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种人
释义

黄种人 - 概述

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Mongoloid),亚美人种。分为古蒙古人种与新蒙古人种。蒙古人种得名于:欧洲人对蒙古帝国无情的扩张和大屠杀的恐惧。所以当德国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 迈纳斯( Christoph Meiners)在其“二元人种论”对黄种人的印象首先就想到了“蒙古人”。这就是第一次用到“蒙古人种”这个名词。

其肤色因呈黄色或黄褐色而得名。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

黄种人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与大洋洲,包括有东亚:中亚的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土库曼族、哈萨克族等突厥语族,西伯利亚的楚科奇族和通古斯语族、南亚的不丹族、锡金族、拉达克族、拉伊族、林布族、亚卡族、马嘉族、塔芒族、古隆族、塔卡利族、塔鲁族等,美洲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等。[1]

黄种人 - 体质特征

黄种人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黄种人 - 分布

黄种人

黄种人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与大洋洲,包括有东亚:中国除了俄罗斯族及塔吉克族,以及几个突厥民族外的大多民族(汉族、壮族、满族、蒙古族、藏族、京族、朝鲜族等)、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之京族、岱依族、泰族、芒族、侬族、占族等和东南亚国家(除了新几内亚)的大部分人口(如马来族、泰族、老族、高棉族、孟族、缅族、掸族、钦族、克伦族),中亚的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土库曼族、哈萨克族等突厥语族,西伯利亚的楚科奇族和通古斯语族、南亚的不丹族、锡金族、拉达克族、拉伊族、林布族、亚卡族、马嘉族、塔芒族、古隆族、塔卡利族、塔鲁族等,美洲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的所有原住民。俄罗斯联邦境内西南部地区(里海与黑海之间)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居民也属于“黄种人”,俄罗斯联邦东西伯利亚地区(与蒙古国接壤)的布利亚特共和国(唐努乌梁海附近)也是属于蒙古部落之一,另外欧洲的匈牙利之马扎尔人、非洲马达加斯加人(梅里纳人,来自印尼)。

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在俄罗斯,尼泊尔,印度,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东南亚的除了中国人,其他的黄色人种是马来人种

另外,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所以,今天的中亚,西亚,南亚,东欧,中欧,北欧,很多的民族是黄白混血种。而今天的东南亚,太平洋诸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地理大发现后,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白人又发生了广泛的混血,这种现象在拉美更加明显。

黄种人 - 划分

现代蒙古人种

大多数中国人及周边一些国家的人群属于现代蒙古人种,可以分为五个亚种:现代蒙古族的种族类型属于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亚种,又称作西伯利亚亚种或大陆蒙古亚种,是蒙古人种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于中央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亚洲大陆的腹地。他们体质特征具有鲜明的特色:面部既高且宽,因此脸部显得很大,并且非常扁平;颅型多半比较低、宽,由很大的垂直颅面指数所反映出的低颅高面性质是该小人种的一个突出特征;鼻根一般比较低矮,鼻型略宽;眼眶比较高,内眦皱褶(蒙古眼)和上眼睑皱褶(单眼皮)等蒙古人种性状十分典型。其他的区域性蒙古人种类型包括:东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南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的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东北亚亚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等极地附近地区,以因纽特人、阿留申人为其主要代表;美洲亚种,即印第安人的各个类型群,该人种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陆。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虽然有一定差异,但都属于蒙古人种的范畴。我国目前居民的主要种族成分是蒙古人种中的东亚、北亚和南亚亚种。

