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阊门
释义

§ 简介

阊门 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

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大约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阊门水城门则在内城门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栅门,五十年代拆除,现仅存水城门基础。水城门外的石级梁桥聚龙桥,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闸。

§ 阊门即事

顾 俊

“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今年年初,作为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阊门节点段破土动工,不久的将来,一幅崭新的姑苏繁华图将展现于世。

新修复的阊门是否能够真实还原历史面貌?在这个城门、城墙早已不再作为关防壁垒的年代,如此规模浩大的修复工程意义究竟何在?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于现代与传统、保护与发展、历史与未来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阊门遗迹,位于西中市西端,吊桥的东堍,月洞形的城门仅剩了小半个,残颓的城墙上荒草萋萋。天气好时,常有一些白发老人懒懒地坐在城根下孵着太阳。在苏州,你要问阊门在哪里,苏州人往往会和你辨清一下,是“新阊门”还是“老阊门”?新阊门差不多成了石路商业区的代名词,而“老阊门”呢?就在这里,原来的公交4路车终点站。

说它“老”,因为古阊门的遗址就在这地方。在过去的岁月长河里,阊门城楼在这里建而毁,毁而建,几经更迭。眼前的这片残垣断壁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物,比起阊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来,尽管不能算老,但它毕竟给我们留下了最后的遗存。同时,它也留下了一段辛酸和愚昧的历史。

1934年,当局为了改善交通,将清代遗留下来的阊门城门城楼拆去,仿照金门罗马式样改建阊门陆城门。1936年竣工的阊门中间是车行道,在中门两侧各增辟了一个2米多宽的侧门作为人行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半个月洞门,就是当时的南侧门。不久之后,抗战爆发,苏州沦陷。 《老苏州》画册上,有一张老照片记录了当时阊门的景况。在城门口“老笃眼药”的巨幅广告下,站立着荷枪实弹的日军岗哨。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恐怖和屈辱的气氛。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州的城墙基本上还是贯通的,从阊门陆门北侧的石阶上去向北走,能一直走到平门,往南可以经过金门城楼再走到胥门。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苏州古城在劫难逃,阊门的水陆城门全部被毁,城泥城砖都被挖下来砌小高炉大炼钢铁。原因很荒唐,据说是古城砖极耐高温,何况这不再承担防御功能的城墙留着也没用。

几十年后,我们重来规划城门的修复,往事不堪回首。

历史是衔接的,生活还将持续,今天规划中的阊门是什么模样?它与那一段残垣断壁又该如何衔接呢?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指挥部对此给出了答案。

此次阊门城门与城墙修复方案的设计由苏州园林设计院承担。2002年他们受苏州市规划局委托,着手进行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西段规划编制工作,阊门节点是西段规划设计的重点地段。2003年5月,该院针对修复阊门再次进行了深化设计,他们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的考古资料为依据,借鉴清代《盛世滋生图》、《三百六十行》等古画,并参照苏州目前保存较好的盘门水陆城门以及胥门、金门等实物,在听取各方专家意见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两套方案。最后经过社会公示投票表决,选定了“突出明及清初的城门形制,修复两重瓮城城墙”的设计方案。

为了尽可能多地传递出阊门的历史信息,做到“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要区别于原作”的设计要求,修复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有关部门特地收集了一些旧城砖并特制了大量原规格的城砖,采用偷砌法进行墙体修补。在新城门与老城门衔接的处理上,新城墙将原来那段残存的民国城门隔空包纳其中,丝毫不破坏其本来面貌,将历史遗迹原封不动地保留下去。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阊门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在这里动工,必然要面临很多的问题。文物保护、交通疏导、景点分布、商铺迁移、居民安置……一系列的矛盾需要统筹解决。科学的决策,审慎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阊门城门与城墙的总体修复方案,曲折逶迤的外圈瓮城将由北、西、南三个方向环抱内圈瓮城和主城门,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90米,内圈瓮城约45米见方。瓮城的高度为七余米。内外陆门上分别建造敌楼和城楼。城楼面阔五开间,深四进,基本上参照盘门城楼,但气势更为恢弘。另外还在瓮城的水关内布置了一组临河古建筑,以丰富瓮城的空间层次。

但是,考虑到道路交通等因素,专家组决定对陆城门东面的城墙先行修复,瓮城、城楼和敌楼的修复则作为远期规划,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分步实施。

