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佩仙 |
释义 | 潘佩仙,是浙江省景宁县鹤溪镇建设百货商店棉布柜组的一名普通营业员。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畲乡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在她参加工作的三十五个春秋里, 她连续二十九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省供销社评为先进营业员。1988年——1991年春,潘佩仙赢得了商业部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佳营业员”的殊荣,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刻下了她的名字。 一、爱社如家 廉洁奉公潘佩仙同志所在的柜台,一年要进十几万元的商品。为了增加收入,节约费用支出,她不顾年老体弱,靠手拉肩扛,所有的商品都是自己从批发部搬回来,有时累得筋疲力尽,可她却没有向诉过一声苦。 几年来,她没有请过一天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店里。有一次,她生病住院,稍微好一点,她就要求出院,医生和单位领导要她把病治疗好再出院。她说:“现在正是旺季,我住院要影响营业,而且给企业增加医药费支出,还是配点药在家里吃吧”。在她的坚持下,医生只好同意了,一出院,她就带病坚持工作。 前些年,社会上流行不正之风影响到各行业,营业员私拿回扣屡见不鲜。潘佩仙一年经手进货十几万元,可拿一笔可观的回扣。批发单位也多次提出给她现金回扣,而且说,如今哪一个营业员不拿回扣,我们会给你保密的。可潘佩仙不来这一套,把回扣如数交给企业。为此,有人说她傻,她却说:“我拿公家的工资,就得为公家着想”。这体现了她的为人和高尚风格。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她换了许多地方,也换了许多工作,从来都是为着供销社精心打算,减少费用。她的那种为了公家节约一厘钱的精神,显得十分男能可贵。 二、工作表率 为人楷模1957年,潘佩仙分配到鹤溪供销社饮食店。三十多年来,工作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每一次调动她总是愉快地接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鹤溪饮食店时她认真地工作,热情对待每一位客人。从县城调到乡下,她无怨言。在张村做棉布、针织,她热心钻研业务,掌握操作技术。调回县城后,她更是加倍工作。 潘佩仙文化基础差,她知道要接待好顾客必须了解商品知识和顾客心理,要熟练掌握各项基本功。为此,她勤学苦练,对来店的每一位顾客都认真观察、比较、分析、了解顾客心理;对柜组的每一种商品都反复琢磨,掌握其性能、特点,以及它的最优使用对象,便于向顾客作全面介绍。她经常利用空余时间,操练布的卷、放、量、剪等操作基本功,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操作本领。平时总是把货物摆放整整齐齐。 通过几年的摸索,潘佩仙积累了一套棉布经营经验。不论是谁,她都热情接待,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百问不厌,特别是对乡下来的顾客,不懂商品知识,她总是耐心介绍,热情地当好顾客参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店发展迅速,鹤溪镇经营棉布店发展到二十几家,潘佩仙思索怎么在市场中占有地位,做好生意,发展企业,她根据棉布更新换代的特点,及时捕捉信息,研究市场变化规律,做到勤进快销,在进货上做到多品种,少批量的经营策略。在经营上,遵守商业信誉,搞好与皮肤公司的关系,及时调换不适合的商品。使商品结构更合理。 潘佩仙不但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她还时常教育子女要好好工作。 三、三尺柜台 春风沉醉潘佩仙知道零售商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自己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为此,她总是严格遵守社会主义商业道德、文明经商、礼貌待客、一切为顾客着想。 知道潘佩仙的人,也许还没有忘记1962年那件事。当时,正是双抢大忙季节,店里的铁制小农具卖光了。对于基层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来说,犁头、锄头等农具是不可缺的必备品,于是,她跟往常一样,下了班匆匆扒了几口饭,便拖了根扁担往城里农机厂,提出100多斤的犁头、锄头等小农具,迅速往回赶。 张村离城只有五华里,平时根本不放在眼里,此刻却是那么漫长,越走越没有力气,一下摔倒在水沟里。原来是,她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身体搞垮了,再加上这时候她还怀着五个月的身孕。当她苏醒时,已经趟在医院的病床上,一直守候在身旁的丈夫告诉她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永远失去了这个没有出世而又是夫妻俩心爱的孩子。 有一次,一位畲族中年顾客要买一块布料,可是店里刚刚卖完了。顾客就要原来的那种,潘佩仙 二话没说,把顾客交代给其他营业员,自己跑到批发仓库买到这种布料,畲族顾客十分感动。 她那和蔼可亲,象醉人的春风,在人们的心头上染出了一片深情的绿洲;她那洁白纯真的人品,象不凋谢的红莲,在人的脑海里显现着令人向往的憧憬;她那晶莹朴实的业绩,象测绘的标杆,在人们的涉世中发挥了衡量步履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她在1991年4月28日,被全县人民评为“畲乡建设十大标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