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诺贝尔和平奖
释义

§ 简介

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和平奖,是由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创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中的一个。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和平奖不应该与其他四个奖项一起在瑞典颁发,而是应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是由5人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其成员由挪威议会任命。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但近年来,评选委员会逐渐拓宽了和平奖所涵盖的范围。不过该奖项也可以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

由于和平奖的本质,受奖的对象往往很不一定能够受到所有人的认可,相较于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有更多的争议性,其选择的条件往往受限于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的立场。有时,它也被看作是挪威的国际立场和姿态。

与其他的诺贝尔奖不同,和平奖基本上是对本年度全球境况,尤其是危机方面境况的一种反应。截至2006年,已有94人和19个机构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历史

诺贝尔和平奖创立于1901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诺贝尔在遗嘱中共设立了5个奖项,和平奖是其中之一。与其他4个奖项不同,和平奖的颁发地点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而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平奖得主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

诺贝尔之所以选择挪威有几个理由。在诺贝尔订立遗嘱时瑞典和挪威仍同属于一个联邦。挪威议会通过讲求实际的政策,表现了对现代和平思想的支持,如主张裁军和通过仲裁手段防止敌意升级为全面冲突。

挪威议会接受了遗嘱的条件并迅速行动起来,于1897年任命了第一批诺贝尔委员会的五名成员,并于1901年推选红十字会的创办者瑞士人亨利?杜南和法国和平活动家弗雷德里克?帕西为世界首次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虽然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五名成员由挪威议会任命,但却是一个完全独立运作的实体。被推选执行这一威望崇高任务的人,一般是挪威的前议会成员或以其它方式在社会中发挥突出作用的男女人士。

挪威诺贝尔研究所成立于1904年,由一名主任领导。该主任同时兼任诺贝尔委员会秘书。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平奖被提名者的资料,为委员会的遴选工作提供最良好的基础。

§ 评选

和平奖评选工作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其5名成员均由挪威议会选出。评委会在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和平奖推荐人选。

从2月1日开始,评委会开始对所有人选进行筛选,经过数月商讨后确定获奖者,然后在10月中旬一个星期五公布当年的评选结果。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市政厅举行。获奖者将获得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支票。金质奖章正面是诺贝尔的头像,背面刻有铭文,意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情谊”。2009年的奖金同去年相同,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

§ 地位

虽然有来自数百个类似奖项的竞争,诺贝尔和平奖却保持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牛津当代世界史辞典将其称为“颁发给保卫和平的声望最高的奖项”。

诺贝尔和平奖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存在几个原因。首先是该奖项的地位极为稳固,其次奖金也十分丰厚。除此之外,诺贝尔和平奖还是整个诺贝尔奖家族的一部分,分享着崇高的国际声望。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决定反映了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曾对和平奖国际地位产生负面影响的决定寥寥无几。此外,诺贝尔委员会对和平的概念采取了灵活的态度并对诺贝尔的遗嘱采取了宽泛的解释。近几十年来,委员会越来越注重和平奖的真正全球性意义,设法使冲突各主要方面走到一起,努力促进和平进程。这样的例子包括中东和北爱尔兰。

§ 争议

2009年得主奥巴马(美国现任总统)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判标准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并总是与政治脱离不了干系,让该奖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诺贝尔的遗嘱写明,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机构、组织)”。但由于诺贝尔没有规定实施的细则,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始终存在争议。

和平奖评选始终存在争议

从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颁发以来,美国人或是机构获奖次数超过了20次,远高于其他国家。而诺贝尔和平奖官方网站对1901-2001年该奖百年的数据曾作出统计,西欧国家获奖次数多达44次,北美(大部分获奖者来自美国)获奖次数为19次。而获得提名的人员或组织也是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和北美。

体现西方“自由派”价值观

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林沃尔德对诺贝尔和平奖的“和平”性质提出质疑。他在专栏中写到,虽然奥巴马没有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但他仍是一个陷入两场战争国家的总统。美国的军费开支几乎是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军费的总和,对外军售价值几乎是全球总额的70%。

在观察家看来,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判标准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该奖总是与政治脱离不了干系,亦让该奖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一名身居瑞典的观察人士告诉本报,诺贝尔和平奖从来都带有政治色彩,是一张政治牌。

