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萍乡
释义

萍乡市为江西省所辖的十一个地级市之一,位于江西省西部,湘赣两省边界。东与本省宜春、南与吉安相毗邻,西与湖南醴陵、北与湖南浏阳接壤。紧靠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因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而得市名。全市总面积3802平方千米,人口187万。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积的66.4%、27.3%、6.3%。市中心城区面积58平方千米,城市绿化率46%。辖安源、湘东两个市辖区和莲花、芦溪、上栗三个县。煤储量丰富,因此享有“江南煤都”之美称。

中文名称:萍乡市

外文名称:Pingxiang City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等

政府驻地:安源区

电话区号:0799

邮政区码:337000

地理位置:江西省西部,湘赣边界

面积:3802平方千米

人口:187万(2010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武功山,萍乡孽龙洞,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等

火车站:萍乡站

车牌代码:赣J

行政区划代码:360300

年平均气温:17.2℃

年平均降水量:1603毫米

自然地理

气候

萍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极端最高气温达41.0℃,极端最低气温为—9.3℃,年平均气温为17.3℃。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

水文

萍乡水力资源丰富,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5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10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萍乡矿产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达676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植物物种1200余种。

历史沿革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孔子道:此物名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 。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汉高祖刘邦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

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

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唐贞观元年属江南西道袁州府。元元贞元年(1295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为县。

清属江西省袁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庐陵道。民国15年直隶于省。民国20年,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区。

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之。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1971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个区。1979年1月经省批准,萍乡设四个县级区;1983年改社为乡,撤除萍乡镇设立五街(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东大街、丹江街);1984年,萍乡市设置白源镇,管辖长溪、横板大队;设置广寒、万龙、鸡冠、五陂乡。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乡市湘东区设置泉田乡,管辖区为农科所的樟里、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个村。1992年6月20日,将吉安地区的莲花县划归萍乡市管辖。1997年11月13日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以原上栗区的行政区域为上栗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撤销萍乡市芦溪区,设立芦溪县,以原芦溪区的行政区域为芦溪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芦溪镇。上栗县、芦溪县由萍乡市管辖。

人口民族

六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萍乡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854510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097350人,占总人口的59.1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57160人,占总人口40.83%。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1人。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为1851013人,占总人口的99.8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497人,占总人口的0.19%。全市通行赣语。

截止2012年1月,全市人口186.75万人,年净增1.14万人。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萍乡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7个街道办事处、28个镇、18个乡。另有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3802平方千米,人口187万。

安源区 面积 212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337000,区人民政府驻安源镇萍安中大道。辖6街4镇:凤凰街道、八一街道、后埠街道、丹江街道、东大街道、白源街道、安源镇、高坑镇、五陂镇、青山镇。其中部分地区由萍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

湘东区 面积 853平方千米,人口40万,邮政编码337016,区人民政府驻湘东镇。辖1街8镇2乡:峡山口街道、湘东镇、荷尧镇、老关镇、腊市镇、下埠镇、排上镇、东桥镇、麻山镇、广寒寨乡、白竺乡。

上栗县 面积 712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337009,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辖6镇3乡:上栗镇、桐木镇、金山镇、、赤山镇、鸡冠山乡、长平乡、东源乡。福田镇、彭高镇其中部分地区由萍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

芦溪县 面积 963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337200,县人民政府驻芦溪镇。辖5镇5乡:芦溪镇、宣风镇、上埠镇、南坑镇、银河镇、源南乡、长丰乡、张佳坊乡、新泉乡、万龙山乡。(代管武功山管委会)

莲花县 面积1062平方千米,人口26万,邮政编,337100,县人民政府驻琴亭镇。辖5镇8乡:琴亭镇、路口镇、良坊镇、升坊镇、坊楼镇、闪石乡、湖上乡、三板桥乡、神泉乡、六市乡、高洲乡、荷塘乡、南岭乡。

经济发展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在“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实现赶超跨越”主战略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务实创新,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33.44 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75.74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2.7%、24.9%。三次产业结构为7.4:65.9:26.7。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41.84亿元,增长15.2%,占GDP的比重达67.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4%,居住类价格上涨4.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8%。 年末从业人员109.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

