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德自选集 |
释义 | 书籍简介:书名:明德自选集 作者:刘明德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字 数:282千字 页 数:297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定 价:35元 作者简介:刘明德 编审,中共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1941年生,辽宁省铁岭县人。1964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任共青团辽宁省委《共青团员》杂志社编辑、记者。1973年后历任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副主任;辽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1983年中共中央党校宣教干部培训班毕业,后任辽宁省出版总社(局) 副社长(副局长);中共辽宁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辽东半岛 国际交流杂志》社总编辑、半岛音像出版社社长。曾任中国音像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出版协会理事、辽宁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音像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曾创办、主编大型文学丛刊《春风》,外国文学丛刊《春风译丛》;大型对外宣传杂志《中国·辽东半岛国际交流》。编辑图书《秦牧文集》、《马加文集》、《白朗文集》、《浩然文集》和《光明在前》(南新宙著)、《来自震区的报告》、《阿玛蒂的故事》(胡小胡)、《沧海恨》、《草原明珠》、等小说、文集、报告文学50余部。 多年来,曾发表《评韶华的<沧海横流>》、《关于小说<四姐星>的通信》、《小说<勿忘我>的思想意义》等小说、书评文章廿余篇,《少林游》、《“意识流”与小说创作的新探索》、《“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写作”》等散文和理论文章多篇,与人合作长篇小说《太子河传奇》。 主要著作有:专著《通俗文学访谈录》(8万字);编著《中外文学作品评析辞典》(1-2卷108万字与人合著,共四卷本·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译著 《家庭生活趣谈》([苏]沙里尼克娃著10万字·沈阳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退休。 书籍目录:代序 还想活一个逝去的几十年 ——1994年为辽宁大学中文系64级毕业三十年文集而作………………………1 文选 留学先驱者的足迹 ……………………………………7 华人学者对和平理念的呼唤………………………………15 一片丹心绘宏图 ——记为跨渤海轮渡工程卓越奉献的辽宁“民盟”的朋友们………………………………………21 赵本山艺术团赴美巡演综述 ——演出的空前盛况与所遇风波的思考 ……………………………31 我所认识的韩国“鞋业大王” ……………………………38 一个活跃的国际民间服务组织 …………………………42 让地球村民享用中华医学瑰宝 ——记致力于中医学国际交流的李玉奇教授 ………………………44 陶艺传友谊 交流世代深 ——观“中日瓷展”访工艺美术家、古陶瓷收藏家关宝琮 ………………………………49 艺术家的杨道立和她的艺术 ……………………………52 冰雪山水画与“黑白体系论” ——记于志学的新画种和胡东放的新画论 ……………………………56 他捧来了中华最高印刷奖 ——毕升奖”获得者丁日才和朝阳新华印刷厂 ………………………………61 乡镇企业的腾飞之路 ——访青年乡镇企业家、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镇镇长杨吉奎 …………………………………64 无愧全球500佳 ——记辽宁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 ………………………………………69 一位行长与三家“雷锋储蓄所” …………………………73 少 林 游 ………………………………………………76 观阜新海棠山摩崖石刻造像 ……………………………85 寻古·招魂·鼓劲 ——散记锦州、北镇、义县之旅 …………………………………………90 万里长城第一关 ——记辽东虎山长城……………………………………98 电脑伴我渡“朝阳” …………………………………101 为“时尚老人”歌………………………………………105 心醉神迷 思绪万千 ——重阳“三园”游遐思 ………………………………107 文论 “意识流”与小说创作的新尝试 ………………………109 题材·时代·人物 ——读韶华的长篇小说《沧海横流》琐谈 ………………………………………125 小说《勿忘我》的思想意义……………………………… 一颗璀璨的星 ——关于小说《四姐星》的通信 ……………………………………………134 学习与传媒 ——与某传媒作者夏令营营员座谈会上的谈话 ……………………………………………144 生命线·传家宝·动力源 ——读《李荒文选》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165 专著 通俗文学对话录 …………………………………………169 西方文学作品评析辞典 ………………………………273 工作文档 在改革开放中创刊 为改革开放服务 ——回顾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创办大型外宣期刊 中国·辽东半岛 国际交流》杂志……………………279 深化改革开放 繁荣音像出版事业 ──在全国音像出版业座谈会大会上的发言……………………285 在对外宣传中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292 关于作者 情通四海 志在交流…………………………………… 299 标准·责任·境界·素养 ——在离退休老干部学习会上的发言 ………………………………303 在辽大中文系64届同学毕业三十年学友会上的致辞 (1994年8月)……………………………305 一个中学生的日记 (1959—1960高考前的生存状态)……………308 附一、二………………………………………………433 作者年表 …………………………………………444 原文摘录:…… 华人学者对和平理念的呼唤——马来西亚首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见闻 古树新枝好会题 2004年8月,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来说,可谓为华人学界迎来了一件盛事。