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妙吉寺 |
释义 | 妙吉寺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藏传佛教寺庙, 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内涵。妙吉寺位于辽宁建平市境内, 地处两省(辽宁、内蒙)三县(建平、朝阳、敖汉旗)交界处的喀喇沁镇本街中心,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喀喇沁(蒙语意为“宝地”)。 相传为清代“双亲王”的诞生地,峰山脚下,人杰地灵,正是“峰山 马蹄关刀迹,稻香鱼池妙吉寺”。妙吉寺意为“妙而无碍,吉祥如意, 寸土清净”。 妙吉寺内供有东北最大的黄财神,黄财神,藏名藏巴拉·色波, 是密教之护法神祗,五姓财神之首,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 因其身肤黄色,故称为黄财神。黄财神一面二臂,五佛冠为头饰, 矮小肚大, 双臂劲力。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宝,左手捉着吐宝鼠。 身着天衣,蓝莲花及珠宝璎珞作装饰,胸前挂念珠。左足屈着, 右足踩着海螺宝, 以如意姿势安坐于莲花月轮座上. 为了帮助修学者速速积攒福德资粮,达成消灾免难、增智开慧、 健康长寿、事业兴旺、家庭和睦、平安吉祥等愿望,妙吉寺主持洛桑 陀美金刚上师,根据藏传佛教黄教山居格鲁派的清净传承带领寺院 全体僧众念诵经文加持炼制出具有殊胜加持力的黄财神宝瓶. 装藏物殊胜 装藏之神圣宝瓶;内装有印藏历代高僧舍利、衣物等圣物. 印度金刚座、布达拉宫等各大寺,以及名山圣地的泥土,少量金、 银、珍珠、玛瑙等宝石. 印藏圣地的一百多种植物、香料. 特殊的宝瓶经文及诸佛菩萨的法像、心咒,称为“经文舍利”. 五谷、五彩布、五彩绳等,再加上其它藏药精心配置而成, 功德利益: 迎请非常稀有难得的黄财神宝瓶者,可获得黄财神庇,佑能增长福德、寿命、 智能、物质及精上之受用,财源茂盛,免除贫穷。 住持介绍住持现任朝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任妙吉寺住持。来自于青海省境内黄河源头的玛沁雪山脚下的在安多地区。自幼接受藏传佛教中宗喀巴大师这一传承“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正法久住”的思想熏陶,十四岁时便在青海省塔尔寺的大善知识洛桑旦曲金刚上师座下剃度出家学法,十九岁时在青海省贵南县塔秀寺拜拉木雍增仁波切为师,学习显宗的《小五明》、《五部大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尤其是黄教山居格鲁派的《大威德金刚修行广论》和《四加行的传承讲义与修法》,并得到了各个本尊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灌顶和传承。后又到青海省查纳寺进修,该寺院属密宗学院。上师二十一岁时通过严格审核,考入了青海省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依止有文殊师利菩萨化身之称的洛桑道尔吉上师等多位上师,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学法深造。在青海省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深造结束后,便开始了广泛的云游参访,这期间上师到过西藏拉萨黄教的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噶丹寺以及安多地区的拉卜楞寺等著名的佛教寺院参学。并且先后求教于大善知识格西桑格上师、洛克珠上师等十二位上师。 1995年遵照传承上师的旨意,到五台山文殊洞闭关五年,专修《五尊文殊菩萨法》和《大威德金刚法》。出关后先在山西省五台山西台筹建了五文殊智慧塔,并连续三年供灯三十万盏,祈福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同时先后应邀赴各地广弘佛法。 寺院发展妙吉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于现咯拉沁镇本街,又名喇嘛庙。 妙吉寺为藏式建筑,原有佛殿三层,第一层为四大天王殿3间,第二层为关帝殿3间,第三层为正殿供卧佛、十八罗汉。 妙吉寺现今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2009年在县文化、宗教部门的帮助下,寺中又新筹建了一座占地面积为150.4平方米,东北地区最大的“黄财神护法殿”,再加上原有的藏式风格的罗汉殿,和2006年完工的大雄宝殿,现已建设有三座殿堂。 现在寺院有古柏一株,高13米、直径1米,系光绪二十一年从南庙子移植去的,至今枝繁叶茂 。 妙吉寺的常住僧众及三宝弟子,特别是蒙、汉、藏的弟子仍在努力地发心,力争把寺庙的基础建设做圆满,把妙吉寺建成一座让立志于修学佛法的人们能够实修实证的道场。 妙吉寺受到高度重视,经辽宁省宗教事务局批准妙吉寺为合法宗教场所。 妙吉寺自从洛桑陀美上师接任后一直致力于完善寺院的基础建设。时至今日,讲经堂居士楼宿舍已于今秋8月开始动工,筹备占地面积为二千平方米。可容纳二百余人,工程总造价为四百万左右,这是继大雄宝殿、财神殿之后妙吉寺的又一大型建筑,该建筑的建成将为修学佛法者提供修行的场所,为弘法利生事业培养佛学人才。 妙吉寺志妙吉寺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喀喇沁镇政府所在地,地处两省(内蒙古、辽宁)、三县(敖汉、朝阳、建平)交界处。