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性坏疽
释义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

学名

中文:坏疽梭状芽胞杆菌

英文:Gas Gangrene

属性:厌氧菌

诊断

气性坏疽是由梭形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疾病,气性坏疽的感染率高死亡率也高,未治者死亡率可达100%,80%气性坏疽患者须截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根本方法是:1、彻底清洁伤口,2、严格隔离,所用医疗器具敷料严格消毒焚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氏阳性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

治疗措施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紧急手术处理

1.紧急手术处理 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高压氧疗法

2.高压氧疗法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一般在3天内进行7次治疗,1次/2h,间隔6~8h。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作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还观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抗生素

3.抗生素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

全身支持疗法

4.全身支持疗法 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止痛、镇静、退热等。

气性坏疽抗毒血清对气性坏疽的防治效果不佳,仅能起到暂时缓解毒血症的作用,而且还有使病人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现已很少应用。

病因学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局部表现 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 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鉴别诊断

1.芽胞菌性蜂窝织炎 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沿筋膜间隙迅速扩散,但不侵犯肌肉。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为3~5天。虽然也以伤口疼痛开始,伤口周围也有捻发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较轻,皮肤很少变色,水肿也很轻。

2.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 发病较缓慢,往往在伤后3天才出现症状。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改变均较轻。有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气肿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伤口周围有一般的炎性表现。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链球菌。

3.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可出现组织间气肿,且有高热和谵妄等毒血症状。但局部肿胀发展较慢,脓液具有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特征,即脓液稀薄,呈浆液性。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 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补充

治疗原则

1.立即积极治疗,严格隔离,加强护理,严防交叉感染。 2.清创引流,切口必须充分,用大量3%双氧水冲洗,伤口彻底开放。肢体广泛坏死者应行截肢术,以挽救生命。3.大量应用抗生素。 4.高压氧治疗,可在3个大气压的纯氧下进行治疗,第一天3次,每次2 ̄4小时,以后每天2次。 5.全身支援治疗。 6.中药治疗。

用药原则

术前、术中和术后肌肉或静滴大剂量抗生素往往以青酶素G为首选,毒血症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减量应用,如青酶素过敏可改用红酶素,必要时可选用先锋酶素,先锋必等头孢类抗生素。通过药敏选择抗生素。同时认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大量维生素,能量合剂。每次输入新鲜血,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加强支援疗法。

辅助检查

本病可以通过“A”、“B”检查框限明确诊断。

疗效评价

1.治愈: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伤口基本愈合。 2.好转:截去某一肢体,全身症状改善。 3.未愈: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与尘埃传播

A.经飞沫传播: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通常不超过几秒钟)。人在说话时,可产生170个左右飞沫,飘扬1米远,最远达1.2米。咳嗽时排出460个左右飞沫,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最多达1万个以上,最远可喷出9米远。在飞沫中大部分是水分,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脱落细胞和病菌。这些微小的飞沫从口腔排出后,一部分散落于地,较为细小的在空气中随水分蒸发,形成更为细小的“飞沫核”悬浮于空气中,成为传播呼吸道疾病的凶手。

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从卫生角度考虑,交谈最佳距离应为1.3米。这样不会因交谈而感染上飞沫传染的疾病。

B.经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以较大的飞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为尘埃。落在衣服、床单、手帕或地板上。当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飞扬而造成呼吸道传播。凡耐干燥的病原体,皆可经此方式传播,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等。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多见于冬春季。

(2)饮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进食受污染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受染.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甲型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此方式传播。

(3)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指一些体表传染病通过传染源与易感者身体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等而传染的疾病,如疥疮,水痘等均通过直接接触而受染;另外,有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可因为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病原体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而传染,亦为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多种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头虱,结膜炎(红眼病)等通过手接触或共用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传染,称为间接传播.如用手接触污染了的物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白喉,猩红热,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手沾有含病原体飞沫再触摸口,鼻,眼等粘膜而感染;结膜炎,沙眼可以通过共用被污染的毛巾而传染。

(4)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间,进行繁殖后,才具有传染性,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等;另外,苍蝇,蟑螂等昆虫也可以通过它们携带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食物而造成细菌性痢疾,伤寒等疾病的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

通过输血,吸毒共用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的文身,穿耳或性行为传播,如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又称母婴传播,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如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

(7)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很多,如人粪施肥使肠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疸、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经土壤引起感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