2000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因推动实现了韩朝最高领导人首次会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也曾引来质疑。金大中获奖的理由是“在促进朝鲜半岛和平等方面作出努力”,但由于同样为此作出努力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与该奖无缘,舆论认为,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充满了西方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

而当1973年因为越南停火谈判成功而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越南领导人黎德寿拒绝领奖,成为了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的一大尴尬。

评委会被查

2012年2月5日,据媒体报道,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期限已于1月31日截止,但却传出该奖所属的评审委员会恐因未依循诺贝尔博士的创办初衷,将面临瑞典当局的调查。若经证实,将有可能取消过去3年的所授的和平奖,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获得的和平奖,可能受到影响。[1]

§ 历届得主

1901到1920年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1901年

琼·亨利·杜南(瑞士):红十字会创办人

弗雷德里克·帕西(法国):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的创始人

1902年

埃利·迪科门(瑞士):国际和平局局长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瑞士):国际议会和平局局长

1903年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英国):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英国劳工运动和国际工人协会

1904年

国际法研究院(总部当时位于比利时)

1905年

贝尔塔·弗赖茹劳·冯·苏特纳(奥地利):著名女作家,和平运动的代表人物。

1906年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美国总统,因调解日俄战争而获奖。

1907年

莫恩奈斯托·蒂奥多罗·莫内塔(意大利):记者、政论家

路易·勒诺(法国):国际法专家

1908年

阿诺尔德松(挪威):因主张以和平方式解散瑞典-挪威联盟而获奖。

弗雷德里克·贝耶(丹麦):和平主义者、政治家

1909年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比利时):国际法协会主席

保罗·德康斯坦(法国):法国政治家、促进美法和解

1910年

国际和平局(总部位于瑞士)

1911年

托比丝· 阿赛尔(荷兰):国际法庭的创建人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奥地利):记者

1912年

伊莱休·鲁特(美国):律师

1913年

亨利·拉方丹(比利时):法学专家、国际和平局局长,被誉为“欧洲人民和平运动的忠实领导人”。

1914年至1916年

没颁奖

1917年

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瑞士 日内瓦)

1918年

没颁奖

1919年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美国总统、国际联盟的最初倡导者

1920年

莱昂·布尔热瓦(法国):国际联盟大会主席

1921到1940年

1921年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瑞典):瑞典首相

克贝斯蒂安·路易斯·兰格(挪威):历史学家、国际议会联盟秘书长

1922年

弗里特约夫·南森(挪威):北极探险家、国际难民事务先驱

1923年,1924年

没颁奖

1925年

奥斯丁· 张伯伦(英国):英国外交大臣、《洛迦诺公约》的倡导者

查理土·格茨·道成斯(美国):“道咸斯计划”计划的制定者

1926年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法国):因在《洛迦诺公约》中发挥的作用而获奖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德国):因在《洛迦诺公约》中发挥的作用而获奖

1927年

费迪南·爱德华·比松(法国):人权联盟的创立者

路德维希·克魏德(德国):历史学家

1928年

没颁奖

1929年

弗兰克·凯洛格(美国):因倡议缔结《九国非战公约》而获奖

1930年

纳特汉·瑟德尔布罗姆(瑞典):神学家,因倡导世界基督教会间的团结而获奖

1931年

珍妮·亚当斯 (美国):芝加哥 赫尔宫协会的创始人。她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而获奖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美国):卡内基争取国际和平奖励基金会主席

1932年

空缺

1933年

诺曼·安吉尔(英国):作家、经济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成员。他因为自己的大量反战著作得奖 1934年

阿瑟·亭德森(英国):政治家,工党创始人之一。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1935年

卡尔·冯·奥西埃茨基(德国):政治记者和政论家,反法西斯主义者

1936年

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阿根廷):时任阿根廷外交部长,因成功地调停查科战争而得奖

1937年

罗伯特·塞西尔(英国):国际联盟创始人

1938年

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1939年至1940年

没颁奖 1941年到1943年

没颁奖

1944年到1961年

1944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瑞士 日内瓦)

1945年

考代尔·霍尔(Cordell Hull,美国):美国国务卿,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

1946年

爱米莉·巴尔奇 (Emily Balch,美国):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创办人

约翰·瑞利·马特(John Raleigh Mott,美国):世界基督教男青年联盟主席兼创办人

1947年

英国教友会(Friends Service Council)与美国教友会(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1948年

