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安村 |
释义 | 麻安村位于甘肃徽县麻沿乡,是省列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52户666人,耕地面地161公顷(其中:50%以上是山坡地),人均耕地0.24公顷,有林地187公顷,草地20公顷,可利用荒山地62公顷。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650元,人均产粮181公斤,有贫困人口124户563人,属典型的林缘区和石山区,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群众观念陈旧,文化教育落后,是全县最典型的贫困村。 基层建设2003年该村在省、市扶贫办的关怀下,被确定为全省参与式整村推进示范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省扶贫办党组提出的要把麻安村建设成为国内扶贫与国际扶贫相结合,探索扶贫新模式和新机制的试验场的要求,积极借鉴世行扶贫项目参与式和报帐制、采购制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突出参与式的新理念,充分尊重广大贫困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用参与式的方法引导群众制定出了实用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麻安村参与式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用参与式的方法管理实施项目,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省、市各级的充分肯定,并于2005年11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 麻安村在整村推进工作中,特别重视了干部群众的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经过县科技部门和澳门巴迪基金会等非政府机构的培训,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妇女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认识了自我发展的潜能,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改变了“等、靠、要”的俗习,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并且影响和改变了男人在经济发展上犹豫不决的做法,增强了发展意识和经济意识。村民们运用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寻找工作中的差距,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资金项目的后续管理,使滚动资金能正常运转,建成的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社会事业该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围绕县上的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发展沼气、太阳灶节约能源的整村推进经济发展思路,使该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全村共退耕还林1310亩,种草516亩,种植药材300亩,建冬暖棚牛圈426间,引进良种母牛650头,母羊986只,三年共出售商品牛240头,羊1213只。为全村152户农户实施了改灶、改炕、改厕项目,新建沼气池30户,安装太阳灶50顶,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活质量。 该村共投入项目资金24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4万元,信用社配套信贷资金50万元,世行贷款32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8万元。通过实施项目,到2005年,麻安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50元,比2002年的650元净增了1000元,平均每年净增333元。人均占有粮也有了明显增加,由2002年的181公斤增加到2005年的350公斤。贫困户由124户563人减少到25户101人,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全村修建新房48座182间,整修、美化村内主要道路2条5公里,购买电视机60台,发展农用车35辆,安装移动座机26户,有移动手机45部,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4个,培养专业经纪人8人,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184亩(其中:田1726亩,地3458亩),人均耕地3亩,主要种植甘蔗、烤烟、木薯、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35095.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9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5亩,主要种植咖啡、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131亩,荒山荒地10119亩。有金矿、铜矿等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村辖内无路灯。全村有333户通自来水,有9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77%、20%)。有43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8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8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1户。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4公里,建有集贸市场1个。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农用运输车6辆,拖拉机29辆,摩托车161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693亩,有效灌溉率为34.91%。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建有小水窖1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09户。全村有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8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3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18户居住在其他结构房屋。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9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55万元,占总收入的57%;畜牧业收入115万元,占总收入的1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50头,肉牛23头,肉羊725头);渔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0.37%;林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4.4%;第二、三产业收入174万元,占总收入的22%;工资性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1%。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农民收入以甘蔗、烤烟、木薯、粮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4人,在省内务工8人,到省外务工6人。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432户,共乡村人口1730人,其中男性954人,女性776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人,劳动力1076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彝族、傈僳族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05人,傈僳族6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人,占人口总数的0.17%;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96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308人, 占人口总数的17.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卫生室面积3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17公里。该村无公厕,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全村人畜混居的农户266户。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拥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235人,距离中学17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9人,其中小学生173人,中学生56人。 全村建有图书室1个。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4人,少数民族党员4人,其中男党员57人、女党员7人。该村党支部2006年被木城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2006年被木城乡人民政府评为乡级文明单位。村委会由 (支书兼主任、副支书、副主任等)组成,下设垭口、小寨、老厂、新寨、郑家寨、包包寨、打电洼、上弓背山、下弓背等9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46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