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秀临山 |
释义 | 临山公园整平“清风台”时发现古墓3座,其中一座被破坏,2座已暴露,未遭破坏,薛城区文物管理站获知后,报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经批准,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责成薛城区文物管理站对已暴露的2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清理情况如下: 清风台墓葬是临山汉墓群的一部分,它于1991年枣庄市博物馆在临山发掘的墓群为一整体,枣庄市薛城区文物管理站接受任务后于1999年4月19日开始进行了清理,墓的编号为1999M1、1999M2。M1为前堂后室,洞穴式墓葬,前堂,东西宽3.40,南北长3.00米,上部破坏,从残存的部分测量,南面深3.8米,东部距自然地表4.2米,北面距自然地表5.2米,西面残深2.5米。东南角有墓道,未做清理,在前堂的中间,用一道南北走向宽约0.40米,用大小石块垒成的一道隔墙,将前堂一分为二。 当清理到东壁距地表2.5米处,发现一个完整的人骨架,仰身葬,头北,脚南,头枕一筒瓦,脚部有一陶罐。西部当清到距西壁1.8米处,又出现一陶罐和不完整的人骨架,有头骨和下肢骨,无上肢骨,仰身葬,头北,脚南,头下枕一筒瓦。墓室是从前堂向北掏洞而成,分东西两室,中间留有0.40米厚的隔墙。 东室,长2.00米,宽1.00米,高1.80米,出土遗物有彩绘陶壶1件,陶鼎1件,陶罐1件,陶盘2件,无骨架,墓门用一块完整的石板挡着。 西室,宽1.2米,长1.90米,高1.80米,有一骨架,头北、脚南仰身葬,骨架残长1.70米,无遗物出土。 M2,双室石室墓,堆土有明显的夯层,夯层厚约0.20米,夯窝直径0.07米,在夯层中清理铁制夯墩一个,外直径0.07米,与夯窝同,墓室内室骨挠乱,无遗物出土。 根据两座墓葬清理情况分析,M1有可能是当年修掘临王墓时遗弃的墓穴,因为清理时发现此墓穴石质很差,容易坍塌,不适应建大型墓葬,故而被遗弃。而后,又被人利用,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以备后人参考。 参加此次清理的有:孙思范、孙晋芬、赵德峰、马兰、周慧、宋玲。清理时,枣庄市博物馆石敬东、苏照秀、徐加军,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张春霞、赵天文等都到现场作过指导。 通过以上两次抢救性清理发掘,使我们了解到遍布临山的大批墓葬,时限为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的,整个汉代墓葬群,其规格、大小不一,洞穴式墓,壁画式墓,独具特色,这也是鲁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别具风格的独特墓葬。整个墓群可为研究汉代墓葬提供详实的资料,可以说是汉代墓葬的一大宝库。 再观今日之临山,风景更加壮观,一座电视转播塔屹立峰顶,真能给人以冲出薛城,走向世界之灵感。当你再登顶峰远眺,虽微山湖难以再收眼底,可条条柏油大道,象蜘蛛网一样汇聚城区,来往车辆象蚂蚁搬家一样,把建设祖国锦绣河山的物资集散。参差不齐的高楼大厦,绕山而建,站在顶峰,向东北望去,一座宏伟的枣庄新城就呈现在群山环抱之中,站在顶峰极目四望,西有京沪铁路,一列列运行的列车,象巨龙奔腾,东有京福高速公路,一辆辆快速飞跑的汽车,穿梭而行。整个临山真可谓是: 雄碑高耸立山间,影城①亭台山腰缠。 更喜临山层层绿,旧貌从此展新颜。 附:《山东枣庄市临山汉墓发掘简报》 临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早在明万历年间,诗人王尔鉴就在《古迹杂咏》写到:临山自古绕临城,山色青青解送迎。最是多情官路柳,母鸡桥畔折还生。由此可见当年的临山被青草覆盖,绿柳成行排列在母鸡桥畔。在此诗的小注中对临城还作了解释:临城,周四里,在临山西。自前朝置驿衙,北有母鸡桥(摘自《滕县志·艺文志》)。这就把临山定位在原临城东。《滕县志·艺文志》还选载了王特选游临山的诗,题为《偕胡文学仲裁游临山》: 临山不觉幽,到来生灵境。 峦头忽横开,纡回去芋岭。 猿引过重溪,瓜田路多埂。 再进涧愈深,两腋清风永。 