二、工农业及固投

粮食实现增产,全年总产量56.14万吨,增长2.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2.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9%;油料种植面积16.2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4.65千公顷,增长3.2%。

全年肉类总产量13.9 万吨,增长2.5%。年末生猪存栏71.9万头,增长 2.8%;生猪出栏 142.9万头,增长3.4%。全年水产品产量3.41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0.84万吨,增长2.1%。

表2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56.14 2.4

其中:稻谷 50.64 2.5

油料 2.53 -5.5

其中:油菜籽 2.23 -5.1

水果 1.22 3.0

蔬菜 56.83 4.0

肉类 13.9 2.5

水产品 3.41 4.8年末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4家,比上年末增加19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42 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6个,增长17.3%;合作组织成员2.5万户,增长11.6%。

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7.78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5.6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42万千瓦,增长6.9%;联合收获机达1066台,增长4.9%。实际机耕面积达61.67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54.17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66万吨。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39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0.65亿元,增长21.0%。支柱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冶金、煤炭化工及煤炭深加工、建材、机械、医药食品)完成工业增加值224.77亿元,增长20.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5.0%。

表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260.65 21.0

其中:轻工业 26.27 28.1

重工业 234.38 20.2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20.01 6.2

其中:集体企业 4.09 3.6

股份制企业 58.67 22.8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62 36.7

私营企业 162.46 22.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板玻璃592.75万箱,增长126.5%;生铁468.39万吨,增长34.2%;钢材512.57万吨,增长26.9%;原煤946.64万吨,增长5.0%。

表4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2011年 同比增长(%)

原煤 万吨 946.64 5.0

饮料酒 千升 49282.00 -13.7

塑料制品 吨 12503.80 -3.1

水泥 万吨 592.64 -4.4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592.75 126.5

生铁 万吨 468.39 34.2

粗钢 万吨 506.61 28.4

钢材 万吨 512.57 26.9

焦炭 万吨 212.24 -0.3

发电量 万千瓦时 148854.40 -13.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71%,与上年持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实现利税178.57亿元,增长33.3%,其中利润121.95亿元,增长41.4%。在34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实现了盈利。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09.9%,比上年提高29.6个百分点。

年末三个工业园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莲花工业园区、江西芦溪工业园区)投产企业达200家。安置从业人数6.63万人,增长9.7%。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16.64亿元,增长21.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532.47亿元、32.76亿元和49.62亿元,分别增长38.6%、20.0%和12.4%。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6.78万元,比上年增长66.4%。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7.29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4.23亿元,增长4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69亿元,增长127.3%;第二产业投资458.80亿元,增长43.3%;第三产业投资105.80亿元,增长18.5%。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40.10亿元,增长32.0%;非国有投资537.19亿元,增长39.7%,其中民间投资527.87亿元,增长38.5%。

表5 2011年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行 业 投资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总 计 577.29 39.1

农、林、牧、渔业 12.69 127.3

工业 458.80 43.3

采矿业 34.39 56.7

制造业 410.73 39.1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0.71 23.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40.52 73.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69 -38.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39 27.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1.50 29.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14 26.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3.68 37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78 73.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1 -66.1

批发和零售业 21.73 35.5

住宿和餐饮业 27.11 -1.3

房地产业 19.36 12.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82 89.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31 -40.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8.70 11.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95 4389.2

教育 1.68 7.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71 13.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07 185.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47 -42.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0.3%。商品房竣工面积34.46万平方米,增长19.0%;商品房销售面积44.30万平方米,下降36.9%;商品房销售额14.86亿元,下降17.2%。

