青”,被戏称为“散装知青”。《青春无主》独特的视点就是在这里。 小说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展现了川滇交界的高山深谷中汉彝民族生活原色,知青就像放入这潭平静池水中的鲢鱼,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和生活习惯。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同性格的冲突、对抗、矛盾、融合中演绎出“草根阶层”的人生百态。小说将笔触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刻画了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草根人物,在幻与灭、生与死、爱与恨、苦与乐交织中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命运的抗争。小说中的知青、公社干部、妇女主任、乡村教师、村姑、社员、铁路工人、城市小市民、红卫兵、“群专”队员……既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在产生悲剧的年代,在人性遭受“万炮齐轰”的大批判岁月,刘海在作品中倾注了丰富的感情,通过大量的生动的细节描写,揭露和鞭挞了丑陋的灵魂,讴歌了人性中没有泯灭的良知。所以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像草叶上的露珠一样鲜活,这就是刘海成功之处。作品中所塑造的文笛、滚龙、干妈、秀玲、秋菊、玉子娃、三哥、麻疯病人、王静等人物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带着中国西部特征的“草根人物”形象,对丰富中国当代知青文学无疑是一大贡献。 作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对死水一潭的社会生活作了全景式的描述,展现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小说跌宕起伏,发人深思。在磋砣岁月的年代,人们对生存、对理想、对爱情、对人性、对善恶、对美丑、对社会危机的种种思索,在矛盾和冲突中,社会底层“小人物”对人性的呼唤,对和谐社会的渴念,以及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思想解放萌动的微微波澜,成为小说一大光点,因而作品更富于艺术的真实性,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网友评论《心中的日月》 文)刘化雨 某年去阿坝藏区的路上,我看到一个磕长头的藏族汉子,手戴护具,膝着橡胶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飞驰而过的汽车,显然并不影响他的朝拜,他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曲曲折折的山路间,出现在我们早已经疲惫不堪的旅途上。 “这人是要去哪?”我问同行友人。 “拉萨。”他只是懒懒地回答了一句,便继续睡觉不在理我。 拉萨?从这里到拉萨?少说也有几千里,这要走到什么时候才到?我心中立刻升一个巨大的问号,忍不住探出车窗外回望。漫漫长路上,留下磕长头朝圣者的身影。执着、虔诚,不容置疑。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我爸的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在多方的努力下,终于能在共和国60周年之际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出版社,分量可想而知,这打心底是值得快乐和庆祝的事情。 写小说,尤其是写长篇小说,用第几人称、需不需要整体构架、完整故事性、强烈矛盾冲突、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我一直在成书前的修改和我爸沟通和讨论。《青春无主》,我算是计划成书后第一个的读者,没有常用小说惯用写作手法、华丽的辞藻、过多的修饰,我对这点颇有微词,我爸坚持他的语言风格不让我大动干戈。 我爸属龙,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家庭出身原因(祖上是有几匹山)16岁下乡,老三届知青,在凉山州会理县的一个小山村当了6年知青。 我少年时,我爸教育我的口头禅“我16岁都下乡了,你看你一天到黑在搞啥子(成都话:一事无成的意思。),不务正业!”这句话,一直伴随到我上班多年后。 我从小对文字没什么兴趣,我最感兴趣的是自然(小学的自然就是生物、物理、化学的综合科)。因为住在学校,我在暑期的最大爱好就是“耍沙挖陷阱和一个人观察蚂蚁洞并给蚂蚁洞灌水搞破坏”。可惜这个事情,到了我6岁上了小学,有所改变。我爸不准我“耍沙挖陷阱和一个人观察蚂蚁洞并给蚂蚁洞灌水搞破坏”。他要求我开始背唐诗三百首。我的天,我才6岁哒,小学一年级,拼音都还没有学完,背啥子唐诗嘛。 