来自中国大陆、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香港、台湾、韩国、澳大利亚、澳门、新加坡、泰国、越南、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儒学组织、儒教团体,198位学者、教授代表,云集这个华人占全国人口总数21%的国家首都的凯煌大酒店,探索、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粹——儒学,怎能不堪称一件盛事。笔者作为“ 国际儒学大会理事会 ”的16个创会团体之一的沈阳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代表团成员,深感主办国有关机构的重视和良苦用心。 正如1988年1月,当代三份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 75人聚会巴黎,召开 “面向21世纪”,诺贝尔奖获得主国际大会,得出的16个结论之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能”。这次大会回应了当代那些智者的呼唤,确定的议题把“儒学”这个古老而极具生命力的博大智慧学说引入到应对困扰当代人类的严峻课题,引起了与会者、特别是如笔者等抱有忧患意识学者的极大关注。在开幕式后,由梁燕诚博士和祝家华博士分别做的《忠恕之道促进世界和平》和《寻找新文明秩序与儒家德治民主》的主题报告充分阐发了令人大感兴趣的题旨。梁博士在报告中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冲突全球化时代,西方世俗文明与权力意志是引起冲突的根源,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扩张又加剧了这种冲突。中华的传统文化正处在两大文明的中间地带,可以用儒家文化的“忠”来化解怨恨,以“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走感通和谐之道,促进世界和平。祝家华博士在回顾中国寻找新文明秩序的百年工程背景下,提出了迈向儒家德治民主理论建构的思考,期待在重建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和在中华文化及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寻找新的适合国情的秩序和体制。 群贤竞论抒卓见 大会组织者在论文的征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主办者和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共收到106论文,并且在会议召开之前已经把论文集印制好,厚厚的两大本共有 880 多面。会议期间为了最大限度创造代表发言机会,租借4个会场、安排多人记录,给大家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使论文作者都能得到发言。有些学者的论文没有及时选入论文集,也争取在会议上安排了发言,显示了会议主办者对学者劳动的尊重。 围绕会议主题的论文是大会的重点,共有43篇,这些论文都积极讨论通过忠恕之道来解决种种社会、国家及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比如种族的和谐、宗教的宽容、政治的平等、文明相处之道以及国际关系等等。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学者们都认为忠恕之道是解决人类各种矛盾和争端的伦理基础。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儒家文化不但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缔造多次的文明,而且还影响了周边的国家,进而成为东方文明构成的一部份。儒家文化最伟大的特点就是其包容性,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就表现出这种包容性特大的性格和气度。西汉以后,从董仲舒开始,儒家又开始展现这个伟大的性格,历久而不衰。今天,所谓儒家,实际上是包容先秦诸子、道、法、杂以及佛教、道教合流的一种多元的学说,而以原始儒家文化为主流。是甚么思想使得儒家具有如此伟大、磅礴的多元性格和包容特大的气度呢?是恕道。孔子对学生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指恕道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小乘教式的恕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大乘教式的恕道。在中国历史里,像这样以恕道承担天下的例子,多得说不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恕道;张载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恕道精神的最高境界。讨论认为,忠恕之道的基本精神可归纳为1.自律精神;2.宽容精神;3.体贴精神;4.平等精神;5.互惠精神;还有一项应该包括在内,即仁爱精神,而且是首要的。我们应该用这种恕道的精神来应对并不安宁的世界。 大家认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两大危机,一个是人和自然界的危机;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危机。 