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雷阳书院
释义

雷阳书院,是古海康教育机构。重建址于明代,清光绪年间曾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书院之一。

简介

雷阳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溯源到元朝至元年间创定“雷阳书院”称谓,据《海康县续志》卷七·学校五·序三至七,始于元朝开始时的至元年间(即公元1279至1280年间)。明代1636年(崇祯九年),海康城外“怀苏亭”北,郡守朱敬衡等兴建雷阳书院(重建院址)。1904年改办师范专业,1935年改为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78年升格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雷阳书院,萌芽时代的院址起始于宋,即今雷州城隍庙内。

雷阳书院,渗透着海洋文明痕迹。于是,雷州,享有“书院之乡”的美誉。因为,其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C,很适合孕育古雷州文化。

形成与发展

1.萌芽。

雷阳书院,其源头起始于“雷州宋代官办教育”。北宋,雷州“府学”形成规模。《海康县教育发展史略》(张景超、张文状)云:“真正的官办教育始于北宋时的雷州府学的设立。北宋庆历4年(1044年),在县城城隍庙内设立府学,是官办学校的开始。府学的规模较大,内藏有少量图书,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多样,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学习教材以儒家经籍为主,学生大多来自富家的子弟。”。《海康县教育发展史略》(张景超、张文状)云:“府学在南宋得到进一步发展,分科更细,南宋淳熙4年(1177年)府学内设长渝分教,规模扩大。嘉泰4年(1204年),建立小学科,府学内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担当小学科的教师。官办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分科及年龄分层教育更趋合理化。”。

2.大规模重建于明清

《府书院记》(雷阳书院记、碑文)云:“雷阳书院,前明郡守朱公敬衡始建于崇祯九年,基在城外怀苏亭北,兵燹之余,已为灰烬。”(怀苏亭北即天宁寺北)。《海康县续志》(卷七·学校五·序·三至七)云:“雍正间,知府叶思华以明知府朱敬衡所创建天宁寺北者移建今所。”和《府书院记》(雷阳书院记、碑文)云:“至国朝叶公思华移建于城之南隅...”(国朝-清朝、移建于城之南隅-今雷州广朝南路,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大楼院址)。

3.修葺

《府书院记》(雷阳书院记、碑文)云:“至国朝叶公思华移建于城之南隅,而孔公衍珻、黄公铮、陈公增、李公钰、杨公长林、陆公维垣、五公泰、宗公圣垣、葺而新之,又从而式廓之。”(孔衍珻:清康熙28年任雷州知府、黄铮:乾隆6年任雷州知府、陈增:乾隆45年任雷州知府、李钰:乾隆12年任雷州知府、杨长林:乾隆39年任雷州知府、陆维垣:乾隆60年任雷州知府、五泰:清嘉庆4年任雷州知府、宗圣垣:清嘉庆元年任雷州知府)。

4.定名

雷阳书院,名始于元。《海康县续志》(卷七·学校五·序 三至七)曰:“考书院之名,始唐开元时之丽正,然只为修书而设。若以名教授之所,则自五代时河南之嵩阳,至宋诸儒讲学,立白鹿洞、石鼓、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后日增月益,所在有之。官设之书院,则掌教以官名,掌教为山长。则始元至元,雷州之府书院曰雷阳。”即公元1279至1280年间,雷州府的书院称雷阳书院。“至元”是元世祖年号。“至元”,即1264-1294年,1279年蒙古政权定国号-元,1280年定都。《府书院记》(雷阳书院记、碑文)云:“院系以书,自唐置丽正书院始,洎乎宋元,由省及郡县,皆立书院。选郡县之秀,聚之一区,设之师曰山长。”元时雷州府,必存其府学府院。

发展

从雷阳书院到湛江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的历史渊远流长,前身可追溯到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创办于雷州府城的雷阳书院。雷阳书院在雷州半岛广袤的红土地上,传播文明,浸润濡化,成为粤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清光绪28年(1902年),雷州知府下令改为雷州中学堂。自雷州中学堂创办初级师范以来,文脉传承、薪火相继,是我国师范教育的缩影,更是粤西文化与文明进程的见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秋,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迁至湛江市赤坎寸金岭,遂溪师范同时迁来合并,并被国家教育部定为全国80所重点配备的师范学校之一。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湛江师范学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