根据蒙古利亚人种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亚洲蒙古人种和美洲蒙古人种(红种 ),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方蒙古人种,南方蒙古人种。有的学者把介于两者之 间汉,藏,朝鲜等民族称为远东蒙古人种或称东亚蒙古人种,日本人更多具有南方 蒙古人种的特点,把它归入远东蒙古人种过于勉强。学者们还把蒙古人种和北欧白 人的混血种叫乌拉尔人种或北极白海人种;把中亚的黄白混血人种叫南西伯利亚人 种或中亚人种或突厥人种。对于南方的蒙古利亚人种,还可大致分为南亚蒙古人种 和马来蒙古人种,但两者区分不大。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生活着蒙古人种和赤道人 种的混血种,学术界一般把他们称为玻利尼西亚人种。爱斯基摩人被称为北极蒙古 人种,介于亚美蒙古人种之间,但更接近亚洲蒙古人种。北美的印第安人也比较接 近亚洲蒙古人种。有个别不太权威的杂志甚至声称墨西哥一带的印第安人具有远东 蒙古人种的特点,可能有古代中国人的血统。[2]

黄种人 - 形成

黄种人

与其他人种形成的过程一样,蒙古人种的形成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蒙古人种大约起源在东非维多利亚湖沿岸。后来经过几万年分化、迁徙,在地理分布上基本定格为今天的格局。

人类学家通过对我国石器时代人骨标本人种问题的考察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向蒙古人种的发展历程。这一人种的形成、发展和分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单一的蒙古人种主干水平上发生的。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人种学背景,为阐明东亚、美洲文明几千年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由于气候逐渐转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人口的数量急骤增加。因此可以想见,当时各人类群体之间的迁徙、接触和混杂现象一定较之旧石器时代来得更加频繁,这无疑将会大大地促进人种分化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地下出土的古人骨研究资料中,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材料比较丰富。这些人类学资料多半集中在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黄河流域、内蒙古长城地带、燕山南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和部分南方沿海地区。

历史上,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出现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是铲型门齿,这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有性状。但北京猿人不是现代黄种人的祖先。真正的黄种人在五万年前的中国才出现,典型的是马坝人,柳江人。但更出名的是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带的山顶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现代黄种人的特点。山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他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点,甚至正如当时北欧人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点一样,他也具有一些北欧白人的特点。有的学者估计,山顶洞人已经和北欧白人在隔绝状态下繁衍了两万年,即大概1000代。这两万年并不是单纯的就地繁衍,而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迁徙的。从蒙古人种的祖先从东非向东北亚洲启程那一刻始,蒙古人种的繁衍分化就掐下了秒表。因此说来,山顶洞人已经是真正的黄种人了。[2]

黄种人 - 定型地点

人种起源

根据目前对黄种人来自何方的各种推测,锁定到三个区域:

1、黄土高原或稍北的蒙古高原(东亚说)

说黄种人源于黄土高原很大程度是来自对黄种人的古老称呼“蒙古人种”,当年蒙古骑兵的铁蹄踏上欧洲大地给欧洲人太强烈的震撼,马可波罗记载的中华帝国——元朝也是由蒙古人统治几乎所有黄种人。的确有一些考古证据支持蒙古高原起源的说法,但也有同样多的证据支持别的地区。

说黄种人源于黄土高原,主要是基于黄土高原地处东亚的心脏地点,历史上确是主要由黄土高原向四周扩散黄种人。同时,这一说法更符合多数爱国学者的愿望。

2、东南亚和稍北的云贵高原(东南亚说)

目前一些基因研究倾向支持这一说法,南部的黄种人有着更复杂的基因组成,越往北则越单一化,说明了古老的迁移方向——自南向北。但同样是基因研究证明,现代黄种人和澳洲、印度的远古居民棕种人有明显差异,即不是棕人的直接后裔。如果说黄种人来自远处,东南亚只是一个驻足点,同样有跳跃式迁移的麻烦:从远方跳跃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跳跃到北极。(因为印第安人是最早分出的黄种人)

3、中亚和稍南的伊朗高原(中亚说)

基因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具有全欧亚大陆最高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乌兹别克人群),也就是说中亚是从西向东迁移的不绝源泉,较符合普遍认为的极地黄种人和印第安人的来源。问题是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数千年来不断有不同人种族群混杂,非常不利于更精细的基因研究。

