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迁移 |
释义 | § 解释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1]个体从一个群体迁入另一个群体或从一个群体迁出,然后参与交配繁殖导致群体间的基因流动,这是遗传学上的迁移。 § 类型 有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之分。[1] § 迁移理论 为了解释学习迁移现象,许多的心理学家对迁移的本质及其基本过程作出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二百多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詹姆士(W.James)、桑代克、伍德沃斯(R.S.Woodworth)和桑代克都为这一理论作出贡献。其中,桑代克(E.L.Thorndike)的影响最大。1903年,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据此,他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只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 概括化迁移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类化。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到目前为止,在提出的原理中,概括化理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理论。 关系变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主张迁移的重要之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所谓学习定势,就是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倾向。[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