三、贸易经济与交通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6.33亿元,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88亿元,增长16.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2.89亿元,同比增长34.4%;零售业零售额136.29亿元,同比增长14.0%;住宿业零售额1.93亿元,同比增长25.5%;餐饮业零售额22.10亿元,同比增长25.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5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4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36.8%,家具类增长26.7%,汽车类增长26.3%。全年进出口总额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3%。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59.5%;进口0.24亿美元,增长3.69倍。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3 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8亿美元,增长17.0%。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实际进资189.79亿元,增长34.2%。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30.86万人,比上年增长8.1%;货物发送量1099.34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全年公路社会客运量5954万人,比上年增长3.0%,社会客运周转量154829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5%,社会货运量8131万吨,比上年增长12.0%,社会货运周转量87063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2%。

表6 2011年铁路、公路完成客货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公路     

公路社会客运量 万人 5954 3.0

公路社会客运周转量 万人公里 154829 2.5

公路社会货运量 万吨 8131 12.0

公路社会货运周转量 万吨公里 870637 15.2

铁路     

铁路旅客发送量 万人 230.86 8.1

铁路货物发送量 万吨 1099.34 7.5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5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3%;国内旅游收入64.26亿元,增长36.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98万人次,增长36.5%;旅游外汇收入1892.26万美元,增长37.6%。

四、财政和金融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8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5.7%。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49亿元,增长42.3%。税收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税收总收入76.76亿元,增长35.1%,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8.3%。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6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84.45亿元;储蓄存款余额273.5亿元,增长15.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4.29亿元,增长17.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3.41亿元,增长22.9%;中长期贷款103.57亿元,增长16.2%。

五、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含个体),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3.17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

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4个(未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院)。其中,医院、卫生院4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 个,卫生监督检验所6个。卫生技术人员9589人。其中,执业医师2870人和执业助理医师560人,注册护士3861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896张。

年末有青少年俱乐部6个,晨晚炼健身活动点103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1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身意识不断加强,全年参加健身活动人数达54万人次。

六、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98元,比上年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6元,增长1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4.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45平方米。

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81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5384人次,带动就业人数22382人次。全年“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4090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1.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6.2%。其中,参保职工24.5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7.1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46.68万人,其中,职工34.44万人,退休人员12.24万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万人。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64亿元,月人均补差225.7元;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7004万元,月人均补差103.8元。为全市城乡22.4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课书。2011年,建设廉租住房4469套、经济适用住房 35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8.61万平方米。

年末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2个,提供床位9000张,收养人数7800人,临时救济困难户1953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 7630万元。

七、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7.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51%。

全年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3.2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4.4%。全市平均降水量1238.6毫米,比上年减少33.8%。地下水资源量12.77 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8%。水资源总量23.23 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4.4%。年末全市6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0.359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多蓄0.19亿立方米。

年末环保机构21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达标)。城镇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027.1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1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1.73吨标煤/万元,下降4.49%。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1.6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12%。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112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09起,工矿商贸事故3起。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0人,比上年下降11.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5人,下降12.5%;工矿商贸事故死亡5人,与去年持平。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9.7%。

交通运输

萍乡交通非常发达,是赣湘交通中心,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663.6公里;其中四级以上公路2770公里,次高以上路面公路21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40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2%。构筑了以昌金高速、萍洪高速为高速通道,以319国道、320国道 交叉组成的“大十字”主干线,形成了贯通全市,通达四邻,延伸全国的交通路网格局。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2013年将建成的杭南长高速铁路将设立萍乡北站,使城市形成3小时内到达上海杭州,4小时内到达武汉广州,到达省会南昌一小时不到,到湖南长沙也只需半小时,规划中的长(沙)泉(州)客运专线也将在萍乡设立高铁站,届时到达福建海西经济区更加方便,公路319国道呈南北向、320国道呈东西向交汇通过。昌金高速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连接萍乡与长沙的萍洪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一小时不到就可到达,全市形成两纵两横的高等级公路网,城区外环线,中环线已经建成,即将建成试航的明月山机场,使萍乡到达机场的时间变的更短,市区已开通30多条公交路线,将市内各大小站点连接起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公路:沪昆高速公路,萍洪高速公路,莲吉高速公路,319,320国道 铁路:浙赣铁路,杭南长高速铁路,长泉客运专线(规划),沪昆高铁(建设中)

