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麦克马洪线 |
释义 | § 简介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拼音:mài kè mǎ hónɡ xiàn )(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 三方代表 当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三方代表 英国政府全权代表:亨利·麦克马洪H·MacMahon 中国政府全权代表:陈贻范 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伦钦夏札 § 历史背景 麦克马洪线 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的“西姆拉会议”是以中国中央政府代表陈贻范为一方,西藏地方代表司伦夏扎为一方,英印政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洪以“调停人”为幌子进行的。会议开始的议题以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当局的关系为中心,最后划定内外藏分界,外藏为金沙江以西地区,境内由西藏地方当局管理。约文规定,中英政府承认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之下,并承认外藏的自治权。 由于当时的中国袁世凯政府忙于南方征战,加上这个会议由于各方的很大分歧,最终也没有谈出一个结果,到了1914年的3月24日,英国政府的代表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亨利-麦克马洪 MacMahon 竟然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代表,在西姆拉会场外私下与西藏代表达成了领土边界协议的秘密交易,这个当时的秘密协议叫《德里换文》,中、英、藏从来没有一起讨论过这个交易中的边界划定问题,这个在《德里换文》秘密协约以及附件图中划定的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就是现在所说的“麦克马洪线”,这条麦克马洪线西起印度与不丹之间的分界线,一直到东段的伊苏拉西山口Isu Razi Pass,这条中印分界线当时与国际上习惯性认定的传统的分界线尤其是英国的出版物上所标注的分界线是不同的。这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大大地把地界往西藏方向的纵深推移了将近100公里,从而把西藏境内最美丽最富饶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了英国统治的印度殖民地(其实中印争议部分是6万多),这条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就是英藏代表印度殖民政府代表背着中国政府代表进行的非法活动掠夺中国西藏领土的秘密谈判的产物。[1] 1914年4月27日,英藏代表在草约上先行签字后强迫中央政府代表签字。陈贻范迫于压力在草约和交换文书及所附地图上签字。但在草签前他声明,草签与正式签字是两回事,正式签字“必须奉有训令然后可行”,“如政府不认,尚可作废”,这一点英方亦表示接受。1914年4月28日,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即复电“政府不能承认,应即声明取消”。在7月3日的正式签字会议上,陈贻范拒绝签约,1914年7月3日、7日,中国驻英公使两次照会英国政府,“并不能承认未经中国政府承诺之英藏所签之约或类似的文牍。” 1913年5月至11月,英国情报军官F·M·贝利上尉受命于麦克马洪,伪装成探险旅行者,秘密潜入西藏进行勘测调查。贝利回到印度时,西姆拉会议正在进行,麦克马洪发电要他“尽快到西姆拉来”。在一个英国上尉偷窥的基础上,再加上麦克马洪的精心炮制,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在西姆拉会议中秘密出笼了。 在包括印度地图在内的上世纪上半叶的各种地图中,中印之间的边界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得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在这条传统习惯线北侧地区长期以来归中国行政管辖。1905年出版的“印度行政区划图”中,中印边界东段的画法与中国的地图一致。1929年大英百科全书(第14版)中中国全图的中印边界东段部分与中国出版的图一致。而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边界”向北推移了大约100公里,大体沿喜马拉雅山脊线走向,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英属印度。这条线因为没有正式签约,既不具有国际法的效力,也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所拒绝。 尽管尼赫鲁1958年曾据此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但是就在尼赫鲁自己著作的附图中,对这段边界的表示也并未支持这种要求。在尼赫鲁所著《印度的发现》1951年第三版插图中,有“1945年的英属印度领土及各土邦”一图,图中所示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同中国地图完全一致。 1950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图”中,在中印边界东段出现了以“未定界”表示的“麦克马洪线”。到1954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政治地图”中,“未定界”却变成已定界了![2] 1927年,英国出版了一本官方正式文件集《艾奇逊条约集》,将印度和其所有邻国签订的各种协议、条约全部收录在内。1938年,英国政府将其伪造的一系列关于“麦克马洪线”的文件掺入此书,伪装成1929年出版,并将真书焚毁。孰料仍有两册真书劫后余生,几十年后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被学者发现,“麦克马洪线”真相由此昭然。