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盖 |
释义 | § 人物概述 黄盖(生卒?—?),字公覆。 终属:吴国。 籍贯:[荆州]零陵泉陵 [今湖南 零陵]。 容貌:姿貌严毅。 官至:武陵太守 偏将军。 § 主要事件 历史传记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三国时孙吴名将。黄盖年少已是孤儿,虽然辛苦备尝,然而素有壮志,纵使处身贫贱,亦不与凡庸居同。不久举为郡吏,并察孝廉,征召于公府。后孙坚举义兵,黄盖从其军。孙坚死后,又先后随孙策及孙权,披甲四出周旋,攻阵屠城。赤壁之役,黄盖随周瑜于赤壁抵抗曹操,并建议策动火攻,功拜武锋中郎将,又领武陵太守。于任职间外讨山越寇盗,内平县邑吏治。加为偏将军,最后于任内病卒。黄盖当官决断,凡事不拖拉留滞,国人都思其恩义,又图画他的形貌,四时祠祭。到了孙权践阼后,追论其功,赐其子黄柄爵关内侯。 演义传记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三国时孙吴名将,善使一条铁鞭。先从孙坚起兵,黄盖与程普等人同为宿将。从击刘表,败表将蔡瑁。孙坚死后,又先后随孙策及孙权,披甲四出周旋,攻阵屠城。赤壁之战前,黄盖见为粮官,并为主战派代表,于孔明舌战江东群儒时,厉责东吴问难诸人。随周瑜抵抗曹操,私自建议策动火攻,又甘受苦肉计,献诈降书以赚曹操。最后担任先锋,亲入险境,火烧曹操水军,成就大功;然而自己却被张辽以箭射伤,幸得韩当军士所救,安然无事。[1] § 人物评价 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闲品三国》:智勇双全话黄盖 (评论者:灿烂海滩)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不过,通过对《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也是有真有假。而且,历史上黄盖的功绩远远不止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简单、单一。不但被世人评价为“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也被后人喻为“江表虎臣”,是后汉三国时期智勇双全的名将。 一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据说是后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见《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后世对这个记载多存疑问,详见《三国志集解》,本文不作深究)。不过家道中落,到了黄盖的童年已经是“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同上)了,成为一个寒门子弟。虽然环境艰苦,但是黄盖却没有自甘贫贱,“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闲,学书疏,讲兵事”(同上),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钻研兵事,为日后成为一代智勇双全的名将打下了基础。 后汉末年,天下大乱,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乱世之中一显身手。黄盖也不例外,一开始,他担任了地方郡吏,又被举荐为孝廉,征召至公府,成为一个地方行政官员。这一段经历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史料中已经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了,但是从后来黄盖在东吴担任县令的出色的管理水平和手段来判断,这一段日子也为他日后在地方治理的经验上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爆发了以区星、周朝、郭石为首的叛乱。《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云: 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笔者猜测:或许正是因为这场战争,孙坚“三郡肃然”的战功给黄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使得几年以后黄盖投奔孙坚并为孙坚父子效忠一生。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乱政,关东联军举兵征讨,孙坚亦是积极参与。黄盖就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孙坚的队伍。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见《三国志·黄盖传》)之时,黄盖一直随之左右并立下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别部司马,成为其手下得力战将之一。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孙坚就在与荆州牧刘表的一场战斗中身亡,黄盖只得与其子孙策一起依附于袁术。 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借口协助袁术占据江东,脱离袁术,向江东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黄盖又跟随孙策参与了一系列的战斗。《三国志·黄盖传》中只是简简单单地提到:“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而在《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中引用了孙策的上表体现了包括黄盖在内的孙吴早期创业者在沙羡一役中坚强、勇敢: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黄盖在孙策的手下,官职已经由之前的别部司马提升为代理武锋校尉,再加上战斗中的英勇,孙策对黄盖是比较欣赏的。也正因为这样,孙策经常把黄盖带在身边。《三国志·太史慈传》中“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的时候,黄盖当时就在场。 赤壁之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黄盖审时度势,向周瑜提出了“火烧赤壁”的奇策。黄盖认为: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见《三国志·周瑜传》及《资治通鉴》)。 黄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周瑜的全力支持。为了麻痹曹操,黄盖写下诈降书给曹操,诱使曹操上当。其书曰: 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见《三国志·周瑜传》)。 黄盖不但为东吴的胜利献计献策,而且在后来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作战,险些在战场丧生。《三国志·黄盖传》注引《江表传》云: 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同传《吴书》中更是提到: 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武陵蛮夷叛乱时,孙权又任命黄盖为武陵太守。黄盖临危授命,来到武陵时,正赶上叛军围攻,城中只有军士五百,寡不敌众。黄盖临危不惧,“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这一仗,虽然没有赤壁之战那样引人注目,但是对于稳定东吴局势,同样起了关键性作用。“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通过以上黄盖在一系列战争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黄盖战功卓著,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堪称名将。 二 黄盖除了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表现突出之外,在地方管理上也是能力不凡。孙权占据江东初期,各地山越民族多有不服,经常发生叛乱。而每到这个时候,孙权总是派遣黄盖去进行管制。《三国志·黄盖传》云:当时石城的官吏就特别难以管束。黄盖到任之后,马上选定了两个官员为吏,进行管理工作。黄盖还特别嘱咐: 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这就叫做“先礼后兵”,先打好招呼,然后“不视文书”,表面上是什么都不管了,暗中却是密切注意这两个官员的表现,又来了个“欲擒故纵”。笔者猜测:这两个官员可能原本就是个“刺头”,开始是装模作样了几天,被黄盖的假象所迷惑,马上就原形毕露了。不但“渐容人事”,而且“不奉法”。黄盖等的就是这些,等他把两人的罪证完全掌握以后,又摆了个鸿门宴,“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最后将两人诛杀。这样一来,“县中震栗”,黄盖迅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后来黄盖还先后担任了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这一段经历,在后汉三国时期可谓绝无仅有的,充分说明了黄盖卓越的地方管理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黄盖一生的后期主要从事的是平叛和地方管理事物,由于成绩突出,被孙权任命为偏将军一职,直到病逝。 三 黄盖一生,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深受士卒爱戴;“当官决断,事无留滞”,为各地百姓拥护;战功卓著,身先士卒,吴主孙权称帝以后,“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东吴的百姓也“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对这位后汉三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拜祭和缅怀。在今天的湖南省临湘县和湖北省蒲圻县交界处,还有一个地名叫做黄盖湖,据清《一统志》记载是孙权为了纪念黄盖在赤壁之役中的战功,将此湖赐予黄盖而得名的,该湖所属的地方也称为黄盖镇,镇内现存“黄盖八景”等纪念黄盖的旅游景点,这说明了后世对于黄盖的一种缅怀。另外,据说黄盖死后葬在今天的南昌麻丘,不过,笔者在南昌居住有年,却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墓地,甚是遗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