一到暑假,早上,我爸先给我读几遍,然后我自己注音,中午睡觉起来,2点就开始读,读不到的,就问他,他再教,然后5点钟的样子,必须背下来,背不到就不准出去“耍沙挖陷阱和一个人观察蚂蚁洞并给蚂蚁洞灌水搞破坏”。这大把大把的童年时光啊,就都洒在着唐诗三百首上面了。运气好吧,遇见熟悉的我爸爸经常开玩笑的唐诗(比如:我妈把东西摔到了地上,我爸爸就说“瑶台失手玉杯空”,当然如果是我把东西摔到了地上,这个性质是不一样的哈,没有唐诗开玩笑的。)这些他经常挂嘴巴的唐诗,我耳熟能详稀里糊涂地背下来,抓紧时间下楼,还能耍个把小时的“耍沙挖陷阱和一个人观察蚂蚁洞并给蚂蚁洞灌水搞破坏”。倘若是生疏的,全靠注音的和一边问一边读的,晚上《变形金刚》都看不成,明儿还得三首一起背(前日一首,昨天一首,今天一首),依此类推,温故知新。 我大学学的是中文,这时才开始正规地系统地学习到文字和语言,这才理解到自打小就能背诵唐诗不光是有糖吃和能“耍沙挖陷阱和一个人观察蚂蚁洞并给蚂蚁洞灌水搞破坏”的好处。 我想我从小“耍沙挖陷阱和一个人观察蚂蚁洞并给蚂蚁洞灌水搞破坏”,尽管我想但可能也不一定能成为法布尔那样的人。有些事情你站在当时和自己的立场来看,是很难说给你清楚讲明白的。我爸用他的“国民党脾气”让唐诗300首成为了我童年“惨痛的记忆”,包括我高中选择学理科在全班有14个保送生,排名一直属于倒数,身心分裂这件事情上,你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爸有两个习惯,一是每天下班回来,都高高兴兴带着新买的书,一吃了饭,就开始看书;二是总是写文章,睡得晚,却起得早。 这第二点,我是深有体会,因为年纪小,每天晚上固定时间我爸就要叫我起夜,以免“天亮了喔泡尿在床上(成都话:我爸的口头禅,意思是事情失败,差点就成了)”,以至于我养成了习惯,有时候冬天的晚上到时间就自然醒了,看见我爸披着厚厚的破棉袄,仍然伏在案头奋笔疾书。 早上我负责拿牛奶,我爸又很早叫醒我,他从来不睡懒觉。我每次拿牛奶回来,也就7点左右。广播有一档节目,我爸每天都听。有时候,他会拿着电台寄给他的用稿通知单,告诉我们又他的文章发表了,然后我们一家人就围在收音机旁,一边吃早饭一边听广播里播出我爸的文章。我爸拿着文稿和笔,做着记录。后来,我才明白,他是看稿子里,哪些文字编辑用了,哪些文字编辑没有用,以便以后写文章的时候注意。 后来,有了报纸,有了杂志,我爸常有文章发表获奖。05年,因为我工作原因,给我爸开了一个博客, 06年我爸又自己在人民网强国博客开博,就是现在的“海笛老三届千寻”。短短三年时间,就从完全一个“电脑白痴”,成为了连续两年人民网强国博客十大男魅力博客。 时光飞逝,《青春无主》小说里面的一些情节和段落,就有以上所列事迹中,几十年的积累的文字。 我爸在《青春无主》的后记中写到:“我的工作是与文字打交道,看文章编书稿,为他人做嫁衣,只有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故《岁月留痕》,时时被手头的工作所中断,断断续续写了多年。” 多年? 真是漫不经心淡淡的一句。 06年我出了一本长篇小说,算是目前我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最远的一步。起初,我是有些飘飘然的,加上大学学的是艺术,便长期以青年作家和文艺青年自居。文学是既让人痛苦又让人执着的,其实现在看来,《撕破脸》这部小说,不过是我战胜自己的胜利;不过是我最终选择了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祭奠我的青春和梦想,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 我记得我爸给我讲过《金蔷薇》的故事,讲到了老清洁工,年复一年的积累金沙打造金蔷薇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巴黎,老清洁工夏米,他的朋友死了,留下一个名叫苏珊娜的小女孩,朋友要求夏米帮助他把小女孩抚养成人。为了让小姑娘过得更快乐,夏米时常讲故事给她听,曾经讲到了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他告诉苏珊娜,金蔷薇能够给人带来幸福。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珊娜离开了他。十多年后他们相逢,苏珊娜已经是一位贵妇人了。她向夏米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埋怨丈夫的轻薄庸俗,最后她含泪说:“要是有人能送我一朵金蔷薇该有多好,我就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从此以后,夏米每天拖着衰老的身躯,到每一个首饰作坊去清扫灰尘,并把它们收集起来,带回家从中筛选金粉。十年如一日,他终于用收集到的金粉打造成了一朵金蔷薇。然而,直到此时,他才知道苏珊娜早已远走美国而杳无音讯。 不久老人去世了,在他的枕头下,人们发现了一朵散发着微光的金蔷薇……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朵金蔷薇,它会让我们过得充实,给我们生存的意义,让我们理解、接受和给予人性的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和心灵都充满真情的阳光。 