再有一种说法,黄种人定型于西方某地,分南北两线进入东亚,北线为北方黄种人即蒙古种、南线为南方黄种人即马来种,这样把东南亚和中亚两种说法的优点集中起来,但也把跳跃式迁移的迷雾发挥到极致。至于双起源说不符合黄种人在基因上的一致性。

我们来具体比较三个区域:

(一)黄种人更可能起源于黑白混血:

黄种人体貌特征特异性在三大人种中最小,这些特异性分五类:①介于黑白之间,如肤色、鼻型、嘴唇宽度等;②与黑白之一相同,如黑发、黑眼睛、颌部平缩等;③在黑白的部分人群中存在,如直发、少体毛、铲形门齿、眼裂等;④属于程度性特点,可在相貌略奇特的黑白人中找到,也可由特化过程产生,如小眼、高颧骨、平脸型等;⑤真正与黑白人种完全不同的特征几乎没有。与黄种人不同,白黑两色人种各自有很多极其特殊的特征。

出于这方面考虑,东亚说和中亚说存在混血的可能,更有说服力。

(二)新人种更倾向产生于在基因混杂的区域:

现在中亚和东南亚民族众多,人种混杂,较符合这一特点;但三-四万年前呢?当时伊朗高原是棕人和白人交界地区,而且界线两侧白棕人口较多,种群也古老,所以仍是基因混杂地区,有着产生新人种的巨大基因库;当时东南亚只有棕种人,也就无从混杂;当时东亚人口稀少、基因单一,也不是混杂地区。

(三)比较三个地区的文化分布,只有中亚南部的文化由较先进的三大群体交汇形成,即为含闪前身、印欧前身和古印度前身的分界地区。不同人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并高密度交织,有着产生新人种的文化支持。

黄种人 - 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人石像

在西亚两河流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民族,即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3500年建立起本行星的第一个文明。苏美尔人有两项重大发明,即冶炼铜和楔形文字,划出了全人类文明和野蛮的界线。苏美尔人燃起的人类第一座文明的灯塔,照亮了20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尼罗河地区的含闪部落、印度河地区的古印度部落、爱琴海地区的印欧部落,依次催生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冶铁技术也在这个辐射圈内发明)。

说苏美尔从从天而降是因为他与附近的各部落都无关,既不属于东方的古印度族群(现居印度南部),也不属于西方的含闪族群或北方较远的印欧族群。现在我们发现,他们与遥远的中华有着同源性。他们的语言与汉语接近,楔形文字和中国汉字关系密切。另外,西部世界只有苏美尔人居住区的现代居民,即伊拉克人,常出现炎黄子孙独特的婴儿青斑。语言和基因是最强有力的证据,其它方面,如历法、习俗、文化等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苏美尔与中华的有着惊人的相似。留下的文字记载称他们为“黑发人”,表明他们和本地人有明显的种族区别,发现的遗骨显示他们比白人略矮、头型略圆。巧合太多就不再是巧合,目前西方学者大多持苏美尔来自东方某地的观点。

可惜苏美尔文明很快就消散了,他们的居住区地处含闪部落的包围之中,无地势可据守。牧民骑着骆驼机动性强,善于掠夺,垂涎于富足的苏美尔文明区,致使苏美尔文明逐渐被含闪人侵占,苏美尔文化也就逐渐消亡融入巴比伦文化之中。

苏美尔和中华的亲缘关系,是对中亚说的强有力的支持。现在多数文献和考古发现都支持中国人来自西方的某地,如甘肃、昆仑等说法偏多。这和苏美尔人来自东方形成一个证据链条。

人种差别的客观原因

从生物学来讲,动物的物种分化必须要有某种分隔,比如直接的地理分隔或气候分隔等。早期人类脱胎于动物,尽管适应能力大大加强,然而其生存能力仍然强烈受自然条件限制,仍需改变自己的生理条件以适应环境,即气候和地形将决定早期人类和种群的分布,这是本文的一个出发点。

