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医药食图典》 |
释义 | 中医药食图典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将中医药食养生理论及实践经验,用简洁的文字与形象的漫画相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了人体保健、中草药食疗养生知识。“食养”,在我国古代医书《皇帝内经》中早有论述。医圣张仲景在行医中,首例“食治”专篇。由此可见,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和中药一样,讲究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本书以大量实用咨询为基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医药食的养生价值,给人以启迪。 中医药食图典 本书前言 序 中医药学,包括药食学,是中国的先民们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创造、不断发展而积累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既有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人类智慧的结晶。 就药学而言,中药又称“本草”,其产生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在传说中,炎帝神农痛民之疾遍尝百草,黄帝轩辕孜孜不倦师学于岐伯,从而使药典得以昭垂于后世,方剂能够救患于黎民。其后复经数千年仁人志士口尝身试,甚至不乏以命寄笔的奉献,遂使羽毛鳞介、根茎花实咸集于这一蕴含着自然法则的庞大体系之中,对整个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医疗保健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药食,中医药食学说,实际上就是以中医药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饮食物的认识与运用的法则,是在长期实践中概括和总结而来的。正所谓“草木有情皆入药”。在中医中,药食同源、药食互用,二者间并不存在着严格的界线,它们都凝结着我们的先辈几千年来对生命的探索,对自然的体认,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因而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于现代实证科学的种种弊端,人们蓦然回首,在世界医学范围内,掀起了回归自然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众望所归的就是在“天人合一”世界观指导下、以整体论为基础的中医及其药食学说。 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研究和了解中医及其药食学说,以便籍此圭臬,颐养身心,用这一法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但是诚如担任本书审定工作的张晓阳先生所言,中药药食学虽然已经广为人知,并且深受民众喜爱,但碍于其理论的古奥与隔膜,常使人望而却步,而许多声称相信中医的人,其实并没有读过中医的书籍那样,这种信任主要是源自文化环境、家人的影响,因而这种信任缺乏理性内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阻碍了对这一学说本来价值的判断与把握。 多年以来,周春才先生潜心于中华传统主流科学与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工作。在与西方实证科学与文化比较的前提下,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科学与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和系统的概括,充分揭示了它的理性基础、科学特征,归纳出它所固有的人文精神、思维取向,然后以此为尺度,对其做出准确而客观的界定,并以其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诠释,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首肯,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如已在多国和地区屡屡再版的《黄帝内经――养生图典》、《易经图典》、《中医养生图典》、《礼记图典》等等)。 在本书中,举凡中医药食的起源、中医药食与易学的关系、五脏与五味、进补的法则、四季常见病与饮食原则、常用食物与食养、饮食宜忌等,亦是这一工作的延续。 在易学思维的指导下,中医认为万物都有其时间与空间的属性。药食物也是同样,其生成环境和分类首重阴阳,如黄连产于阴湿冷谷,性苦寒;肉桂产热地性热;石斛生长在悬崖峭壁,性清凉;当归产温地性温。药食的升、降、浮、沉、表、里、泻、补都可以从其轻重、清浊中找到对应的关系。轻者为阳,重浊为阴。再配上五色、五味、五气,及与五脏的内在联系等,药食物的性能,及其应用法则就知其大半了。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中医及其药食学说的理论要点与实践经验、应用常识,推本求源,举重若轻,用简洁的文字,配上生动有趣的漫画,使其精髓跃然纸上,让这种学习一下变得轻松了起来,为人们开掘这一人类宝藏,造福现代人类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实为可贵。 是以为序,推荐给广大读者。 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中药大全》主编 崔树德 中医药食图典 本书目录 引子 中医药食的起源 中医药食理论与易学的关系 中药的基本常识 进补的法则 四季的常见病与饮食原则 饮食宜忌 再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