机场:明月山机场,黄花国际机场

旅游资源

综述

萍乡环境优美,山川锦绣,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二处,省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7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24米(江西最高峰为闵赣交界处的黄岗山2160米),有南方罕见的高山草甸数万亩和众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国家一二级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杨岐山禅宗佛教文化远播海外,在日本、韩国有大量信徒。杨岐山为国家级AAAA级风景区,现存唐寺(杨岐普通寺)、唐塔、唐碑(刘禹锡撰)、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观。地表层有大量的的钟乳溶洞,其中孽龙洞已开辟为旅游景点。萍乡保存下来的傩文化之丰富完整为全国所罕见。萍乡是中国革命圣地,1905年,指挥部设在萍乡,由黄兴组织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预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路矿成为我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毛泽东从1920年到1930年曾10次来萍乡和安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下,成功地举行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来到安源部署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安源煤矿总平巷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邓小平题名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安源煤矿附近,由江泽民题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

萍乡旅游资源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与民俗风情为一体,呈全方位立体之势,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萍乡市所属的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在这里,革命斗争薪尽火传,绵延不绝;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历史遗迹与革命文物,著名的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总平巷、谈判大楼、张家湾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等。解放后,这里建造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收藏革命文物8000余件。

萍乡芦溪县境内的武功山,历史上与庐山、衡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是江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境内第一高峰,高于泰山、黄山、庐山、衡山等名山川,武功山山体雄伟,奇峰罗列,瑰崎幽谷、悬崖峭壁、涌泉飞瀑,形成了“峰、洞、水、石、云、松、寺”齐备的山色风光,连绵十万亩的高山草甸更是堪称一绝。萍乡上栗县境内的杨岐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野趣横生。登巅远眺,北里风光,尽收眼底。山南阴水洞,状如漏斗,溪水四聚,终年不满;奇特的子午泉,每逢子时和午时,巨泉喷涌,逾时则细流潺潺。坐落此山的杨歧普通禅寺,始建于唐代,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杨岐宗的发祥地,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歧宗传入日本,影响至今。寺后有一高36米、直径22米的参天古柏,苍劲挺拔。后山葬有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文廷式。杨歧寺现已列为江西省24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杨岐山下有被国内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誉为“天下第一洞”的孽龙洞,洞长4千多米,蜿蜒曲折,溪水相伴,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洞中有山,山中有洞;山水交融,瀑布飞流直下,水随洞转,洞随水活,鱼在水中游,花在水中开,洞中景色变幻无穷,时而是秀丽的江南春色、垂杨倒柳,时而是壮丽的北国风光、冰山银川,时而又如神秘游人的海底,瑰丽壮观。“洞中大厅”富丽堂皇,“深山茅舍”清雅幽静,“仙乐厅”的敲击声悠扬清悦。洞中奇景,令人目不暇接、为之陶醉。萍乡城内有建于清代的孔庙,是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市郊有始建于唐代的宝积寺,金碧辉煌;有始建于宋代的横龙洞,这里的古建筑群,布局统一,精美壮观。环境幽静奇绝。其十八拱长廊与后殿顶拱的建筑艺术属国内罕见。洞内有久旱不涸的涌泉,泉水清冽如露,颇为奇特。还有清新、优雅的玉壶山、群峰竞秀的大屏山和万顷碧波的明月湖等。萍乡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特的指掌画、多管书法、农民铜管乐、采茶戏、傩艺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傩文化以“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而蜚声海内外。

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区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资源除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安源外,历史文化古迹有孔庙、杨歧寺、横龙寺、金山寺多年罗汉松等。万顷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城区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绿荫广场及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窗口。秋收起义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杨岐山

杨岐山现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杨歧山位于萍乡市上栗县境内,距城区25公里,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融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重点风景区。杨岐山层峦叠翠,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称。“二十四景”为:涌泉池、千丘田、观音崖、老虎洞、乌龟洞、前沽塘、后沽塘、仙鱼塘、寒婆岩、张口狮子崖、关门石、杨岐石窟、金瓶晒果、猴子扒石、斗牛石、铁笼关虎、小天池、三岛湖、山顶泉、方竹林、棋盘石、别有洞天,子午泉、案山关等。它以峰峦之旖旎,溪涧之蜿蜒,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岚光之掩映,成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处。