从十几万年前开始,智人已经达到食物链的顶端。作为类比,我们先看看另一个食物链顶端的陆地动物——大型猫科动物:号称林中之王的虎分布极广,从寒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都有虎,且属同一个种,它们不畏寒热但不适应草原;同样,号称草原之王的狮不愿进入森林,只能生活在草原。显然,对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来说,森林和草原差别更甚于气温的差别。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人类种族分化很可能是为了分别适应森林和草原:白种人肤色发色较浅,在光亮干燥的荒野不易被发现,头发较直、鼻梁高挺(鹰式面容)利于野外奔跑,眼眶深陷抵御刺眼阳光;黑种人肤色发色较深,在昏暗潮湿的森林不易被发现,身材较小、柔韧性好利于攀爬躲闪。可以想像一下,一个白人在浓密的森林和一个黑人在白热的旷野是多么醒目。早期欧亚人的地域分布的确证实了这一点:白种人生活在空旷的中东和中亚东欧,黑种人在南方森林地带迁移。

黄种人产生前的黑白世界

大约十万年以前,智人都生活在人类发源地非洲,外形和现在的非洲人差不多,他们已经能同时适应森林和草原,但外形和体质更符合热带森林生存的需要。由于适应能力强,他们逐渐向四周扩展。我们知道,黑人在旷野不易生存,难以直接从陆路进入亚洲,但有小部分黑人依靠较好的捕鱼和贝类等技巧,沿着海岸向亚洲迁移,经过广阔的中东荒野时,失去了森林的狩猎和采摘食物保障,勉强以海产度日,一直迁移到南亚东部的热带森林地区,人口增长,逐渐统治着这一地区的森林。

在中东荒野上的迁徙过程中,偶然产生了更适宜当地生活的白种人。最初可能只是半白化的黑人,其生存能力大大强于亲族,几乎立即成为荒原的主宰,并进化成现代白人的形象。非洲虽然也有适宜旷野的种群,但比起白种人来差距是明显的。

黑人和白人各自在他们适宜的环境下生存,由于地形分隔、习性相异,两者相安无事。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白人无法生存于森林、黑人无法生存于草原。而是说,一方面,他们在适宜生存的地区以外人口数量很少;另一方面,在两者同时存在时,因进入对方领地难以生存而被天然分隔。

两大人种进入越来越多的无人区,因不同的地域条件和随机因素,产生了一些新的细微差别。白人以地中海、黑海、高加索、里海为界分化成两部分,北支是印欧人的祖先,南支是含闪人的祖先。再往东零星散布着一些小群体,至于此时有无白人穿过白令海峡尚需考证。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北方较冷地区的白人身材更高大。棕人分布于南亚森林地带,并进入了东南亚,向东的澳洲和向北的中国南部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小群体。于是整个亚欧非大陆由白种人和黑(棕)种人二分天下,以撒哈拉-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一线为界,白种人在北、黑种人在南。西部世界人口密集,但两人种相安无事;遥远的东部世界人口稀少,不同人种的接触更少。

黄种人 - 产生和特点

黄种人

在黑人白人分界线上,混血偶尔发生。西部世界的西亚、中亚、南亚人类密集,伊朗高原正是三个群体两个人种分界的中心位置,这里荒野和森林交错分布,混血最为频繁。但混血儿对森林和草原的适应能力不及特化了的父母,所以数万年以来没有产生任何大的混血群体。

随着黑人白人分别进化,各自智力得到发展。因为两者思考目的不同、头型不同、更因为有不同的随机因素,所以智力发展的方式略有不同。事实上,白人的南北两支各自都不一样。这时候,新的混血有可能集中各优势基因:来自白人的锐利进取和来自黑人的复杂多样。经过大自然的筛选、高原干旱气候的考验,最后剩下的黄种人始祖成了混血的幸运儿。

黄种人头发和皮肤黑白分明,从生物角度来看非常危险:我们知道,自然界色彩分明的物种通常是警戒毒性或炫耀雄健,这些显然不符合黄种人的特点,况且黄种人的体质条件在三大人种中最差。唯一的解释是,从黄种人开始,外貌、颜色、体质对生存来说已经成为很次要的因素,他们完全能用智力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确,科学数据表明,现代全球智商最高的群体是东亚中北部的黄种人。