山达遂极巅,发兴得佳境。 南湖立境明,汪洋见千顷。 就中官青螺,留候仙脱冷。 依依远近村,棋残枰未整。 大笑揖夕阳,壮怀合一骋。 乃知草堂间,坐观如坐井。 闲置新妇车,孤负青青影。 相期良夜游,皓月胜烛乘。 且恨古临王,墓草空垂颖。 片石移山来,抚摩尘虑屏。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临山盛景:弯弯曲曲一条小路,绕田埂攀援而上,山涧溪水清沏,愈进愈深,清风吹来,不觉幽闲自爽。山顶远眺,千顷微湖,白帆点点,百舸竞游水上;鹰翔低空,鱼藏水中洞天,渔翁立船头,金丝网撒湖面,荷叶浮动,莲花随波摇摆。整个微山湖风光尽收眼底。近观山周村落,像残棋一盘,座落于山的四周,更显山的青秀;临王古墓虽荒草覆盖,却显示了山的灵气。可见当年的临山是何等的灵气,壮观秀美。如今的临山也不逊于当年,雄碑立云间,影城亭台绕山间,不时现出几座古墓,更给临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1980年,全市文物普查时记录:临山古墓群位于兴仁乡薛庄村东南山坡上,现临山公园内,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已暴露墓均为石匣墓,有单室、双室、三室等。出土的画像石雕刻的内容有菱形、十字穿环和垂帐文等。1991年5月因枣庄矿务局修建锅炉房,枣庄市博物馆对此处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M8为鲁南地区少见的画有壁画的汉代墓葬。但是由于M8北壁、东壁已被破坏,已无法看到原壁画的原貌。 西壁,壁画长2.90米,宽2.30米,左右两边和中间各绘一柱,柱下有阶梯状柱础,柱顶端和柱础下分别绘栏额和台基。 南壁,长3.00米,宽1.87米,左右边各有一柱,西柱下有阶梯状柱础,东柱下端已残。柱上端有栏额。壁画中间绘4根平行竖柱,中间两柱有一横柱相联;下部绘亭阁和马,亭阁为三角顶,顶上有瓦垄,顶两侧各绘一角状物。似为吻兽,柱下为阶梯状高台,亭右绘一马,马首微仰,身略肥,尾下垂。 东壁残存柱和栏额。 其绘画程序是:先在平整的墓壁上涂抹一层厚2-3厘米的草拌细泥,抹平,再用红朱砂大笔涂刷出物像。 整个发掘历经月余,对具体发掘的遗物、墓形、年代,报告中都有详细记叙,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摘录,详情可翻阅《山东枣庄临山汉墓清理简报》,现将结语部分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结语: 1、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点,将墓大致分三类。 第一类:M1、M2、M6、M9、M10、M12、M13、90M1等,有A形,Ba形Bb形I式墓,出土陶器有AⅠⅡ鼎Ⅰ、Ⅱ盒、AⅠ、Ⅱ壶,AⅠ、Ⅱ、Ⅲ罐,BⅠ罐,Ⅰ、Ⅱ盆、匣;铜钱有Ⅰ、Ⅱ五铢,不见王莽和东汉的铜钱,因而,此墓的时代约在西汉晚期。 第二类:M8、M11,前者为B6形I式墓,后者为Bb形Ⅱ式墓。随葬陶器有BI鼎Ⅲ盒,壶、Ⅳ壶、AⅣ罐、B罐,Ⅲ盆、盘;出土铜钱只见“大泉五十”,其时代当在王莽时期。 第三类:M20、M23、M24,其中,M24为BbⅡ式墓,M20、M23为Ba单室墓。出土陶器有AⅢ、Ⅳ鼎、BⅡ鼎、Ⅳ、Ⅴ盒、AⅢⅤ壶、AⅤ罐、BⅡⅢ罐、Ⅷ罐,铜钱Ⅰ-Ⅲ五铢,最晚的是东汉初期的五铢。因此,这类墓的时代约在东汉早期。 另外,被扰乱的M7、M14、M25属A型墓,从墓主头向,墓室结构及墓葬的位置来看,似属第一类M26为Bb型Ⅰ式墓,打破西汉晚期的M1,可能同M8的时代接近,M3、M15、M16、M18、M19、M21有Ba形Ⅱ式墓,从其位置和墓室结构来看,可归入第三类墓。 2、从墓葬的分布情况来看,墓地大体分南、北两小区。北区以A型、Ba型、Bb型Ⅰ式墓为主,南区多见Ba型、Bb型Ⅱ式墓。无论从墓葬的结构,墓主头向,还是从随葬品的特征来看,均有较大的差异,北区的时代在王莽以前,南区属东汉早期。 土坑竖穴墓和石椁墓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墓葬,在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及随葬品的组合和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土坑墓有简单的木棺,随葬器物为一件或数件陶小罐,再加上一串铜钱。