[3] § 现状 麦克马洪线 由于印度政府强烈要求占领全部争议地区,结果由于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军队收复了中印传统边界以北的中国领土。随后,在印度未作任何承诺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后撤至“麦线”以北的20公里处,并且送还武器和战俘。但印度随后两年卷土重来,再一次占领了“麦线”以南地区。至此,中印所有有争议地段,中国仅控制了疆南阿克赛钦地区,其他地区全部在印度手中。1986年,印度在“麦线”以南设立了“中央直辖区”,并开始大量移民。1987年,印度议会批准在这块中国领土上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 § 中国态度 麦克马洪线 1949年后,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新中国政府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领土问题上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 当时中共的政策是:内部打招呼不承认麦线,但这个态度不公开,尤其不对印度公开,也不向印度提出这一问题。 新成立的印度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比中国人表现的成熟和狡猾,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人对自己的依重,完成了当年英国人也未能实现的领土扩张。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1950年初,印度军队则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对于印度人所干的这一切,中国政府按照既定方针始终保持沉默。印度虽然感到心虚,但是他也不挑明这一问题,在50年代初两国政府进行的历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这一巨大的领土问题,双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麦克马洪线并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两国签署关于西藏问题的政府协议时也未谈及此问题。中国总理两次访印,印度总理一次访华,除了周恩来含含糊糊地提过一次两国的国界尚未划定以外,中国方面没有对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过异议,抗议和交涉。这也构成国际交往史上一大奇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次对外界表明自己对麦克马洪线的态度,是在周恩来1956年访问缅甸时与缅总理吴巴瑞的会谈中。由于中缅之间也有部分边界线与麦线相关,周恩来因此系统地解释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要对中国人民解释清楚;二、要说服西藏达赖喇嘛等人接受“麦克马洪线”;三、国民党会骂我们卖国。周恩来说,你们需要时间,我们做这些工作也需要时间。我们为了求得一劳永逸地解决整个边界问题,委曲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们要尽力克服困难实现这一方案。至于解决整个问题的时间,我们可以继续等待。 印度和缅甸有很好的关系,因此尼赫鲁肯定会从缅人那里了解到中国对麦线的态度。再加上中国在与印度的交往中从来没有提出过对印军占领麦线的异议,因此尼赫鲁感觉到抓住了中国的把柄,在后来中国提出谈判东段麦线以南的领土问题时,他坚决地给予拒绝。他说(大意)“当你有机会提出异议和要求而未提出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要求”。周恩来对此辩解说(大意)“我们虽然没有提出口头和书面的异议,但是我们出版的地图始终把这一地区画在中国一侧”。 尼赫鲁的说法更为符合外交惯例。一个政府可以通过公开声明,抗议,外交照会,会谈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地图只能是补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当印军占领门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后,中国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这使中国在领土交涉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 进入90年代后,麦线已经成为双方的实际控制线,1992年双方军队交换了实际控制地区地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双方首次对麦线的勘定和确认。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眼里,麦克马洪线俨然已经是一条国际边界线。 § 其他看法 有观点认为,中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属于麦克马洪线向东的延伸,其论据是这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同属于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传统的中国领土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4] § 背景资料 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胜利后,吉米塘、龙布及其以南地区印军纷纷向南溃逃。为了乘胜发展,扩张战果,党中央决定迅速向“麦克马洪线”以南进行追击,给印军以更大的打击。10月20日21时中央军委命令西藏边防部队“要乘胜发展,越过‘麦线’,夺占龙布、丘散谋、吉米塘、加林定等地,为下一步夺取达旺创造有利条件”。 占领龙布、吉米塘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西藏军区前指于21日16时55分命令藏字四一九部队于当日18时开始行动,兵分4路向丘散谋、吉米塘、永邦桥地区实施追击,扩张战果。 