注:当时的黄种人和现在的东方人的外貌是有差别的,因为小群体迁徙会有所特化。但他们毕竟远比其它人种更象我们。

黄种人 - 早期发展

新生的黄种人说一种类似汉语的语言,我们且称之为汉苏人。当汉苏人逐渐成熟壮大,形成适应高原生活的习性:有限的水源迫使他们围绕着小股的河流且以植物为主食,河流的分散、食物的分散使他们总是小群体分散生活,注重家庭而不是族群,不易形成大的部落。他们了解到植物对水源的依赖,获得一些对水源的有效利用的能力,为未来在大河流域灌溉打下基础;遍布的干燥草木使他们有更好的用火条件,聚集在水源附近的汉苏人发现一些湿泥在烘烤或日晒下的硬化特性,为未来使用砖、陶打下基础。补注:种植文化和农业不同,并非一定要和定居联系起来,从最初保护可食植物,到协助其繁殖,不需要太高深的文化传承,况且古人类有着惊人的野生动植物知识,他们以此为生。

汉苏人扎稳脚跟后,开始向四周扩展。高原分布的异族极少,所以很快,他们控制了广阔贫瘠的伊朗高原,并向西北方向邻接的小亚细亚高地开拓。以此,印欧人和含闪人被完全隔开。此时,汉苏人的四周只有两种地形,一是难以逾越的海洋和喜马拉雅、二是被外族密集占据的旷野和森林,但外族隔绝了汉苏人迁移之路:一方面,高原生活供养的人口少,且汉苏人不能凝聚成强大的集团,小股迁出总是被同化或消灭;另一方面,黄种人在这些地区不再是优秀人种,白人象狮群一样强悍而团结协调,手持标枪在野外狩猎、争夺猎场牧场,太需要丰富的经验、灵敏的反应和攀爬技能,成熟思考几乎无用武之地,高大树木遮挡阳光,熟悉的食物来源也大成问题。

三大人种按自然环境被井然分开,白色的草原狮、黑色的森林虎、黄色的高原鹰。或许这片高原是中国长城的原型?

其实汉苏人不是完全被隔离,他们可以占据波斯湾和地中海的某些隔绝的沿海低地;也可以有极少量的人口分布到东北方向的帕米尔高原,并借助一些山口进入东亚;从海上迁移也是一种选择,但可以到达区域的几乎全被异族占据——除了紧邻小亚细亚的爱琴海上的小岛。

黄种人 - 西亚黄种人的兴衰

波斯人

以上过程延续了三万多年,直到大约6000年前,汉苏人迎来了幸运的春天。此时伊朗高原下面的两河流域下游有一大片沼泽,白人很少在沼泽上活动。汉苏人进入这片沼泽有两条路线:安全的路线是从波斯湾上的沿海低地渡海进入,快速路线是直接从陆地穿过含闪人狭长的牧猎区。无论如何,他们到达了这片肥沃潮湿的土地,史称苏美尔人。新移民人口激增,有实力抵御含闪人的进攻和同化,并吸收了含闪人的一些先进文化,越来越强大,很快成为汉苏人的文化和人口的中心。由于发现了铜的冶炼方法,至5500年前建立起伟大的苏美尔帝国,开创了人类文明。

在西北方向,克里特岛也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汉苏人很早就从小亚细亚的沿海低地渡海来到这里,经历新石器后建立起第一个海上文明,即克里特文明,古希腊(属印欧人)的最早源头。

高原故地的汉苏人仍然只能保持散居的习性,基本上没有建立真正的国家,只有伊朗高原西南的卡伦河属于苏美尔的一个邦国埃兰。(另,高原中部有较小的古城)