而石椁墓,虽均被盗,但残存随葬品也较丰富,陶器有鼎、盒、壶、罐、盆等,还有少量的铜器和玉器。可见前者墓主身份要低于石椁墓,土坑墓可能是贫苦的农民,而后者是富裕的自耕农或地主。至于M8其墓主的身份就略高一些,从壁画和精致的画像石来看,不是富裕的地主就是一般官吏。 另外,石椁墓出土的陶鼎、盒、壶作为基本组合,一直延续到东汉早期,没有发现其它地区流行的明器,而在距临山不远的渴口汉墓,比这些墓略晚的同一类型墓,才出现模型明器,鼎、盒、壶基本组合消失①。说明这种规格的汉墓到了东汉早期,仍保持着随葬陶制礼器的习俗。 3、此次发现的画像石墓都有一定的随葬陶器和铜钱,为确定画像石的时代提供了依据。雕刻方法有阴线刻和凹入刻两种,画像细部用阴线或麻点刻出,内容以穿璧 (环)铺首衔环、阙、树、鸟为主,这些都是画像石偏早的风格,同徐州地区万寨2号墓、铜山花山1号墓出土的画像石非常相近②。M8出土的画像石,作工精细,画面清晰,内容较为丰富,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鲁南画像的代表。 从残存的壁画内容看,似为亭院图,绘图手法上,已使用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施色而不勾轮廓的没骨法;在构图上,从院柱,柱础物像的绘法较大,院外亭阁,马较小来看,已讲究一定的比例和透视关系。而一般认为,这些绘图技巧在东汉晚期才出现,这种绘在墓壁上的壁画与全国发现的绘在墓砖或石室内壁的汉代壁画不一样,很有特点。尽管M8遭破坏,壁画内容简单,但无疑为研究鲁南地区汉代壁画墓的形制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参加发掘和整理的有曹修美、李光雨、徐加军、石敬东、赵天文、王琦、刘晓明、孙思范、苏敏然、燕生东。 执笔:燕生东、徐加军、牛瑞红。 ①1984年-198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博物馆在枣庄市渴口清理了一百余座汉墓,以东汉中晚期墓葬最多,材料待发。 ②《徐州汉画像石》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画像石是鲁南地区汉墓的一大特点,在文物普查中,几乎全区每一个乡镇都有画像石出土,故此,现将《临山汉墓清理简报》中的“画像石”部分摘录如下: 画像石、壁画 画像石:资料为石灰岩,雕刻方法有阴线,凹入雕。 M1出土2块,北挡板,长0.74,宽0.72,厚0.04米,中间刻1棵树,四周表面不加雕饰。南挡板,长0.74,宽0.72,厚0.03米,刻铺首衔环。铺首上有角,扁脸,圆目,横阴线衬底,因被水浸蚀,特像不清晰。 M11共3块,均出自北室。东挡板长0.80,宽0.68,厚0.08米刻1璧纹,系两个同心圆组成,壁纹外部用阴线三角纹装饰。南北两侧板均残,所刻图像相同,残长0.86,宽0.76,厚0.10米,上下各刻1壁纹,中有两条线穿过,竖阴刻线衬地。 M8共4块,出自西室。石板上有一大框,框内分格。框格棱突起,框格棱之间用细阴线刻三角,菱形几何纹装饰。格内刻图像。竖细阴线衬地。 北挡板,长0.71,宽0.71,厚0.16米。刻2棵树,树顶各一马。 南挡板长、宽、厚与北挡板同。刻铺着衔环。铺首、头戴“山”字形冠,扁目、圆脸、鼻下衔环。 东侧板,长2.58,宽0.70,厚0.16米,共分三格。左格内刻单檐双阙;中格中阴刻一环,格角对角线从中穿过,四角各刻四分之一环,圆环系两个同心圆构成;右格内刻铺首衔环,铺首头戴“山”字形冠,长方脸、圆目、三角形鼻,环伸出格外。 西侧板,长、宽、厚与东侧板相同,也分三格,左格刻1单檐阙,阙顶左、右各1鸟,中格与东侧板中格内容相同。右格刻2棵长青树,树间有一鸟。 圆环等物像用粗阴线刻出,树木、阙、铺首、鸟等图像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用细阴钱或麻点纹剔凹(即凹入雕)。 另外,1990年,曾在发掘区内调查到一块画像石,属石椁挡板,长0.80,宽0.75,厚0.16米。刻铺首衔环,铺首面目凶恶,头戴“山”字形冠,长方脸,大耳,扁圆目,三角形鼻,鼻下穿环,特像四周用阴线装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