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展到一个非常紧张危险的关头。科学家早已发出警告,全球气温升高,南北极的冰山加速溶解,生态的失衡、动植物种的灭种、环境的破坏、臭氧层的空洞等等,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早已亮起红灯,再不拯救的话,人类的命运会受到严重威胁。研讨会的论文,对这些问题都极表关切。 人与人的问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长期以来的仇恨与杀伐,越演越烈;美国和伊斯兰教的国家如伊朗、伊拉克等的恩恩怨怨,演变成为今天的恐怖主义运动,危害全球的安宁。再看看我们的亚洲,海峡两岸原本是同文同种,都是炎黄子孙,更是儒家文化的共同体,然而,“台独”却闹得火热,引来外人的觊觎,威胁两岸的和平。 上述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是,归根究底都是因为人性中的贪、私和国家社会权力意识的偏狭引起。与会学者都认为,解决“贪婪”和“自私”最好的办法是发扬孔子“忠恕”之道。你想站起来,也应该让别人站起来;你想发达,也应该让别人发达;我不贪人的果实,也不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就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倡的“絜矩之道”。普天之下,人与人相处,人与大自然相处,如果能够如此的话,天下哪会不太平? 有的学者从儒学的“忠恕”观与孔子 “ 和而不同 ”思想的政治智能出发,提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方略;也有的引用儒家的恕道进一步阐释宗教的宽容精神,解决不同宗教文化的冲突,提出“ 忠恕之道 ”是解决人类争端的共同伦理,让多元文明和平共处,进而提出忠恕之道应该是国际关系的原则。还有的在发言中探讨公民社会群体伦理中的忠恕美德,借鉴儒学为政思想,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改善政府管理。不少作者在论文中谈到忠恕之道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论述了儒家天人观与 21 世纪的生态文明。发掘了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令人感动。 中华文化里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命题,那就是“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包括各族群、万物都是同体共生的。人类对大自然必须强调调和及友爱,民胞物与,人类及世界才能得救。这些言论,可以说都是时代的暮鼓晨钟,会上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教授在论文集献词里说,“仁”就是爱,一种民胞物与的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血浓于水华夏情 会议期间各地学者之间,与主办国学者之间会上济济一堂、和睦相处、和谐研讨;会下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其乐融融。以前笔者也曾出国参加过学术会议,但是唯有这次毫无陌生之感,互相之间亲如同胞手足。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总会长金林华先生,会后请我们到他家中做客。他是当地侨界特别是学界的知名人士,有拿督、太平绅士的尊称。他和署理会长刘观胜先生的祖籍都是中国大陆闽粤人。金会长的曾祖到海外谋生,飘泊马来西亚,尽管已历四代,但其家中的陈设、生活习俗同我们国内人士毫无二致。他的夫人和孩子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没想到他竟热情的在家中设宴招待我们,在院子里搭设了凉棚,专门聘请厨师为我们做菜,金先生和夫人及主办方其他学领逐一为我们敬酒,盛情令人感动。 千百年来,海外华人身处异地,奋发自强、团结和睦、与所在国民族和谐共处,繁衍生息,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中华文化的滋养和传承。这点我们从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和华人社会对子女的教育中,得到深刻的印象。以我们考察的三所华社中学为例:位于吉隆坡的尊孔独立中学是由老一代华侨陆佑先生在1906年建立的,至今已有99年历史;还有一所名为尊孔国民中学,是后来从尊孔独立中学分离出来的。前者公立,后者私立。这两所学校主要以华文授课,也开马来语,理科用英语授课。学校十分重视“校训”、教师和学生“守则”的贯彻,在其正门书写的学校的使命是:“激发学生潜能,塑造品德优良、性格温和、身心平衡、学识丰富、才智敏锐、守纪律和能接受挑战的学生,以达致国家及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可见其中充满着浓郁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怡宝市怡宝国民型中学的校门两侧,则干脆题写着“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一儒家名言作为“校训”。在马来西亚的大学,也很重视中华文化的教育,他们的华人教师在研究儒家文化与教育思想方面造诣颇深,对《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了如指掌。无论学工、学医、学农、学理的,甚至没读过大学的商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样满怀中华文化的情感,呼吁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他们移民几代、十几代从未丢弃华文、华语、儒家的人文道德和中华的传统文化。祖国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人送子女到大陆留学,有的回乡投资办企业。