到了4000年前,汉苏人进入黑暗时期。文明的进步和交流大大提高了西亚各民族的生存和战斗能力:白人能大规模居住高原,且战争天平向进攻方倾斜。苏美尔无法抗衡属含闪人的巴比伦人的侵略,被灭亡,再也没有复兴;高原地区一直靠地形作保障,没有像样的国家和军队,也纷纷覆灭:伊朗高原的汉苏人,包括埃兰人,被南迁的印欧人占据同化,形成波斯人;小亚细亚的汉苏人,即哈梯人,被属印欧人的涅西特人同化,形成赫梯人;爱琴海的克里特文明覆灭比前三个地区晚数百年,原因未知,被北方迁入的属印欧人的阿卡亚人等占据。考古发现,所有替代者都有着明显区别于原居民的尚武精神,这正是高原人被覆灭的深层原因。

此后,巴比伦人续写了辉煌的文明,波斯人建立第一个大帝国,赫梯人发明冶铁改变了世界格局……,汉苏人在西亚已完全灰飞烟灭,现在是否还留有遗迹?边远地区,如高加索、高原西部等,或许还留有4000年前语言的村落;干燥的高原或许还能找到早期的干尸以提取DNA

东亚定居

再回到一、两万年前的高原,跨过帕米尔是汉苏人离开重重包围的唯一出路。他们进入东亚后向四周扩散,主体沿气候不太恶劣的南线进入黄河流域,对历经艰险的他们来说无异于到了天堂,于是定居于此形成汉藏部落。其它移民与土著混合,在汉藏部落周围融合形成至少四个混血部落。另外,有一支黄种人部落更早分出而独立迁移,往东北方向通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补注:为什么说汉藏部落是正统的汉苏人后裔?因为与苏美尔语言相似的是汉藏语系,还因为汉藏部落的位置最符合迁移主线。

在黄种人到达东亚之前,异族虽然很少,但大多聚集在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如北方草原的东南部有白人部落,南方从华东沿海湖沼到长江中部的云梦泽的弧形地带有棕人部落。大体上,黄种人中,沿黄河东迁沿海地区规模较大,穿过森林南迁长江流域的人数较少,所以,自东向西,按百越、苗瑶、百濮的顺序,各混血部落越来越多棕人血统。北方的混血部落也类似,可能曾产生过多个混血部落最后互相融合。

原土著熟悉本地的动植物、气候、地形,而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和基因,两者地位相当,因此混血部落的语言多为融合后的新语言。多元文化的优势、适于本地的生活方式再加上优越的自然环境,混血部落因而快速发展,很有可能一度超越黄河流域的汉藏部落。

早期的的发展

随后数千年,各黄种人部落蓬勃发展,人口增多、地域扩展。此时汉藏部落的发展尤其突出:处于各亲族中心地带的汉藏部落有文化交流和基因优势,强劲崛起,出现村庄和真正的农业,大概对应仰韶文化前的时段;

汉藏部落北方人口较多,对抗北方部落的入侵而发展出强有力的部落结构,进而出现部落内部的首领争夺,形成东西两个权力中心,即西戎和东夷的雏形。南部森林地带仍然散居着的汉藏部落为南蛮,大多情况南蛮只是散居的各群体统称,或许还包括异族的小群体。东夷向东迁移隔断百越和阿尔泰,成为各文化的交流中心;西戎与游牧民族接触广泛而更骁勇善战;南蛮缺乏统一的部落结构,但得益于气候优势而在农业上颇有成就。西戎和东夷分别对应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此时较纯黄种人血统的百越部落北部被东夷吞并,在南部即长江下游蓬勃发展,大概与河姆渡文化对应。

汉藏各民族的形成

同属汉藏部落的三个亲族在中原地区混战混血渐成华夏族。其间及尔后,华夏族向东依炎帝、商、齐之力吞东夷,向西依黄帝、周、秦之力吞西戎大部,向南依蚩尤、楚、吴之力吞南蛮。至最终统一,形成汉族,整整跨越了两千年。此后,汉族辉煌发展众所周知不再赘述。

