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涝河
释义

涝河古称潦水,位于中国陕西省,全长82公里,绕西安之西。源头有两条,东涝河发源于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两河交汇后北流,最后北经咸阳流入渭河。

简介

涝河,古称潦水,源头有两条,东涝河发源于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两河交汇后北流,最后北经咸阳流入渭河。涝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663平方公里。涝河绕西安之西。

涝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虽然比不上甘河,可她的历史之久远,特别是地质考古发现还超过了甘河。

户县的致高点——静峪脑,海拔3015米,坐落于涝峪与太平峪的分界处。这里是涝河东部源头之一,其上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在高山之巅,磐石横卧,以其特有的方式叙说着250万年的沧桑见闻。那个时候,正是我们人类祖先开始涉足世界的时候。

时光在历史的隧道中川流不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涝河中游的丈八寺发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除发现石斧、石环、夹砂陶彩陶、细泥红陶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距今7000年的碳化粳稻,标志着我们的祖先原始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成为我国当时粳稻向北分布达到北纬35°黄河流域的实物见证。一经发现,即备受历史考古界瞩目关注。

沿河而下,城关、小丰村遗址依次展现,甘涝西河交汇处的鲁家寨、里贤庄、眉坞岭上的真守村遗址,以各自的原始石器、陶器遗存,反映着数千年前的辉煌。这些遗址中,真守遗址出土文物最为丰富。从1957年以来,这里先后出土完整尖底瓶、彩陶钵等珍贵文物若干。这些陶器造型工艺的精美绝伦,令人赞叹先民的心灵手巧。里贤庄遗址出土鱼纹和几何纹彩陶片,让户县古文化和半坡仰韶文化紧密携手,共迎人类文明曙光。这里,邻近史志记载为大禹故居的三过村,西有与“白马神鲧”有关的白马河,长风浩荡,贯古通今。

涝河初名“潦”。《诗经·洞酌》中有“洞酌彼行潦”,也就是这“远去挑水潦河边”的诗句,使我县涝河以先民的勤劳英姿,跻身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把“潦”列入长安八水,更是涝河力量和魅力的辉煌展示。

干流概况

古称潦水,源头有两条,东涝河发源于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两河交汇后北流,最后北经咸阳流入渭河。涝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663平方公里。 涝河绕西安之西。涝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虽然比不上甘河,可她的历史之久远,特别是地质考古发现还超过了甘河。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 四季分明 , 雨热同期。但由于受地形影响 , 山区平川气候差异较大 , 气候特征迥异。

流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

涝河之一,9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重要的航天工业中心、机械制造中心和纺织工业中心、中国重要的武器制造地、中国唯一的大飞机制造地。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是中国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城市之一。

河流分段

上游

户县的致高点——静峪脑,海拔3015米,座落于涝峪与太平峪的分界处。这里是涝河东部源头之一,其上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在高山之巅,磐石横卧,以其特有的方式叙说着250万年的沧桑见闻。那个时候,正是我们人类祖先开始涉足世界的时候。

中游

时光在历史的隧道中川流不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涝河中游的丈八寺发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除发现石斧、石环、夹砂陶彩陶、细泥红陶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距今7000年的碳化粳稻,标志着我们的祖先原始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成为我国当时粳稻向北分布达到北纬35°黄河流域的实物见证。一经发现,即备受历史考古界瞩目关注。

下游

沿河而下,城关、小丰村遗址依次展现,甘涝西河交汇处的鲁家寨、里贤庄、眉坞岭上的真守村遗址,以各自的原始石器、陶器遗存,反映着数千年前的辉煌。这些遗址中,真守遗址出土文物最为丰富。从1957年以来,这里先后出土完整尖底瓶、彩陶钵等珍贵文物若干。这些陶器造型工艺的精美绝伦,令人赞叹先民的心灵手巧。里贤庄遗址出土鱼纹和几何纹彩陶片,让户县古文化和半坡仰韶文化紧密携手,共迎人类文明曙光。这里,邻近史志记载为大禹故居的三过村,西有与“白马神鲧”有关的白马河,长风浩荡,贯古通今。

桥梁设施

涝河大桥,涝河大桥全长145.8米,是过境一级公路最大的直线桥,涝河大桥的上部结构为7孔——20米装配式预应力砼箱梁,下部结构为柱石墩,肋板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其主要工程量有桩基60根,系梁12个,承台4个,墩柱36个,肋式台12个,该梁、台帽16个,预制箱梁84片,全桥钢筋832.9吨,钢绞线55.29吨,砼7688立方米。