杨歧(岐)寺

杨岐寺,又名杨歧(岐)普通寺,坐落在杨岐山寿桃峰下,距县城约10公里。普通寺原名 “广利禅寺”,建于盛唐时期,历时1300多年。寺内现有如来佛、观音、关帝等大型塑像,还有护法韦陀、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木雕神像,小门、院落、大雄宝殿、观音堂、住宅一应俱全。杨歧寺肃穆庄严,金碧辉煌,富有我国南方古刹的独有风格。真可谓是殿宇峥嵘,云烟缭绕,古塔巍巍,古柏参天。

杨歧(岐)寺作为佛教杨歧宗的发祥地,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日本影响更大。著名的一休和尚以及奈良的大德寺都是崇奉杨歧派佛理。据 1987年7月,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日本禅宗研究所副所长铃木招雄介绍,杨歧宗在日本影响很大,其信徒发展到100多万人。

2010年被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开发风景区.杨歧寺现任住持为国内高僧释慧通老和尚,85岁高龄。其弟子释道源法师担任该寺监院,全面负责杨歧(岐)普通寺重兴工作,同时兼任江西省萍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孽龙洞

孽龙洞国家AAAA级景区,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叫许真君大义灭亲而斩孽龙而得名。孽龙洞绵延8里,洞中冬暖夏凉,洞内水景独特,“洞天飞瀑”为世间奇景,只见清泉从洞中峭壁飞湍而下,直注碧潭,潭水被激起飞沫,形成湍流,在潭中辗转回旋;春夏之交多雨季节,水势如银河倒垂,十分壮观。

武功山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位于萍乡市芦溪县东南边境,属罗霄山脉北段,绵延120公里,总面积260余平方公里。主峰白鹤峰海拨1918.3米,为江西第一高峰。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这里山景雄秀、瀑布独特、草甸奇观、生态优良、天象称奇、人文荟萃。现已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

文化教育

读书之乡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傩文化底蕴深厚,储藏丰富;杨歧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涉及海内外。

萍乡素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雅称,科教文卫事业有着辉煌悠久的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的教育、科技、文化、新闻事业呈现出日益兴盛繁荣的局面,成效显著,为千年古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添光溢彩。

萍乡的教育事业以基础教育为主体,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同时并举,形成了“三位一体”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至 200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308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中专学校4所,成人中专学校1所,普通中学123所,职业中学20所,小学校565所,幼儿园92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技工学校3所,成人学校(中等、初等学校、技术培训)486所,在校学生30余万,于1985实现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从1993年开始,全市五县区普及了义务教育,并以较高标准通过了江西省政府“两基”验收,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94%以下。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城镇、农村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全市15岁至47岁年龄人口非文盲率达99.2%以上,居全省前列。萍乡充分利用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优势,加大“两史一情”传统教育,教育工作出现新的局面,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自进入90年代后,萍乡高考成绩扶摇直上,1993年至2001年连续9年以较大优势确定了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重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萍乡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一个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布局和配置比较合理,运行机制日起灵活之科技新体制,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快捷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计划列入省级的有20余项,大力培育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总数达30余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有4家,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萍乡籍院士

在“两院”院士当中,萍乡籍院士就有7人,分别是:吴学周、陈述彭、刘恢先、简水生、刘天泉、彭苏萍、颜龙安。

高等院校

本科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萍乡学院

高职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筹:江西能源工程职业学院)、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成人高校

萍乡广播电视大学

中专学校

萍乡市工业学校(筹:萍乡职业技术学院)、萍乡市卫生学校(筹:赣南医学院萍乡校区)