西戎余部在西扩展,分布广阔,分化剧烈。数千年间,以古羌等部南下入藏甚至远达印度洋成藏羌缅各部,曾建西夏、吐蕃、缅甸等朝,其东部亦同化于秦楚及后各朝。语言学表明藏语比汉藏语系其它语言更接近于汉语,有可能是因为藏区几乎没有异族,故藏民是更纯正的西戎后裔,可见西戎外貌较中原粗犷。南蛮南部同化于楚吴,适汉族形成晚期,保留特异语言而成今湘吴方言,两方言有大量近似关系。

各混血亲族的发展

阿尔泰诸部落居北游牧于北亚广大草原,由白黄混血渐变为黄色人种。其各部族屡范中原,早期狄、胡,再为匈奴、鲜卑、突厥,后为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满女真(清)。此即阿尔泰各部落大规模融入华夏的三个时期,一是上古混战或混盟至汉(参与形成汉民族)、二是五胡乱华至唐初、三是辽元和金清两支脉南侵。阿尔泰部落不善创造但善战嗜夺,屡屡西征而颠覆印欧各部、含闪各部,相反其眼前之中国不但得保中华本色,而且曾迫使其数个部落西迁,部分改变了中亚地区血统。日韩旁支以阿尔泰为源头,混东夷、吴蛮和南岛血统,并因隔绝略为特化。

百越部落习农定居,散布于华南、东南亚,其北方有来自汉族的同化压力。由于持续南迁,接受新的棕色血统而多保持棕黄混血的特性。其后,百越诸部落分化成两大群体,即侗泰部落与南岛部落,分别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善渔的南岛部落以台湾为跳板出海)。北部的百越诸部落完全被汉族同化,致使闽粤方言融入了百越语言的元素。至今,侗泰部落有壮泰寮各大族,南岛部落占据大马来群岛乃至东西远洋。苗瑶部落被百越、楚吴及后各朝蚕食同化,仅余西南、东南山区之少数遗民,即今苗瑶畲各小族,其语言和人种都已被严重汉化。百濮虽然仍使用棕人语言,但其血统以黄人为主,现存于越柬等国,往西远至印度仍有原华南棕人近亲使用类似百濮的语言。

黄种人 - 人种分类的形成

黑色人种

19世纪时,有多位自然科学家在种族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Georges Cuvier、James Cowles Pritchard、Louis Agassiz、Charles Pickering、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其中Cuvier将人类三分,Pritchard七分,Agassiz八分,Pickering十一分。Blumenbach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时比较常见的: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等地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东亚等地

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种,即红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

马来人种,即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于被亚阿尔泰民族(注意:和20世纪的棕色人种不同)

在Blumenbach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渐渐将美洲、马来两个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结果进入20世纪初剩下三个主要的人种:

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

黄种人 - 歌曲

歌曲《黄种人〉

歌曲:黄种人

作曲:谢霆锋、孙伟明 作词:周耀辉 Rap:谢霆锋

编曲、监制:王双骏 For Double C Music Group

歌手:谢霆锋 专辑:黄 锋

来自翻过五千里的浪 还是待重建的城墙

所有历史褪色后的黄 聚成夕阳染在我身上

来自流过五千岁的汗 还是传说中的盛唐

所有淘在江湖里的黄 只等我来给他名状

黄种人 来到地上 挺起新的胸膛

黄种人 走在路上 天下知我不一样

越动荡 越勇敢 世界变更要让我闯

一身坦荡荡到四方 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

从来没有医不好的伤 只有最古老的力量

所有散在土地里的黄 在种顽强非常东方

黄种人 来到地上 挺起新的胸膛

黄种人 走在路上 天下知我不一样

越动荡 越勇敢 世界变更要让我闯

一身坦荡荡到四方 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

天下哪有地方 看不到黄色的脸

鲜红色的血 流在这十三亿的人

你说这是我的愤怒 我说这是我的态度

奋不顾身 勇往直前 只有我们中国人

从来没有医不好的伤 只有最古老的力量

所有散在土地里的黄 在种顽强非常东方

越动荡 越勇敢 留下属于我的黄

一身坦荡荡 皇天在上 看我如何做好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