山西临汾市涝河

涝河的传说

涝河,它发源于浮山东北的牛首山下,古代这里多黑风,刮得山黑水黑,故牛首山又称为乌岭或黑山,涝水也称为黑水了。黑水和城西河水马台河汇合以后,到郭行一带峡谷水流湍急,洪水季节,河水猛涨,横溢两岸,常常造成灾害。传说黑水上有个黑风女妖作怪,兴风作浪,涝水狂涨,淹没附近的良田村庄。女妖走时(干旱季节),如发地震,地动山摇,涝河干涸,滴水不留。帝尧为了解除百姓疾苦,带领一班人马前往治水消除妖灾。尧一行来到郭行,女妖已走,遍地干旱,人困马乏,连一滴水也找不到。大家正愁着缺水的事,尧的坐骑一匹大白马,仰首长嘶,用蹄子在一块方形的岩石上,哒、哒、哒,连刨三下,石头上火星四溅,崩出一个马蹄形石坑,那马又低下头,鼻子冒气低鸣了三声,立即一股子清水从石缝中冒出来,哗、哗、哗,一阵儿便成了一个清水泉,大家一见,喜出望外,争相品尝这甘甜的清凉水。这就是马刨泉(尧陵一景)的来历,至今泉边石头上的马蹄印仍依稀可见。帝尧一行解了焦渴正往前走,忽然黑风刮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雨倾盆,河谷口一带山崩,堵住了水路。郭行口往上,洪水汪洋,眼看村子被淹。尧立即组织当地百姓和他的随从护卫人员一起,在谷口挖土刨石,扒开一个口子,放蓄积的洪水流走,为郭行一带的百姓免除一场大水灾。洪水泄去以后,河水奔流,两岸往来不便,尧决定在河道上架起一座石桥,并要求三日内建成。大家只得昼夜不停地干,白天干活还好办,可是夜晚黑咕隆冬实在困难,这件事被鹿仙女知道了。当天夜晚,大家干活正愁着看不见时,忽然天空飘来一朵红云,红光闪闪,照得河上大桥一带明晃晃的一片。有人往上看时,看见鹿仙女站在云端向大家挥手致意,原来是鹿仙女撒开自己的霞帔放出光彩,为修桥出力助战。此后人们在石桥东边的山头上发现一块鹿石,那石头和鹿的形状十分相似,大家想起当时鹿仙女就是站在那里观看建桥的,大伙奋战三天三夜,第四天凌晨,石桥巍然屹立在黑水河上。尧王和大伙一起欢呼胜利。突然间,风起云涌,下起瓢泼大雨,顿时洪水奔腾,大浪翻滚,猛冲新桥,女妖在空中露出狰狞的面孔嘲笑。尧无奈之际,将金丹灵珠吐出来赶走女妖,将灵珠安放在桥上镇住石桥。从此,不管有多大的洪水,也淹不了冲不垮这座石桥,尧却由于吐出灵珠,大伤元气,病倒在床。

黑风女妖未除,帝尧放心不下。在郭行村边,涝河旁边有个山丘,人称姻堆里。姻堆下部,有一山洞,一直通到霍山脚下,黑风妖便钻在这个山洞里。原来这个洞清风徐徐,沁人心脾,百姓劳动过后,多来这个洞口歇凉,浑身清爽,人称清风洞。自从这个洞钻进黑风妖以后,时而兴风作浪,毁坏村庄田园;时而化为牛头马面,口吐黑风,伤害人畜;时而化为妖女,深吸一口气,将人吸进肚里。弄得附近的人,日夜不宁,四散逃离,田园荒芜,阻断交通。民谣说:“清风洞变成黑风洞,黑风洞里宿妖精;倒吸一口气,人畜不见影。凉爽地变成吃人坑,弄得路断行人,民不聊生。”帝尧闻报,带病与大家商议降妖除害。尧母见儿子积劳成疾,十分心痛,便自告奋勇愿降妖除害,为儿分忧。这天是六月初十日,尧母手执桃符,面对太阳注目凝神,深吸三口气,转向洞口,用神咒封住洞口,又在洞口日夜守候了三个月。说也奇怪,黑风妖再也没敢出来作怪。后来从霍山一带传来消息,说有一股黑风从霍山脚下洞口中冲出去,化为乌有。从此,黑风洞又恢复清风洞的名称,逃走的人们,又陆续回到家园。人们托帝尧母子的洪福,过上安宁日子,帝尧老母告别百姓要回平阳,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都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老人家留下住些日子,大家也想尽一点报答心意。尧母决定留住些天,与百姓同享欢乐。百姓们高兴地尊称尧母为尧姑,将姻堆里改名为姑德里,修建一座“尧姑庙”,每年六月初十日,方圆各村百姓献牲歌舞,永世纪念尧母恩德,帝尧也骑马按期来观看歌舞,离庙五里以外就下马步行,后人便称这个村为下马庄,拴过马的石头称拴马桩。尧还到东山一带(今浮山县)巡视,步行到尧姑庙五里以外才上马,后人称这个上马垫脚的石块为上马台,村称马台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