新加坡近几年提倡讲华语运动,称为“华语Cool”。告诉人们讲华语很时髦,中国成为了时尚的标志,引导本地年青一代掌握华文华语,了解中华文化。近两年也掀起庆祝孔子诞辰热潮。韭菜芭城隍庙三清宫去年第二年祭孔,参加的学生数以千计,学子们诵经祈福,祈求金榜题名,学业进步,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甚至把未入学的孩子抱在怀里,跟其他孩子一起参与典礼,场面温馨感人,新闻与照片都上了《联合早报》的封面。报纸上也开辟专栏介绍新加坡学生到中国参观游览泰山、孔府的许多趣闻:游览之后,记者考问他们对孔子的认识。也许是对中文讲解一知半解,孩子们对孔子的印象也只限于他是个很有学问,很有智慧的人。问他们什么是“孔庙”,孩子们用英语回答:“Confucius Temple”,“孔林”是“Confucius Forest”,都没错。但他们把“孔府”(“Confucius Mansion”)说成是“Confucius Government(政府)”,顾名思义,把孔府理解成孔家的政府了。还有一则笑话:《孔子是哪国人》:历史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他说:“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老师正要继续讲下去,一名学生突然举手问道:“老师,孔子春秋时是鲁国人,那到了冬天和夏天他是哪一国人呀?” 从中可以感到普及中华文化的热闹。 参加会议的除了各国的华人外,中国的学者有的来自大陆各有关机构和团体,还有的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大家共同交流祖国的传统文化,也对大陆改革开发的辉煌成果和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欢欣鼓舞。澳门的刘羡冰女士我们虽然在一起开过三次会了,这次见面还是有谈不完的话题,她表示一定找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沈阳来看看,并热情邀请我们去澳门作客。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热衷儒学文化的研究,我们曾见面四次,每次都热情地介绍香港学者和他本人研究的新成果。会间他强烈要求下次的国际儒学研讨会到香港召开,所需费用全部由他解决,他说:“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我甘愿倾囊出资。” 他的请求果然获得通过。闭幕仪式上,主持人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陈广才先生,将国际儒学研讨会的会旗交给下一届举办者 —— 香港孔教学院的汤恩佳博士,预计 2005 年将在香港举办第二届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 …… 冰雪山水画与“黑白体系论”——记于志学的新画种和胡东放的新画论 在去哈尔滨的列车上,巧遇同行的部队作家李占恒。他说:“你无论多忙也要去拜访一下于志学,他的冰雪山水画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范示,曾获得美国传记研究院的金钥匙奖。”洋人给中国画发奖,倒并没怎么震动我,可黑龙江省新闻办公室安处长的举动却着实令我动容——公干之后他弄台车,拉着我们和新华社国际部的一位记者,从南岗到道外,执拗而又虔诚地满世界的找于志学,真让我们体味到了这位北国画家在我们同行心目中的价值和份量。 来到那座展室加宅第的白色小楼时,这位健谈而又幽默的北方汉子笑着说:“你们能摸到府上还算幸运,上次台湾那位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凌峰先生不远千里来找我,只见了我本人,也没能进入我的家门——原房刚拆,尚无落脚之地。” 谈到冰雪山水画,他不无自豪地说:“这确实是我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革新和创造。我经历了近30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创造出了一批为国内外观众首肯的作品,也为中国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黑白体系论’。” “黑白体系论”的始作俑者也是冰雪之乡的黑龙江人,一位年轻的绘画理论家,名叫胡东放。他认为,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某种最高代表和典范,在世界视觉艺术史的长廊之中是堪称灿烂辉煌的。中国画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和风格,其自身样式是早熟的,其发展也是连续、稳定的、长期繁荣的。但是,长期以来在理论体系的研究上却相当薄弱。讲画史的多,零散的论述多,主观的品评多,而缺乏全面的、综合的、有理论体系的论述。他在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创作实践的启示下,系统的审视并研究了历代中国画论及作品,并在本质上把握住中国画基本材料的物质性,发现了中国画是一个主要由黑墨和白纸这两种特殊材料构成的黑白体系。这正是中国画区别于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绘画的关键之点。而黑白体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主要样式,其本身又包括两个下属体系:一为黑的体系;一为白的体系。黑的体系以黑构成画面主体,白的体系以白构成画面主体。历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绘画都为中国画黑的体系的样式,而白的体系的样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从未出现过,只有在近期冰雪山水画出现后才算有了第一个例证。 这个孕育了关于中国画论一种崭新理论体系的冰雪山水画,究竟与传统的中国画在绘画的理论上、技法上、表现特色上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创新和突破呢? 