著名人物

吴希

李有棠

刘元卿

黄海怀

朱益藩

文廷式

刘凤诰

张国焘

喻宜萱

凯丰

蔡孟坚

吴运铎

林瑞笙

彭荆风

李良发

李有棻

喻兆藩

喻增高

彭涵霖

应益都

叶新甫

邓贞谦

柳斌

萧嘉魁

古代名人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

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嗯?”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皇上说:“哪些字画?”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传说刘一眼有疾。)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好!”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绝!”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成名及第归,萍乡父老于兴贤堂(今萍师附小)为他集宴庆贺。 刘凤诰很喜爱杜甫的诗,曾集杜诗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说:“文以载道,弗尚词华,飞毫聘藻,失之浮夸。”因而他的诗也都写得很朴实。因为他的诗,广东巡抚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留下千古佳话。刘凤诰在书法方面造诣也很深,正楷、行书、草书样样精通,至今石观泉还刻有他的墨宝。他为人秉性刚正,自持甚严,晚年寓居南昌时,江西巡抚某贪劣,刘凤浩说:“此钱穿耳!”绝不与往来。他做学问更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历时20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五代史记补注》,还编著了《存悔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为流芳百世的著名学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刘凤诰在杭州病逝,归葬南昌。

抵御外侮的吴希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吴希 (1237—1279),字定高,号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宋朝南渡后,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当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 ,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他在书中慷慨地说:“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随后他回到故乡,倾家荡产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立“勤王台”誓师勤王。同时派使者联通当时四川和广西的勤王部队,又与毗邻的醴陵、攸县的抗元勇士相约,互为声援,互相策应,以壮大抗元力量。 吴希 带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肃军队,严格军法,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当时南宋王朝为表彰其收复失地的功勋,授他为湖南招讨使(相当一省的军事长官)。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 军激战,吴希 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 “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 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至一坳口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 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 吴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 ,曾修复勤王台,亲自作长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学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人们看了,窃窃而笑。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记忆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强。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20岁,就已读完《十三经》。由于在他的上代中,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可读的书。他便四处借书,一边读,一边摘录,一边盘算买书。那时正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满清政府尽力想要扑灭之,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院士院无不毁于兵灾。他不惜重金,搜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述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宅旁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 李有棠在22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25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28岁时,考取补辛酉科第一名优贡(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员中只选取寥寥几名贡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次年,通过朝考,选授江西省峡江县训导(县学中教官之一)。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 李有棠说:“读书时积累资料,犹如居家时积累钱财一样,平时多尽一份力,用时就多享受一份现成。”他归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学问。他读书破万卷,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纲领、主旨、特别事例……,一一摘录下来,全书精华几乎无一遗漏。到一定时期再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读后的心得体会,则另写成册。 李有棠是无书不读的。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专的则是史部。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从事辽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很多,尤以《辽史》为甚。李有棠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最后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这两部著作都完整地写了三次草稿,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两书的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出版后,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对两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他决定这次在家中雇工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所以这个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刻工准确,印刷精美。全部印成并发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 两书发行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在一起。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国时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里。这两部书于80年代初期先后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宫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

主要传媒

网络传媒——《萍乡在线》;机关传媒——《萍乡日报》;生活传媒——《赣西都市》、《萍乡生活》

《你好萍乡》

参考资料

1.行政区划网-江西概览 

2.萍乡市城市新区 

扩展阅读:

1

萍乡在线 http://www.96px.com/

2

刘凤诰百度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748.htm

3

官方网站 www.pingxiang.gov.cn

4

萍乡贴吧 http://tieba.baidu.com/萍乡/

5

萍乡博客 http://hi.baidu.com/%C0%D6%C0%B2%CB%B9%BB%F9/

6

江西2011年人口:30079@1041809.htmtarget=_blank>http://www.jxcn.cn/525/2012-2-15/30079@1041809.htm

7

萍乡2011年统计公报:http://www.pingxiang.gov.cn/zwxx/article/201204/419410.html

开放分类:
地理城市行政区划红色旅游主打传媒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24次
最近更新:2012-05-20
创建者:zengcheng1986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DrakknighT 

辛勤贡献者:

iamguabi 展开

zhouyongjun65 

arleneying 

7eafe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