没颁奖

1949年

约翰·博伊德·奥尔(Lord John Boyd Orr,英国):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第一任总干事,表彰其为消除饥饿所做的努力。

1950年

拉尔夫·本奇(Ralph Buncheb,美国):第一个获奖的黑人,表彰其为调解阿以战争所做的努力。

1951年

列翁·茹奥(Léon Jouhaux,法国):国际工会联合会副主席,表彰其坚持不懈的反战斗争和工人运动。

1952年

阿尔贝·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德国):医生,表彰其长期在非洲从事医疗工作的努力。

1953年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美国):美国国务卿,其倡导的马歇尔计划改善了西欧战后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54年

联合国难民署 (瑞士日内瓦)

1955年、1956年

没颁奖

1957年

莱斯特·伯勒斯·皮尔森(Lester Bowles Pearson,加拿大) :时任加拿大外交部长,因主张派遣联合国紧急部队(UNEF)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而获奖。

1958年

乔治·皮尔(Georges Pire, 比利时)

1959年

菲利普·J·诺埃尔-贝克(Philip J. Noel-Baker,英国)

1960年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Albert John Lutuli,南非)

1961到1980年

1961年

达格·哈马舍尔德 (瑞典)

1962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1963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瑞士日内瓦)

1964年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美国)

1965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美国纽约)

1966年

没颁奖

1967年

没颁奖

1968年

勒内·卡森 (法国)

1969年

国际劳工组织 (瑞士日内瓦)

1970年

诺曼·E·勃劳格 (美国)

1971年

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前西德)

1972年

没颁奖

1973年

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美国), 黎德寿 (越南, 拒绝领奖)

1974年

肖恩·麦克布赖德 (爱尔兰), 佐藤荣作 (日本)

1975年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前苏联)

1976年

贝蒂·威廉斯, 梅里德·科里根麦桂 (英国)

1977年

国际特赦组织 (英国伦敦)

1978年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Mohamed Anwar al-Sadat) (埃及),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 (以色列)

1979年

德兰修女(又译做德蕾莎修女) (印度)

1980年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 (阿根廷)

1981到2000年

1981年

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 (瑞士日内瓦)

1982年

阿尔瓦·米达尔 (瑞典), 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 (墨西哥)

1983年

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 (波兰)

1984年

迪斯蒙·图图主教(Desmond Mpilo Tutu) (南非)

1985年

国际医师预防核战组织 (美国 波士顿)

1986年

埃利·维索(美国)

1987年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哥斯达黎加)

1988年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美国纽约)

1989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中国)

1990年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前苏联)

1991年

昂山素姬(缅甸)

1992年

里戈韦塔·门楚·图姆(Rigoberta Menchú Tum)(危地马拉)

1993年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戴克拉克 (Frederik Willem de Klerk) (南非)

1994年

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希蒙·佩雷斯 (以色列)、拉宾(以色列)

1995年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英国),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局势会议(加拿大)

1996年

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何塞·拉莫斯·霍塔(东帝汶)

1997年

国际反地雷组织(ICBL), 乔迪·威廉姆斯 (美国)

1998年

约翰·休姆, 大卫·特林布尔(英国)

1999年

无国界医生(比利时)

2000年

金大中(韩国)

2001年后

2001年 联合国与联合国秘书长 科菲·安南(加纳) 为他们对更有组织与和平的世界做出的努力

2002年 吉米·卡特(美国) 为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为国际冲突寻找和平解决方案、致力于增进民主及改善人权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

2003年 希尔琳·艾芭迪(伊朗) 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所作出的努力

2004年 旺加里·马塔伊(肯尼亚) 为可持续发展、民主与和平作出的贡献

2005年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其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埃及) 在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6年 穆罕默德·尤纳斯及孟加拉乡村银行(孟加拉) 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

2007年 阿尔·戈尔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美国) 唤醒人们对全球暖化问题的重视

2008年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芬兰) 在过去三十年中致力于在几个大陆解决国际冲突,并且做出重要贡献。

2009年奥巴马(美国现任总统) 其致力于加强国际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但是其上任不到一年,无论是中东和平进程,还是削减进攻性核武器,都没有取得任何阶段性成果;反而在阿富汗增兵,增加了该地区的不稳定性;所以奥巴马获得此奖也广受世界人民的质疑。在中国互联网进行的投票中,80%以上的网民认为奥巴马没有资格获得该奖。

§ 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

诺贝尔全称: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