当我在修改《青春无主》时,再次在章节中,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眼泪不禁流淌了下来。为父亲的文字感动,为他的执着、虔诚而感动,同时也为自己感到惭愧和难过。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是我们这代人渐渐淡忘的,我们不了解,似乎也觉得没有必要了解。但正如强国博客博友一文所言: “评价历史,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上,辩证地去看待它;如果老是带着有色眼镜,用偏激的观点去看,难免会差之丝毫,失之千里。 有些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投机分子,当某个领袖人物或政党提出某项重大理论决策时,他们唯恐力所不及,用尽浑身解数,用他三寸不烂之舌和笔杆子,从各个方面、高度,角度,去证明领袖、政党理论政策的全面性、唯一性和正确性。日后,当实践证明某个领袖或政党的理论有错误时,恰恰又是这些所谓的马列主义者,勇敢地站出来,反复证明它的片面性、唯心性和错误性。 难道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还见得少吗? 历史不容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项重大决策,主客观因素很多,并非如有些人说的,是毛泽东个人的错误。客观地说,它是党中央的集体决策,即便现在很多的执政者,当年也都曾是他的热情拥护和坚定支持者。 知青历史是一部众说纷云的历史,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用心写作的长篇小说《岁月留痕》(《青春无主》之前在强国博客连载曾用名),他用自身亲历的事件,用一个个小故事、小人物,将他们呈现给博友。我读过不少知青作家写的书,虚伪性太强。应该说,海笛书中描写的人物,没有那种奇特的戏剧色彩,让人感到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他的文章朴实简洁,用词准确,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铺垫,读起来亲切。我不敢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至少是我读过的有关知青生活纪实中,最朴实、最感人的。 历史研究,说到底,其实就是今人对过去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当然这种理解或感悟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从历史中读出现实,品味其真谛,温故而知新,这需要水平。海笛是个马列主义者,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亲身经历和感悟了知青这段坎坷的历史进程。他不像有些学者,善于见风使舵,阿与奉承,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海笛的笔下,我们看似一个个互不相干的人,通过他的描写,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形象,从而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让我们读懂了社会,读懂了农民,也读懂了知青。 历史像条流淌的河,有时如涓涓溪流,有时如波涛汹涌,给大自然,给社会,甚至给每个人都留下或深或浅,或粗或细的痕迹。有些痕迹容易抹平,有些痕迹却未必能抹平。作为知青,他更尊重历史,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品读历史的锐利目光和犀利的思维,这才是我不得不刮目相看和尊敬他的真正原因。”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和不懈,如今,父亲成功了,他把伴随并深入共和国骨髓的记忆和一代人成长故事,以及那样苦难却又火红的时代、那样苍白却又饱满的人物,一一的,通过他的文字,展现出来。 70、80、90、00后们所处的时代,是纯粹物质的时代,是灯红酒绿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比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面临更多的诱惑,人也更加容易迷失和彷徨。透过《青春无主》的文字,我看到了人应该有的精神家园和自己应该有的毕生所要的追求。 磕长头的人一路虔诚,在慢慢旅途中寻找,寻找他心中的圣洁,寻找心中的日月;我们通过文字,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找,寻找遗失的美好、寻找心中的永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