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前胜象宝塔 |
释义 | 原在蛇山西端的黄鹤矾头,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拆迁,1957年在引桥东头复原。 胜象宝塔,是元代至元三年(1343)威顺王宽彻普化的世子所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轮,所以又称“五轮塔”。塔原在武汉市蛇山西端黄鹤楼前,虽然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望见它。又因它形似灯笼所以曾被误冠以“孔明灯”的称号。1955年修长江大桥时,把它迁移到蛇山上。 建筑特色胜象宝塔是典型的元代覆钵式塔,总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则砖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是须弥座,呈十字折角形,四周分别雕刻精巧的云神、水兽、莲瓣、金刚杵、梵文等装饰。塔身为素洁的覆钵体。塔刹的基座也为须弥座形,刹身相轮十三层,上刻莲瓣承托石刻宝盖,下面刻“八宝”花纹。刹顶为铁制宝瓶。 塔室内为中空式,全部密封,没有地宫。后来曾打开过,发现塔心内有石幢一个,高1.03米,下为圆座,幢身八角形,顶刻各种莲花装饰,雕刻精巧。塔室内还发现一个铜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十六个字。 设计结构胜象宝塔是典型的元代覆钵式塔,总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则砖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须弥座上部雕刻有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由于长年的风化,现在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认。塔身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拱券门上的匾额分别是:南面“胜象宝塔”,东面“镇静皇图”,北面“真慈洪范”,西面“辉腾日月”。每层有佛龛24个,原供奉铜佛312尊。门窗两侧塑有金刚力士像,这些塑像历经风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处布满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严重风化,但仍可辨出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在古代,把铃铛挂在寺庙的屋檐上主要是为了驱邪。胜象宝塔檐角原挂有风铃3000多枚,胜象宝塔塔顶为镏金莲珠塔刹。由下至上仰望玲珑,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塔身稳固美观,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对胜象宝塔进行过精心的修缮,以至宝塔可以矗立至今。1956年10月,胜象宝塔被定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胜象宝塔北立有两块万历年间的石碑,左侧为紫竹观音像(也有九莲菩萨像一说),右侧为鱼篮观音像和关帝像。鱼篮观音取材于佛经《感应传》及《法华持验》 。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胜象宝塔所存的一幅《鱼篮观音图》是全国仅存的两幅之一,十分珍贵。 黄鹤楼前胜象宝塔-旅游价值胜象宝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对武汉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4年至今, 每天到这里学修佛法或旅游观光者川流不息,已经接待了亚洲、美洲、欧洲诸多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学法者不计其数,旅游观光者更是不计其数。胜象宝塔,这里山清水秀,胜迹如林。唐宋诗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调元等皆留恋此地,为后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铜山遗址、南北古塔远近闻名,万柳逵龙、西江夜调等八大胜景。如今处处显出迷人神韵;龙华山庄、继光水库、两眉平湖、桃花仙境、更是景色醉人。古塔依山傍水:脚下,婉蜒绵长的凯江水滔滔不绝地绕寺奔腾而去;背后,巍峨的山顶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级宋代古塔直插云霄。沿着186级两米宽的石梯登上山顶,富饶辽阔的田野和繁华美丽的中江城尽收眼底,更兼山上凉风习 后记习,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山门,寺内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条宽18米,长400米的仿古大街直达白塔寺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条腾飞的金色巨龙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两头威猛的金色麒麟保护着巨大的金色法轮。法轮上方是斗大的“南无阿弥陀佛”八个红色大字;法轮下方是释海空上师篆写的“如意轮金刚法祖庭”;法轮的左右各有两个大字,一边是“显密”,一边是“圆通”,标志着该寺是一个显密兼修的道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