藏字四一九部队受命后,即令第一五七团、第一五五团第三营出桑采拉,第一五四团出哈东拉、藏字四一九部队指挥所率第一五五团主力尾第一五四团,向龙布方向实施追击。西藏军区前指还命山南军分区第一团1个连从娘姆江曲东岸经沙溜山口插向吉米塘、加林定方向。在克节朗战役胜利的震慑下,印军第四师战术司令部于21日下令烧毁文件,向达旺撤逃。藏字四一九部队于22日中午占领龙布、龙布普,歼灭溃散印军一部,缴获苏制米—4直升机1架。第一团1个连进占吉米塘。 10月22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发表声明:“中国政府为了谋求和平谈判、友好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曾经一再表示,在东段,我们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是我们不越过这条线。可是印度政府把中国政府这种极大忍让看成是软弱的表现,竟得寸进尺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进一步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向我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样,印度政府就最后破坏了这条线的约束。中国方面现在正式宣告:为了防止印度军队卷土重来,再度发动进攻,我边防部队在自卫战斗中,没有必要再受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①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国的领土上反击侵略者,完全是无可非议的正义行动。中国边防部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作战,也就在事实上否认了“麦克马洪线”。 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 当西藏边防部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南追击,扩张战果时,第一五四团于22日凌晨出哈东拉,向龙布方向追击。团属82迫击炮第二连,全连65人,携82迫击炮6门,人均负重35公斤以上,在团的战斗编成内,紧跟步兵,无1人掉队。22日9时许,该连进至龙布普附近时,副连长彭君先发现离道路不远的森林里有印军,便迅速组织全连仅配备的10多支步枪、冲锋枪,直插印军侧后,迫使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率塔尔瓦尔上尉等9人投降。缴获机枪1挺,步枪8支。 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印度孟买人,1920年7月生于伊拉克,1940年考入达拉顿军事学院,1942年在近卫军联队任职并授少尉军衔,历任连长、营长、陆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第十五军军部行政官,达拉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缅甸服役。1962年初调任第七旅旅长。20日上午,达尔维发现其旅指挥所与各据点间的通信联络全被切断,在“遭到中国人优势兵力的包围”,“坚守不住”时,即决心撤逃,原拟撤往章多,准备固守章多一线。但在沿色兄朗沟南逃的过程中,所部被中国边防部队的炮火打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头尾不能相顾”,达尔维“同旅部的主体部分失去了联系”,只带了少数人员继续南逃,不久他发现章多已被中国边防部队攻占,“去章多没有什么意义”时,便沿着哈东山北麓的丛林,“翻越高达一万八千五百英尺的扯冬摩天岭(即哈东山)”,向龙布方向逃窜。达尔维经过两昼夜的艰苦跋涉,终于在22日上午踏上哈东拉至龙布的小路,正当他自鸣得意,“陶醉于自己判定方向路线的高超技术”,确认已逃出中国边防部队的合围圈时,却“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达尔维被俘后叹服地说:“你们在24小时内消灭了一个旅,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攻歼棒山口印军 棒山口位于达旺以北约30公里的“麦克马洪线”上,是印军在达旺以北的重要侵略据点。克节朗地区的印军迅速被歼后,龙布、吉木塘、加林定等地的印军仓皇南逃,棒山口的印军也有撤逃迹象。为不使棒山口印军南逃达旺,西藏军区前指遂于22日18时30分发出了“拔除敌棒山口据点的作战命令”,令山南军分区部队歼灭棒山口印军。 棒山口地区驻有锡克联队第一营1个连和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两个排。棒山口据点由第五营两个排驻防,修有各种土木和木石质工事,扼守着通往达旺的大门,棒山口以南约500余米处,驻有锡克联队第一营1个连,随时可以支援棒山口作战。锡克联队第一营营部率1个连和重机枪排及迫击炮、山炮分队位拉古拉及附近地区。 为歼灭棒山口印军,山南军分区集中了步兵第三团第一、第二、第三连、炮兵连和肖边防队一部兵力,由军分区郭志显副司令员、曹宗坤参谋长统一指挥,执行拔除棒山口印军据点任务,其具体部署是:第一连由印军左翼迂回至棒山口印军的侧后,首先切断锡克连和棒山口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两个排的联系,待第二、第三连攻歼印军第五营两个排后,再协同攻歼锡克联队第一营的1个连;第二、第三连向棒山口印军右翼迁回,由东南方向向棒山口攻击,首先攻歼印军第五营两个排,尔后在第一连协同下攻歼锡克连;肖边防队1个班由正面攻击,从正面牵制和配合第三团部队的作战;炮兵连和肖边防队的两挺重机枪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 23日7时,各攻击分队在炮兵、机枪火力的支援下,对棒山口印军发起攻击,迅速歼灭了印军两个排,尔后,乘胜发展,向锡克连展开攻击。在各连的勇猛攻击下,锡克连基本被歼。棒山口印军被歼后,郭志显副司令员随即调整部署,以第三团第一连立即向冬门拉攻击前进,主力调整补充后随后跟进。第一连前进中遭拉古拉和达旺方向炮火拦阻,于当日晚进至冬门拉,与印军交火,形成对峙。24日凌晨,冬门拉之印军向达旺逃窜。