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婉芬 |
释义 | 1 表演艺术家李婉芬,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1949年考入华北大学戏剧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华大文工团任演员,开始了李婉芬与共和国同龄的戏剧生涯。她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风趣幽默、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如北京人艺话剧《茶馆》中的庞四奶奶,《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武则天》中的武则天,《王昭君》中的姜夫人,《女店员》中的齐伯母,《虎符》中的平原君夫人以及《祸起萧墙》中的组织部长等。尤其是1983年在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扮演的“大赤包”形象,获得了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 中文名:李婉芬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2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2000年11月14日 职业:表演艺术家 毕业院校:华北大学 代表作品: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扮演的“大赤包”形象 主要成就: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 ◎ 基本信息李婉芬(1932年1月29日-2000年11月14日),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 1949年考入华北大学戏剧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华大文工团任演员,开始了与共和国同龄的戏剧生涯。 整整50年,她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风趣幽默、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如北京人艺话剧《茶馆》中的庞四奶奶,《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武则天》中的武则天,《王昭君》中的姜夫人,《女店员》中的齐伯母,《虎符》中的平原君夫人以及《祸起萧墙》中的组织部长等。尤其是1985年在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扮演的“大赤包”形象,给全国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获得了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 ◎ 艺术履历第一次参加演出:解放后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上演大型话剧《红旗歌》在该戏中第一次扮演主要角色"大梅"。 1.1957年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原著改编成话剧中扮演"虎妞"获得一致好评。 2.1965年全国上演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人艺"上演该剧扮演"姚母"文化部曾持各剧种扮演"姚母"的聚会,交流创造心德。 3.文革后恢复演出话剧,"人艺"上演《咸亨酒店》,扮演主要角色"五婶"及曹禺先生新作《王昭君》中的"姜夫人"。 4.1983年随话剧《茶馆》赴加拿大、新加坡基地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5.1996年由"人艺"老艺术家联袂上演《冰糖葫芦》话剧,引起社会上很大轰 动。 6.1983年扮演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荣获"金鹰奖最佳女配角"; 社会公认的代表艺术形象: 《骆驼祥子》中的虎妞;《茶馆》中的庞四奶奶;《女店员》中的齐伯母;《王昭君》中的姜夫人;《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 7.李婉芬与周国治共同参加中央电视台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小品《送礼》。 ◎ 曾任职位曾任北京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 北京艺术交流中心理事 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理事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 ◎ 艺术观点以生活为依据,力求真实自然,突出人物思想,不表演情绪。 ◎ 艺术评论在塑造人物上有深度,有层次,善于把握人物的分寸,报刊的评论:词清晰,流畅有生活气息。 ◎ 个人文章创作话剧《老师啊!老师!》(人艺上演),荣获建国四十周年创作三等奖,改编话剧《遛早的人们》。散文自传《拾起心中的落叶》(发表于"人物杂志")、《我的艺术生涯》(发表于电视艺术家文集)及报刊,杂志发表的戏剧评论,散文等数十篇。 ◎ 逝世消息2000年11月14日晚上22点30分,李婉芬突然辞世,享年69岁。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婉芬女士突然去世的噩耗犹如有一股寒流,吹凉了深爱着她的群众的心。2000年11月21日一早,数千名京城百姓顶着清晨的寒风,从四面八方赶到八宝山殡仪馆,送别这位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的“平民艺术家”。 挂在殡仪馆外的一副副洁白的挽联中有这样两副对联:“五十年艺术表演千锤百炼 七十年人品艺品有口皆碑”,“高艺常留众口颂美德堪作后人师”。这不仅是对李婉芬为艺术奉献一生高尚品质的高度概括,也道出了亿万观众的共同心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以及北京市的领导敬献了花圈。 2 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育家◎ 基本信息李婉芬(1937-2001),女,教授,陕西绥德人。中国音乐学院器乐教授,我国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党支部书记,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首任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家委员会主任。 ◎ 生平简介李婉芬教授是新中国培培养的第一批古筝专业大学生。