据《建平县宗教志》记载,寺庙原建于距喀喇沁街南侧1公里南庙子的小山上,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因当时局面混乱被毁,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移至现址,别名喇嘛庙。名称源于“妙而无碍、吉祥如意、寸土清净”。 喀喇沁为蒙语音译,汉语意为“守卫者”。据建平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清喀喇沁王乌良海部落因在成吉思汗时代为蒙古民族统一立下汗马功劳,随封其享受三万户领地,并成为 成吉思汗氏族的“驸马”。成吉思汗死后,族系为陵墓的守卫。乌良海部落曾驻牧于此,故有喀喇沁—守卫者之称。可见此地当时为水草肥美之所。 寺庙共有四层殿,第一层殿为四大天王殿;第二层殿为关帝殿;第三层为正殿,供奉千手千眼佛、十八罗汉;第四层殿为当时大户于绍文的家庙,有房屋数间。寺庙内另有喇嘛住房24间、粮仓3个。光绪二十一年,喇嘛多达86人。 当时,寺庙占地16680平方米(25亩),有耕地1000余亩。初雇长工3人,寺庙每年吃租粮4-5万斤,喇嘛自己耕种200多亩。有6套大马车一辆。后土地全部自己耕种,有马车3辆,骡马30多匹,羊100多只,牛30多头。 1947年解放后,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得到正确落实,当时庙中有喇嘛19名,其中大喇嘛5名。 1966年开始了“文化在革命”,红卫兵在“破四旧”中,将庙堂里佛像砸碎,经卷全被焚毁,唯罗汉堂得以幸存。后被喀喇沁政府管理使用。 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至2003年,在当地广大信众的多次申请下,该场所被批准恢复宗教活动,也是目前我县唯一的藏传寺院,罗汉堂在同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庙门,首先看到的是建筑面积二百二十五平方米的罗汉堂。两侧门柱分别有“妙吉寺南人北去北人南,罗汉堂居民富者频来频者富”,“一心向佛赶路早晚超越前人,两脚不离大道左右认清途径”的对联。内红毯铺地,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及药师佛、阿弥陀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一层殿上面,有一特别的天井式二层阁楼,四墙上绘着浓郁蒙藏民族风情的彩色画像。 罗汉堂后进五十米,是由一株古柏映衬的大气磅礴的大雄宝殿。 提起这株古柏,本村长者介绍说至少有三百余年的历史。那斑驳的躯干,倾诉着寺庙的悲壮与沧桑,苍密的枝叶,彰示了寺庙的重生与希望。 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1.6米的庙基上面。基座前、古柏东西两侧是各4米宽的石质台阶。拾阶而上,古柏之下、面对正门的是由玻璃罩供奉的释迦牟尼涅槃佛像,两侧为护法的童子。 庙基之上,由石条铺就,外隔2米的青灰色石料围成的护栏,把大雄宝殿高高托起。 大雄宝殿高13.8米、长32米,宽13.8米,建筑面积441平方米。大殿前廊由6根直径0.5米的圆木、外罩钛合金明柱轻挑前沿,金光灿灿;正门两侧,一幅分别用藏字和汉字书写的对联“大乘空性、显密圆融”饱含着藏传佛教文化的深邃。 进入大雄宝殿,脚下是红毯铺地,抬头是金碧辉煌的宗喀巴及文殊、地藏、观音菩萨、长寿佛的佛像。佛像南面是按藏传佛教仪轨的活佛座椅、住持法座及宝幢和法器。大殿内的棚顶垂下的6个宝幢按序就班,分别错落有序;环壁四周的绘画,描述的是密宗文化的典故与传说。每遇法会号角齐鸣,庄严肃穆,寺庙内现代化麦克的应用,营造了密宗道场的庄重。 在罗汉堂与大雄宝殿西侧的跨院内,是五间现代化的办公及接待宾客的房间。 寺庙的建筑外墙呈紫檀色。罗汉堂、大雄宝殿、西配房,配上洁净的水泥地面,把整个寺院装扮的整洁、庄严。 寺院恢复佛事活动后,先后有四位僧人入驻,两位批准为住持。他们分别是:觉然和尚(其情况不祥),入驻时间2003年3至5月;旦曲贡藏,寺庙第一任住持,1970年5月18日生,蒙古族,青海省民和县吉儿乡日扎村人,任期为2003年5月至2005年11月;贡布,蒙古族,任期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其它情况不祥)。 第二位住持洛桑陀美,藏族,为青海省贵南县人,出生于1967年8月13日。1988年就读于青海省藏语系高级佛学院,1992年毕业。初分配至贵南县统战部工作,半年后辞职;云游色拉寺、哲蚌寺、噶丹寺、拉卜椤寺等,1996年至2005年至山西五台山闭关静修五年,2006年6月,经当时信教群众聘请、民委备案任住持。 觉然和尚入驻寺院,请来释迦牟尼卧佛玉石佛像;旦曲贡藏、贡布两位喇嘛与当地信众将大雄宝殿的木质框架完成。此时寺庙外欠工程款20余万元。 洛桑陀美继任住持后,先偿还了6万元工程款,成立了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并继续寺院基础建设。至2007年9月,又偿还16万元工程款,将大雄宝殿建成竣工,重塑了宗喀巴大师等五尊佛像;2007年10月1日,举办了佛像开光法会,邀请中国佛学院吴占友活佛、省佛教协会释照元会长等教内知名僧人,市宗教的领导、县分管副县长及相关单位参加。 同年,将寺院原土质地面处理成水泥地面,购买了位于罗汉堂及大雄宝殿中间两侧的5间民房为客厅。 2008年,请来64套转经筒,并安装在大雄宝殿左、右、后侧。购买了农业站5间平房为僧房。5月初,成功举办了“点亮十万盏明灯、祈盼奥运圆满成功”法会。 现寺院长106米,宽60米(西侧南被民房占用部分),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经专业人士评估,寺庙的资产为500余万元。常驻喇嘛5人,居士2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