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戎寨 |
释义 | 平戎寨位北宋范仲淹所修,迫使大夏不敢进犯,为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团结起了极大作用。该寨由东西二城组成,相距20米,平面呈梯形。从该城整体布局和建筑遗迹分析,东城似为驻军之地,西城可能是指挥官员的驻所。 简介范仲淹修筑平戎寨 公元1032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大夏政权,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李元昊屡次南下侵宋,使毗邻的北宋环庆一带深受劫掠、战乱之苦。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命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镇守边境。范仲淹到任后,采取“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的战略方针,“兴营田,修堡砦,招流亡,通斥堠,使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迫使大夏不敢进犯,为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团结起了极大作用。1044年宋夏议和告成,西夏向北宋称臣,战事宣告结束。 历史范仲淹在知庆州期间,为了抵御西夏侵犯,在庆阳、陕北一带修建了白豹城、铁角城、大顺城、二将城、金汤寨、柔远寨、永宁寨、平戎寨等许多城堡,为巩固边防起了关键作用。白豹等城寨均有确切地址,唯独平戎寨长期以来未详其境,成为历史悬案。1988年文物大普查中,文博专业人员经过长途跋涉,认真查访,终于在合水太白平定川内周家嘴找到了这一城址(图四十四)。 平定川南北蜿蜒90余里,“杲杲古木分,岌岌众峦青,寒水红岩露,潺潺溪水流”,幽静,葱绿。进川20余里,远远看见西山顶上有座城堡,犹如巨舰伏卧山巅,它就是范仲淹修筑的平戎寨 。该寨由东西二城组成,相距20米,平面呈梯形。 特点东城:南墙长34米,外高20米,顶宽18米,为该寨最高点。从其建置看,似为瞭望台;西墙长230米,外高9米,顶宽3米。东墙长145米,外高9米,顶宽2米。北墙原长329米,现存95米,外高9米,顶宽3米。北墙正中开城门。城门外西侧有1圆形瞭望台,高3米,顶径3米。西墙西北角开城门,与西城相通。城内从南墙向北墙延伸60米处,为1缓坡台地,其下为另一台地,二台高差2米。 西城:南墙长32米,外高12米,顶宽3米。西墙238米,外高7米,顶宽1米。东墙长230米,外高12米,顶宽1米。北部无墙,长54米。东墙东北角开门,与东城相通。城内从南向北延伸50米处,为东西走向的缓坡台地,以下为另一台地,高差1.5米,下面台地的中部,有一南北走向的沟壕,深1.5米,宽4米,长8米。 城墙均为板筑,整层厚20厘米。西城外挖有护城沟。南墙外护城沟长80米,深5米,宽15米;北墙外的护城沟长400米,深25米,宽20米;两城之间的护城沟长230米,深5米,宽20米;东城东墙外护城沟长160米,深4米,宽12米;西城西墙外无护城沟,向西延伸30米为悬崖峭壁。 布局从该城整体布局和建筑遗迹分析,东城似为驻军之地,西城可能是指挥官员的驻所。 城内采集的一件板瓦,右上角1.3厘米处有1圆孔,面有少量布纹痕迹,内壁为粗布纹,是典型的宋代板瓦。城池内陶质琉璃建筑构件碎片较多,可见当时这里必有雄伟的地面建筑。 其它相关平定川口李家庄罗汉洞摩崖碑文中写道:“□平绒(戎)地名芦家庄”,该碑刊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30年),记述了平戎川芦家庄谢未经出资修建罗汉洞的经过。碑中的“绒”应是戎无疑,说明该川叫平戎川,以寨命名。平定川北部沟掌距平戎寨5公里的槓树台,保存着一通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竖的《保安合水县界碑》记载 “保安、合水两县西界墩/东至久沟/西至平戎五里/南至相树台/□□里□坡……”。当时,龙王庙沟内金大定十八年所建的安定寺石窟以西归保安县。平戎寨距龙王庙正好五里,可见碑文中所刊的“平戎”正是指平戎寨古城而言。平定川改名,应是乾隆以后的事。 平戎川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古道,北到紫坊畔、靖边、横山、宁夏等地,南去太白、老城镇、庆阳、环县、宁县乃至中原地区。远至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一条南往北去的便道。春秋战国时期,平戎川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村庄。秦汉时期,川内已经形成通商古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从龙王庙沟口、大坪等地散布的大量汉瓦残片看得十分清楚。《元和志》载:“唐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南犯合水,路经平戎川。时彬州统帅韩游环率兵埋伏该川山顶,敌兵入川后击鼓呐喊,吐蕃大惊,撤兵北遁”。可见平戎川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范仲淹在这里修建平戎寨,抵御西夏南侵,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