水城门的修复施工中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今年三月初,工程队在清理阊门下塘河底的淤泥时,发现了几排平铺的石板和几十根碗口粗的木桩,据住在附近的老人说,几十年前苏州大旱,他亲眼看到过木桩露了出来。这是否就是古代水城门的基础呢?如果是,这将是苏州到现在为止发现的第三个古代水城门遗址。1978年在齐门发现了宋代水城门遗址,1980年在相门发现了汉代水城门遗址。苏州文物部门当即组织考古调查队进驻现场。在文物部门的鉴定结果没出来之前,阊门修复工程只能暂停。

七天后,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完成了阊门遗址的抢救性考古调查。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早于汉代的城墙遗迹,挖掘出大量汉代和唐代的釉陶片和砖砾瓦片,其中也没有发现早于汉代的遗物。从木桩和夯筑黄土剖面以及外包的城砖进行分析考证,确认这是五代时期阊门砖城楼的遗迹。五代之前苏州的城墙都是土城,吴越王钱镠始以砖砌苏州城墙。当时阊门大修,先在古河道中打下木桩,然后在木桩间填充瓦砾、釉陶片和泥土,再夯筑,最后在夯土外包以城砖,形成一个南北略长于东西、面积10余米长见方的砖城楼。由此看来,五代时期阊门水城门就在城楼的北墙中间,随着历代改建重修,水城门位置逐渐北移。

阊门遗址历代变化很大,现有遗存不仅年代较晚而且损毁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文物部门提出,阊门的修复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明清时代的原有风貌。对现有水城门水闸以下的清代遗物原样保留,再用清代花岗岩加高水闸修复护壁;保留河道南岸水城门两边石壁,残损处用明代青石修补复原;将水关桥解放后水泥加宽部分拆除,恢复到原有的尺度形制,使它与水城门风格一致……

修复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它要承担起历史和文化的责任,不能急躁,更不能马虎。就是在这种问题不断出现,不断解决的情况下,规划蓝图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预计到年底我们可以看到阊门水陆城门的基本面貌。

从园林设计院到博物馆考古部,从一张张阊门修复的规划蓝图到地表下汉唐的釉陶、炭化的础桩,从“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繁华旧梦到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逐步实施,无不令人深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历史之悠久,文化积淀之深厚。但反过来说,这也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至少它使我们需要权衡的东西更多,有时候甚至难以抉择。

对待阊门的修复,也有专家提出了质疑。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文化遗址保护的原则是“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对已不存在的东西不提倡重建。古代重修城墙,是因为它具备防御的功能,有实用性价值。现代的修复如果只是单纯的复古,那么其价值又有多大呢?

但是很多专家坚持认为,阊门是老苏州象征,重新修复是历史的责任,是文物古迹生命的延续。例如滕王阁在一千三百年里就重新修建了28次。更何况阊门城门城墙的基础还在,它内在的血脉两千五百年来从未中断过,这种修复行为的本身就具有深远意义。

这样的争议持续了好多年了,将来恐怕还会继续下去。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必然会产生矛盾。

在新版的苏州地图上,古城区占据了一个心脏的位置,但是从整体比例来看,它显得很小。外城河、环城路、中心城区范围线把它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起来。再往外,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又将其簇拥其中。我们现在重建一座古城门,感觉更象是修建一座园林,或者说是在园林里再增添一个景观。如果这样来看待,那么有些看法就容易沟通了。一座不设防的城门,或许也只能看作一个景观。

说到不设防,在阊门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年代:南宋末年,蒙古人逐鹿中原,他们把铁蹄所到之处都当作一马平川的牧场。为了削弱新征服地区的防御能力,元军下令拆毁城墙并永禁修复,一旦发生暴动,就能立即入城镇压。苏州由此几十年里没有城墙,直到元至正十一年(1351)又开始重建。那时的攻守形势已经转化,没有城墙的城市哪能抵御义军的进攻。很快,这段“蒙古人的插曲”就在中国的历史上翻了过去。紧接着张士诚据苏称王,不但加固城墙挖深城濠,还在各城门瓮城内增设月城,用来藏兵守卫。看似固若金汤,但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攻陷……

天下本就没有坚不可摧的城池。最终的征服靠的也不是武力,而是文明。

我们今天重修一座不设防的城门,为了对历史和文明的纪念。

修复阊门,与其说在还原一段历史的面貌,不如说苏州人在编织一个时代的梦想,对繁盛富庶、祥和安泰的人间乐土的憧憬和追求。

金阊繁华,历代歌咏者不绝,阊门即事诗就有好多首,唐朝的张继,明朝的唐寅都曾经写过。苏州人对唐寅的那首《阊门即事》似乎特别青睐,至今还广为流传。“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画家这么写,很是聪明,因为他把想象的空间留了出来。连唐伯虎都自叹笔拙不敢描摹的阊门,怎能不勾起后人无尽的遐想。