山南军分区第三团4个连即沿道路向达旺追击。 乘胜占领达旺 达旺是门隅地区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出生地。印军侵入门隅地区后,将达旺建成重要的侵略据点。达旺地区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约2900米。多灌木、竹林,隐蔽条件良好。达旺镇是一块地势起伏较大的台地,包括达旺寺、达旺学和行政机关、入侵印军的军营,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达旺向东南经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邦迪拉有一条公路通往印度的提斯浦尔。达旺向北有高地便于防守,向南对达旺河谷处居高临下瞰制之势,战役战术地位十分重要,印军第四师师长尼·普拉沙德称其是“四师生命攸关的阵地”。达旺不仅是侵占棒山口、冬门拉地区印军的后方基地,向西北还可支援克节朗地区印军的作战行动,对入侵“麦克马洪线”的印军右翼亦可起重要的屏护作用。印军在达旺经营10余年,各种军事设施比较完备,并建有小型军用机场、直升机停机坪,成为门隅地区入侵印军的指挥中心和供应基地。但当克节朗、龙布等地印军被歼,棒山口被西藏边防部队攻占后,达旺印军便如惊弓之鸟,恐慌万状。 印军部署在达旺地区的兵力为第四师炮兵旅旅部指挥的两个步兵营,1个炮兵团及工兵勤务分队等,共约2700余人。锡克联队第一营位棒山口至拉古拉道路两侧地区,炮兵第四旅旅部、高尔瓦尔联队第四营及炮兵团位于达旺。 为乘胜攻占达旺,给印度反动派以更有力的打击,总参谋部于10月22日23时下达了“相机占领达旺”的指示。据此,西藏军区前指于23日10时下达了“攻歼达旺地区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十一师两个团、山南军分区4个连,共5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乘胜追击,直取达旺,歼灭达旺地区印军。具体部署为:藏字四一九部队由尤布、永邦桥、下地经龙拉、岗地绒向达旺实施主要突击,在第十一师部队配合下,歼灭达旺印军,占领达旺;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由邦炯山口经格金山口直插劳地区,切断达旺印军的退路,以1个营在东新桥东西之线,沿达旺河北侧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工事,组织防御,阻击可能由德让宗方向来援印军,保障主力安全。团主力由东向西攻击,配合藏字四一九部队攻歼达旺印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和山南军分区的4个连由冬门拉经米拉、拉左拉攻击前进,配合东、西两线部队攻歼达旺印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并指挥第一团第一连由打章寺以西经岗山口向达旺攻击前进,配合主力歼灭达旺印军。 各部受命后,立即展开追击,向达旺前进。23日拂晓,藏字四一九部队在永邦桥粉碎了印军的阻击,占领了永邦桥。随即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向达旺急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和山南军分区的部队,于24日7时由冬门拉向达旺攻击前进;第三十三团于23日18时20分由亭山口出发,直插下如、东新桥。达旺印军在中国边防部队多路逼近的情况下,畏于被歼,于23日、24日大部逃往达旺河以南、西山口一线。西藏军区前指所属各部队于24日、25日分别进占东新桥、达旺等地,并歼灭印军后尾一部。 克节朗、达旺地区(不含山南、林芝、昌都地区)的反击作战,共歼印军1897人(毙832人,俘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1065人),缴获各种炮75门,机枪122挺,各种枪1104支,直升飞机3架,汽车11辆,推土机4部,电台74部,步谈机30部,总机5部,单机41部和其它军用物资一部。中国边防部队阵亡151人(军官16人,士兵135人),负伤334人(军官30人,士兵304人)。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总参谋部于同日命令西藏边防部队停止追击,暂不过达旺河。西藏边防部队即在达旺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待命。至此,中印边境东线第一阶段反击作战胜利结束。 在反击作战中,西藏边防部队认真贯彻执行了毛泽东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三至四倍于印军的兵力和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侧背攻击,近战歼敌的战法,迅速歼灭了印军第七旅及炮兵第四旅、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各一部,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龙布、吉米塘、哥里西娘、塔克新、马尼岗、易古通、打坝等大片中国领土,并占领达旺,逼近瓦弄,取得初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并为自卫反击作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对西藏边防部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和考验。中国边防部队初次和印军作战,战前对印军的作战特点、战斗力状况等均不甚了解,心中没有底,反击作战的实践,说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可以在高山、狭谷、密林地区同印度侵略军作战并能够取得胜利的。自卫反击作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工作的一次检验。如果没有平叛改革的伟大胜利,没有翻身当家作主人的百万农奴的踊跃支前,要取得这次反击作战的胜利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62)》第108页。[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