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菁高中 |
释义 |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建于1882年10月27日,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它座落在长江之滨新崛起的现代化工业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一江阴市城区中心,占地面积100多亩。现设高中三个年级四十四个班,教职工200余名。学校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亭台水榭,碑刻长廊,箭炬校门,显示着她的古朴幽远;而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语音室、演播厅、校园网、新食堂等,更体现着她的气派和活力。 南菁历程(南菁书院 南菁高等学堂 江苏全省高等学堂 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 江苏公立南菁学校 甲种农林科学校 私立南菁学校 第四中山大学区南菁学院 江苏南菁中学 南菁沪校 上海私立漱兰中学 江苏省立第九中学 江苏公立南菁中学 江苏省立南菁中学 苏南南菁中学 江苏省南菁中学(一)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一) 江苏省南菁中学(二)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二)) 南菁简介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建于1882年10月27日,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它坐落在长江之滨新崛起的现代化工业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一江阴市城区中心,占地面积100多亩。现设高中三个年级四十四个班,教职工200余名。学校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亭台水榭,碑刻长廊,箭炬校门,显示着她的古朴幽远;而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语音室、演播厅、校园网、新食堂等,更体现着她的气派和活力。 南菁的前身,是江苏学政黄体芳在光绪八年创办的“南菁书院”,当时,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 百余年间,南菁历经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末,南菁书院是江苏全省最高学府和教育中 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曾产生过一定影响;辛亥革命后,学校以“忠恕勤俭”为校训,创一时优良学风,名闻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又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菁园学子。南菁曾是江苏省首批合格重点中学,98年4月,被省教委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 南菁百余年间,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他们中,有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为代表的7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7位现役将军,有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有著名音乐指挥家曹鹏,有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有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著名作家汪曾祺------ 百年来,南菁共为国家培养了二万七千余名的专家、学者、革命者和建设者。 南菁的师资力量南菁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现有10位特级教师,90多位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60多名,3位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还有许多位国家和省级的优秀班主任,更可喜的是,一大批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多位教师在省市级学科教学比赛中获优异成绩,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效确立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竞争优势地位。 南菁的教学质量南菁的教学质量,在全省各重点中学中出类拔萃。历年高考,本科达线率一直稳定在96%左右,2001年超过了99%;三位同学分别在89年、95年、99年高考中勇夺省文、理科的状元。十多年来,在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南菁学生有700多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陈丰同学获十九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银奖,还有同学获全国中学生抒情诗大赛第一名、全国数学奥赛第一名、全国英语口语竞赛省特等奖的好成绩。每年都有众多的南菁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南大等全国一流的大学,在那儿读书深造,并崭露头角。2011年7月23号,吴梦希同学获第52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是江苏省近10年来首枚奥赛金牌,并已被北京大学在2011年年初预录取。 南菁的校园生活亲爱的朋友,当你走进南菁,你会发现,南菁的校园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南菁报社、菁园电视台、儒山文学社、博克书社、记者团、菁风广告公司、体育俱乐部等几十个学生社团是学生真正的乐园;艺术节、社会街、风筝节、辩论周、篝火晚会等南菁特色文化活动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干部的竞选和轮换制度,又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南菁的学生形象是“会做人、会学习、会办事、会健身”,南菁的育人目标是“矢志塑造未来强者”。 南菁历程南菁书院光绪八年(1882),江苏学政黄体芳倡捐廉俸,在两江总督左宗棠的支助下,卜地于江阴城内中街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创办南菁书院。八年九月至九年六月完成了头期建院工程。 光绪十二年(1886),江苏学政王先谦创办了南菁书局。书院历经十六年,先后任院长者有张文虎、黄以周、缪荃孙、林颐山、王亦曾、陈昌绅等。入院肄业的课生有一千一百八十六名(失落资料的人数不在内),其中进士八名,举人四十六名,秀才三百二十七名(肄业后考取功名的不在此数) 南菁高等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力图改革,命各省书院一律改为中西兼习的学堂。学政瞿鸿机以“南菁虽在江阴县治,而肄业者及全省人才所萃”为由,奏请照省城书院例改为“南菁高等学堂”。未几,新政作罢,政制复旧,南菁徒留学堂名称,内容仍属书院旧制。 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各地书院先后改为学堂。江苏学政李殿林奏改“南菁高等学堂”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选课生百名入学,聘丹徒丁立钧为总教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学政唐景崇莅任,照通行章程更定职名,始设监督(相当于总教习)、教务长、庶务长,并增添了教员。聘泰兴金式为监督。每月朔望增设“会讲”,由监督及教员集诸生于讲堂,开讲伦理、掌故,次及科学和外文。 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苏省教育总会以南菁高等学堂程度不符合,具呈学部请改办“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并停办“高等学堂预科”。由四川宋育仁任监督。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事起,全国响应。九月,江阴宣告独立。地方多事,学校暂行停办。 江苏公立南菁学校民国元年(1912)一月,江苏都督庄蕴宽照会江苏教育总会议决,更校名为“江苏公立南菁学校”。聘上海朱寿朋(锡百)为校长。三月,朱寿朋因事辞职,聘无锡胡雨人为校长。 甲种农林科学校民国六年(1917)七月,钱树霖辞职,由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江苏宝山人袁希洛任校长。改办“甲种农林科学校” 私立南菁学校民国十年(1921)九月,因经费困难,农林两科均停止进行,仍改办普通中学,改校名为“私立南菁学校” 民国十四年(1925)一月,直奉战争,奉军包围直军于江阴城中,要塞巨炮向城中轰击,南菁佼舍中弹十二处,化学、物理等仪器损失甚巨。幸炮弹均未炸裂,得免人员伤亡。 第四中山大学区南菁学院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全国推行大学区体制,南菁改称“第四中山大学区南菁学院” 江苏南菁中学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陈纶调往无锡中学任校长,由张仲友(孝如)继任。九月一日,废止大学区体制,改校名为“江苏南菁中学”,中学部主任改称校长。 南菁沪校民国二十八年(1939)一月,旅沪校友和原有教职员,鉴于避沪青年惨遭失学,有乃租赁上海跑马厅路(后改名武胜路)绍耕里六号七层楼一幢,成立“南菁沪校”(对外使用“江苏南菁中学”。 上海私立漱兰中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二月七日,另觅静安寺路四开一号“怀久女中”原址,开办“上海私立漱兰中学”,恢复上课。 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季,江阴伪县政府恢复县初中(当时称县中学),借南菁残存的平房校舍开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一月,校名改称“江苏省立第九中学” 江苏公立南菁中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日战争胜利。江苏教育厅派员接收“九中”,改校名为“江苏公立南菁中学”。 江苏省立南菁中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七月,校长李天民几经与校董会、省厅协商,达成“省立”协议,由教育厅长陈石珍提案,议决改校名为“江苏省南菁中学”。 苏南南菁中学一九四九年四月,江阴解放,隶属于苏南行署领导,定校名为“苏南南菁中学”。 江苏省南菁中学(一)一九五三年六月,撤销苏南行署,南菁改名“江苏省南菁中学”(第一次命名)。学校开始试行“中等学校暂行规定”。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一)九五八年秋,江苏省教育厅指示:南菁专办高中,更校名为“江苏省南菁中学”(第一次命名)。开设高中二十二个班。 江苏省南菁中学(二)一九六八年秋,恢复初中招生,开设初中十班,高中五班。第二次改名为“江苏省南菁中学”。十月十四日,红星染织厂宣传队进校。在文化革命期间,有几年本校在地方上暂称“江阴县红星中学”。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二)一九九二年九月十日,江苏省教委批准本校更名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