敢于弄笔的画师总是有的,在清代徐扬的《盛世滋生图》里,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阊门。我们不妨翻检一些史志,再来寻访一番昔日的繁华。

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提到苏州阊门,用了这样的描述:“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乾嘉年间,十里金阊店铺多达数万家,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阊门一带真正是五方杂处之地。没有一定的实力,在阊门做生意是很难立足的。但是,这种激烈的商业竞争,也孕育出了一批百年老店,这是后话了。

明清两代阊门商业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运。苏州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外连京杭运河,水运环境得天独厚。阊门又位于水陆交通要冲之地,城河沿岸运输码头众多,“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这里成了当时苏州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不仅如此,它还是苏州对外贸易的一个口岸。“雷允上”、“沐泰山”的成药从这里远销海外,一些舶来品也能在这里买到,比如南洋的玳瑁、日本的漆器、朝鲜的折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洋务局在阊门外设商埠,开石路,进一步推动了阊门地区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1908年苏州城共有钱庄24家,其中20家都聚集在阊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西中市。民国初期,最早进入苏州的三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支行以及后来成立的苏州银行公会,地点都设在西中市附近。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城建格局的改变,苏州的商业中心才逐渐转移到了观前。

时过境迁,现在的苏州人对于阊门的记忆,最终还是落在了那些老字号上,杜三珍熟食店,沐泰山堂药铺,义昌福菜馆,赵天禄糖果店,近水台面馆……因为这才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新修复的阊门要恢复明清时代的风貌,我想,着眼点还在一个“商”字。阊门节点的规划设计力求凸现商业特色,在陆城门内外布置了很多店铺,护城河沿岸也不再以绿化为主题,而是定位为商业及服务业,这些都符合阊门的历史风貌特征。

陆先生算是老阊门了,从他的曾祖开始就一直住在阊门附近。他知道城门又要重新修复非常高兴。但是前一阶段吊桥拆了,他感到有点失落。“我以前每天上下班都要走过吊桥,现在要绕道走,才觉得不方便啊。那顶桥元朝的时候就有了,拆了真是可惜……”我告诉他,新的吊桥很快就会建成,而且比原来那顶更好。

吊桥,又叫钓桥。它跨过外城河,直接连通阊门城内外,是苏州的主要桥梁之一。顾名思义,吊桥最早时候可能是城关下的一顶活络的栈桥,可以随时撤掉以阻断交通。元朝的吊桥,早不知哪里去了,之后它又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改建重建。陆先生每天上下班走过的吊桥,是在1934年重新翻建的,这是一顶钢筋水泥桥面的石拱桥。为适应交通需要,解放后又将桥面加宽过。

新吊桥的外型和人民桥差不了多少,只是规格小一些。这座样式古典简洁的廊桥,既适应了现代交通需求,又与阊门的整体风貌相和谐。除了吊桥,随着阊门节点规划的逐步实施,渡僧桥、山塘桥也要重建。北浩弄东侧低洼地块将进行改造,在百间楼与五泾庙之间还要架起一座五拱的人行石桥——五龙桥,横跨护城河的东西两岸。

阊门节点的远期规划目标是实现步行化,以阊门地区为重要枢纽,使苏州古城西北部的历史地段连为一体。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为了从阊门外围分流车行,一批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同步跟上。阊门西街和中街路向北打通至环城北路,专诸巷拓宽至景德路,将桃花坞大街向西打通跨河接广济路……

五龙汇阊景点是阊门节点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所谓“五龙汇阊”是阊门地区独特的水貌特征,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山塘河分别从五个方向在这里汇聚。景点的设计围绕纪念白居易的主题展开,由白居易祠、乐天广场及相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组成。位于景点的中心位置的白居易祠,采用较为自由的苏州民居格局,由三组各具特色的院落构成,主院落为一水院,布局严整,沿轴线依次排列着大门、碑亭、乐天祠,两侧为碑廊,南院为生活起居场所,北院则作为后花园。乐天广场在白居易祠的北面,它也是五龙汇阊景点的入口,广场中心立白居易像。在白居易祠东侧利用地形的高差布置下沉式的步行街,在它的东南角将设一个亲水观景平台,在那里可以看到阊门的全貌。

阊门在历史上还有个名字——“破楚门”,吴国的大军当年就从此门浩荡而出,西进伐楚。这是苏州历史上最具有王者之气的时代。勇敢无畏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样是今天的苏州所需要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