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巍
释义

1.马巍,男,生于1967年9月12日出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社会行为学、性别心理学专家。资深广播电视撰稿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员,郑州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兼职讲师,高级记者、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上海东方电台特约撰稿人、电视专题片《中原女杰》总撰稿人、总编导,河南电视台《进程》总制片人、《车行天下》、《一线报告》栏目执行制片人。河南海燕集团副总裁,河南中海文化执行总裁。河南新进程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艺术总监。2.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马巍。

1、传媒人物马巍

个人概况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上海附中。服役于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工团,199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从师谭冰若教授。2003年在北京大学获科学决策与管理硕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哲学系社会行为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权益研究会常务副主任。

早先曾经连续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冠军。1990年后,将流行音乐的研究发展作为主要工作。1993年来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的研究和实践。主持或参与了上海文广前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台及东方电视台各类栏目和活动、其中广播节目《相伴到黎明》获1999年广电部门优秀节目奖,与高原,董卿合作的《亲亲百家人》获得国家五个一贡献奖。

2000年,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在科学决策与管理学科独树一帜,修完硕士研究生课程后,培养本学科硕士生2人、博士生1人。对于妇女地位,女性维权方面的问题著有《女性社会行为和心理》,《中原崛起中的女性问题》等专著。并得社会科学院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

主要经历

1)1981年,获得上海市江苏省中学生语文听、说、读、写邀请赛第一名,

2)1983年,参加电影《中学生守则》的拍摄;与王志文、单佩利、陆剑民同在一摄制组,并担任主角

3)1985年,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工团特招兵;其间,获三等功一次,嘉奖3次。

4)1989年,退出现役,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

5)1992年,参加亚洲“先锋杯”音乐大赛,获得大陆赛区亚军,香港总决赛冠军。

6)1992年,首届全国流行音乐大赛创作二等奖,演唱二等奖,作品《藤秧》。

7)1993年,首张合集《东方红》由上海有声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8)1997年,进入上海文广集团前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部主任助理。

9)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决策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并发表《女性权益研究》等著作,同年,在《中原文化上海行》后,进入河南传媒业,并创建上海典藏文化传媒。

10)2004年,推出国内首张禁毒单曲《跨越》。

11)2005年,与河南电视台合作《中原女杰》,完成制播分离的完整过程。

12 )2007年,出任河南海燕集团副总裁,河南中海文化传媒执行总裁,河南电视台《德行天下》制片人,总编导。

13)2008年,兼职于郑州大学社会行为学讲师,硕士生导师。

13)2008年,与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合作,推出反映河南改革开放30年成败得失,经验教训,探讨中原崛起,文化当先理念的电视片《进程》。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巍

简介

马巍,男,生于1963年12月。研究方向为岩土力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冻土协会中国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长、甘肃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委员、《冰川冻土》杂志编委、《土工基础》杂志编委。

个人概况

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88年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获冻土力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成就及荣誉

主要从事冻土力学及冻土工程研究工作。在冻土强度与蠕变、深土冻土力学、冻土细微结构以及冻土区道路修筑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多年来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技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型专利4项、已受理的国家发明专利5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其研究成果《将CT技术应用于冻土实验研究开拓了新领域》获1993年亚洲地区CT技术应用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冻土强度与变形研究》获1999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原冻土道路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和《青藏公路冻土环境与路基稳定性研究》分别获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培养硕士生4人、博士生12人。另外,1995年荣获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第四届雪冰优秀青年科技奖,1999年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兰州分院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陇原科教之星称号,2004年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200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获1999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曾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2005年)、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奖等。发表科技论文19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EI收录论文40余篇。《多年冻土地区主动冷却地基方法研究》论文获2006年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参编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型专利10余项。培养硕士生6人、博士生12人、博士后3人。

主持课题

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点、重点项目子课题、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1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知识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铁道部重大项目2项、横向项目8项。

主要贡献

主要从事冻土力学与工程研究工作。在冻土强度与蠕变、深土冻土力学、冻土细微结构以及冻土区路基稳定性和保护冻土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冻土破坏的抛物型屈服准则、冻土蠕变的的渐进屈服准则,以及冻土的综合变形方程,发展了深部冻土力学的研究;2)将“电镜-复型”技术应用到冻土蠕变研究,发现蠕变过程主要受控于冰晶基面沿剪切方向定向的粘塑流动,提出了冻土蠕变过程中冰相应力变化的分解模型;3)提出了冻结竖井中底鼓问题的计算模型及人工冻结深基坑支护中计算冻结墙厚度的“薄板”模型;提出了冻结壁最大变形下移的方程,校正了工程界长期沿用的“最大变形位于井壁上部三分之一处”的片面结论;4)首次将CT技术应用于冻土细观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在冻土变形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现象—结构的强化和弱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冻土蠕变的破坏机理奠定了基础。此成果1993年获亚洲地区CT技术应用十大科技成果之一。5)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首席科学家,提出了实现冷却路基、积极保护多年冻土设计思路的工程措施实施方案,搭建了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工程平台,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筑路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提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实现了青藏铁路从静态向动态设计的重要转变,成为青藏铁路工程的新设计理念;提出各种工程措施的设计参数、适用范围及对保护多年冻土的作用;提出了青藏铁路数字路基应实现集冻土预测、工程设计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信息化铁路的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为青藏铁路运营和维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教授

姓名:马 巍

科室:骨科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脊柱外科

简介:

1985年毕业於原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陕西省脊柱外科学会常委,陕西省地方病学会常委,西安市骨科学会委员。

专业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疗法开展骨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掌握骨科及边缘交叉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与进展,在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基因治疗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该研究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率先在国内开展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多节段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优势专业是脊柱外科,包括寰枢椎陈旧性脱位、寰枢椎外伤、脊柱侧弯畸形、颈椎病、脊柱外伤、脊柱内固定等方面的诊断和治疗,这些技术都已达到和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上居国内领先地位。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安市科技成果一等奖、西安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西安市铁路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六项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全国推广应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