她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央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在教学上,她认真严谨,自成体系。所教过的学生在全国以及国际器乐比赛中屡获殊荣,有的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奏家,重点院校的教授,如中国音乐学院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厦门大学教授焦金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等;在演奏技法开拓上,她创造性地使用“悬腕摇指”,使古筝的延音手段得以丰富,拓展了古筝的表现力。在乐器改革上,她间最先研制发明了“勾挂式”转调筝,为古筝这件古老乐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教材编写上,她牵头主编写了《全国古筝考级曲集》,与曹正教授合编了《筝曲选集》;在创作上,她编创的《长安八景》、《海河》等作品,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艺术院校的古筝教学中广为流传。 ??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古筝艺术家,李婉芬教授从不囿于一家一派一格。她早年转益多师,四处求学,这为她日后南筝北传、南北融合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作为一个在高校任教的新一代筝家,她有着以往民间筝人所不具备的敏锐和开拓勇气,她勇敢地把当时并不为人称道的新技法、新观念引入到北京的古筝演奏和教学中,为古筝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做了出了有闪的贡献。除了在艺术上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李婉芬教授为人也极为谦和,与同事相处合睦,对晚辈无微不至,视学生如同已出。其严谨合度的学风,宽以待人的风范,堪称筝界师表。尤为可敬的是,当筹备多年的中国音协古筝学会成立之日,她不顾家人劝阻以重病之身毅然莅会,令全国筝界为之动容。其艺、其德令人叹服,其言、其行发人深省,实乃德艺又馨、筝坛楷模。 ◎ 桃李天下“桃李婉娩芬满园”,李婉芬教授以其人格的魅力和艺术上的真知灼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筝艺新人,——在中国,在海外,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古筝艺术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明媚的春天! 3 广州日报社总编辑◎ 个人简介李婉芬,女,1959年9月生,学士学位,主任记者职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中共党员,第六届“南粤巾帼十杰”。李婉芬全面主持《广州日报》采编工作,统筹负责集团辖下媒体的舆论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出色完成宣传报道任务。她凭借自身敏锐的新闻触觉和超强的新闻策划能力,推出“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一日义务警察”、“香港回归10周年高端访谈”、“抗冰救灾平安春运”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稿件。曾获省新闻金枪奖。 ◎ 人物履历1976.08-1978.10 ,增城永和公社知青; 1978.10-1980.10 ,广州交通学校学生; 1980.12--1984.06 ,广州客车厂工人; 1984.06--1985.03 ,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干事; 1985.03-1994.02 ,广州日报社政文部、社会部记者; 1994.02--1995.02, 广州日报社社会部副主任; 1995.02--1995.08 ,广州日报社机动记者部副主任; 1995.08--1995.12 ,广州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1995.12--1997.01 ,广州日报社科教部主任; 1997.01--2000.10,广州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1997.06--1998.10,兼任英文早报社副社长、总编辑; 1998.11-1999.08,兼任广州日报社珠三角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 1998.11--1999.08,广州日报广东新闻部主任; 1999.08--2000.04,广州日报总编室主任; 1998.08--2001.06,广州日报夜班编辑中心主任; 2000.10--2004.07 ,广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社委; 2001.06-- ,兼广州日报社珠三角新闻中心主任; 2004. 07--,广州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社委; ◎ 主要成就主要专业科技成果论文专著及获专业科技成果奖情况 1999年5月10日《要闻版》获得第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暨99年全国新闻报纸版面年赛银奖、1999年度广东新闻奖版面二等奖; 《阿岚信箱》获得1999年度广东新闻奖专栏三等奖;2000年获得广东省新闻记者“金枪奖”; 《42吨毒米疑已流入广州》获2000年度广东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文化风景线》获2001年度广东新闻专栏二等奖和2001年广州新闻奖好专栏奖; 《哥俩怒海救人 兄长壮烈社舍身》获2001年广州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2001年4月21日A1《要闻》获2001年广州新闻奖好标题奖; 《弹丸之地尽收六朝风骚》获2001年广州新闻奖好标题奖; 专栏 《小本创富》获2002年度广东新闻奖专栏三等奖; 《特辑——报纸重大时政报道的撒手锏》获第五届广东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 《跨海火车渡轮粤海铁1号》系列报道获2002年度广州新闻奖连续报道一等奖; 《克林顿缴税否?》获2002年度广州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你关注 我关注》获2002年度广州新闻奖好专栏奖; 《水龙头一开20亿“流”出来》获2002年度广州新闻奖好标题奖; 《20岁“小学生”故事 我为何重返课堂》获2003年度广东新闻通讯三等奖; 《山里娃:我想有本童话故事》获2003年度广州新闻奖连续报道三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