首先综观中国画,在总体面貌上以黑白两个色彩,构成;了最具特色的本质部分。而传统的中国画则是黑色(墨)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了黑白互补、黑白主宾的关系;冰雪山水画则是白色(纸、绢)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了白黑互补、白主黑宾的关系。 其次,在具体的构图上,传统的中国画的背景是以不着黑色(或浅着黑色)来表现的,主体的景物是用黑色加以描绘的;而冰雪山水画的背景是以着不同层次的黑色表现的,主体的冰雪景物是以白色加以显现的。 再次,在绘画的技法上,传统的中国画是以黑色轮廓线勾勒景物的形体;而冰雪山水画是以白色的机构线来描绘主体的形状。 突破传统体系,创立新的体系的人就是这位生活在中国北方大地、来自农村并且没能进过高等美术学府的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副主席、省国画研究会会长、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副理事、英国剑桥大学传记协会会员于志学。他之所以能创造出冰雪山水画,应感谢他生在那漫天皆白的冰雪之乡,那里既给了他艺术创造生活中最重要的白的主体意识,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护了这种得于生活的艺术直觉,决定了他为达到目标付出的毅力,对冰雪山水画样式的探索。他为表现冰雪,曾依照古典雪景画的样式画了许多雪景画,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画论,几乎研究了所有与雪有关的画论和技法的资料。从相传为荆洁的《画山水赋》中谈到的“冬景则借地为雪”,到清代恽南田的《南田画跋》中的“今人画雪,必以墨渍其外,粉刷其内。惟见缣素间着粉墨耳”的基本评价及技法,都进行了相当的体味和实践。他在中国传统画中找到冰雪画的出路耗去了近3年的时光。他终于觉得古代雪景画的形式实在无法实现他那种强烈地表现冰雪的欲望,他领悟到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法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创造。他摒弃了传统的“留白法”式的借地为雪的方法,认识到画面中描绘雪的空间绝不应是空白,而应敷以描绘性的颜料,以使雪的重要性逼真显现出来。 他探索冰雪山水首先从画近景树挂开始,这是古代雪景画中无人敢于触碰的难题。古代雪景中的树,与春夏秋中季中的树完全一样,因此,画树挂就成了冰雪山水画的最大的难点。树挂是裹着冰雪的树枝,即黑为白所夹,通常表现为中间灰两边亮的样态,并且既有亮于背景的情形,又有暗于背景的情形。而中国画的背景通常趋于亮色,所以要表现树挂就需或在白上画白,或在白上画灰。可这两种方法的效果都不佳,被他放弃了。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中国画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特殊效果——淡水痕线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含有淡墨的水在与纸接触时,由于纸的不同部位吸水量的不同,而在淡墨迹的边缘处留有一道白线。于志学将这种水痕线的效果与逆光中的树挂的边缘的效果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对于突破中国画传统的黑的体系,跨入白的体系迈出了关键性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他感到,这种边缘水痕线对于冰雪生动性的揭示是相当精妙的,尤其是一些枝条相互交叉时,这些白线在保存雪枝的形状方面效果出奇的好,这是有相当希望的技术之线。但是,这也是相当难以驾驭之线,它的效果完全靠水与纸的洇化作用,根本无法固定,谁能用以自如地勾画景物的轮廓呢?而且这种自然的洇化,白线模糊而偏灰,经不住任何笔墨效果的重叠。他分析,洇化作用决定于笔、水和纸三种因素的配合,而其中的纸是不易改进的,所以他的思路自然就落到了水这个调剂物上了。 一个最有意义的契机意外地出现了。当时,于志学由于经济上不宽裕,作画买不起颜料,经常桃胶合着廉价色粉自制颜料。一次他不慎碰倒了桃胶盒,使胶漾洒在宣纸上,待纸干后,他再向纸上作运笔墨作画时突然发现被胶洒过的地方已经不再沾墨了,而是形成了一块白斑,并且在感觉上十分像雪。这种感觉立即被他那敏感的目光和头脑捕捉住了,他从那里引发出了与自己艺术追求有关的联想。通过对这块白斑的审视,他领悟到纸上洒过白斑的部分已由生纸变成为熟纸,并已经产生了抗墨性,问题到这里便单纯了:只要能找到一种使水痕线处生纸变成墨所不入的熟纸的调剂物便会成功。 他开始像一个科学家或是古代炼金术士那样地行动起来,对各种物质的液体进行试验,其中包括胶、鸡蛋清、奶、豆浆、白芪、酒精、明矾等。当有一天他用明矾水试验时,突然发现他数年中所孜孜以求的黑白效果,终于以矾水水痕线的方式实现了。这个水痕线不仅像水一样能充分发挥宣纸的性能,而且也可以保持并固定住淡墨的笔迹,还能经得起反复描绘而不消失,尤为其它类调剂物所不能比拟的是,矾水在墨线外围形成了一道为墨所不染的白线,用它来描绘逆光中的树挂确实是活灵活现。经历了10余年的探索对比,他找到了构成冰雪世界的生命线。在这个基础上,他完成了像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等描绘白色世界的一整套技法。就在他完成了用矾水描绘树挂的那一刻,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已经通过解决中国画中画雪的难题而告别了黑的体系的样式,并进入了白的体系。 这是发生在黑白体系之间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当于志学及其弟子们的这种冰雪山水画出现之后,观者无不为画中的这道奇异的白色轮廓线所打动、所感染。它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革新的品种走向中国画的艺术殿堂,走向西方世界因袭的艺术领地,被万千各种肤色的观众所叹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