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砀山
释义

砀(dàng)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她东距历史名城徐州70公里,西接古都商丘60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砀山

§ 基本概况

全县辖13镇1开发区,386个行政村,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 总人口86万,可耕地127万亩,水果面积70余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砀山因盛产驰名中外的砀山酥梨而被誉为“梨都”,是黄淮平原上一颗璀灿的绿色名珠。

砀山

§ 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砀郡及砀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梁国,革砀郡,砀县属梁国。新莽时(9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汉光武帝时复称砀县。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迁梁国于下邑(治所在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砀县属梁国。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晋武帝泰始元(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叫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宋,属单州。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年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大气层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砀山县属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民国37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53年2月1日,砀山县属江苏省徐州专署所辖;1955年2月17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署所辖;1956年划属蚌埠专署。1961年,砀山县仍划归安徽省宿肥专署(现称宿县地区行署)所辖。2000年4月属宿州市。清朝末年,全县划分4坊21社,后改为25个里。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里,全县划为3个市4个乡,人口不足4万者为乡,人口在4万以上者称市。民国18年废市、乡,改设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区,下辖118个乡镇。民国23年,将一、七合并为一区,五、六合并为五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69个乡镇,建立了保甲制,全县有271个保,3828个甲。民国37年(1948)年11月7日砀城解放。1949年1月,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唐寨、范寨、卞楼、邵楼、新兴、雨亭、周集、吴集、城厢9个区,72个乡镇,1446个村。 1950年7月,撤销卞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秒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 1952年2月,新兴、雨亭两区划为河南省永城县管辖。固口桥、陈堤口、胡屯、的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全县调整为唐寨、范集、城关、阚寨、陈寨、周集、吴集、城西8个区,84年乡(镇),1592个行政村。 1953年8月6日,华山县撤销,将原来属砀册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仍称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 1953年8月28日,原城关区改为城关镇。 1953年9月2日,将范寨区改名为三区,周集区改名为四区,唐寨区改名为五区,高寨区改名为六区,周寨区改为七区,吴集区改为八区,城西区改为九区,所辖的乡未动。 1953年10月17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归为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马良乡、王范庄乡、陈庄乡、刘庄乡、吴楼乡、罗寨乡、汪庄乡、陈集乡、玄庙乡),称第十区。按旧治系一村两省的马良、鹿王庄、杨庄集、贾庄、姜庵等5村划归砀山。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政府与当地干部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县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唐寨、良梨、丰棉、程庄、赵楼、卞楼、范集、邵楼、回龙、郑屯、朱庄、产棉、豆集、孟楼、高寨、玄庙、胡庄、马良26个乡和城关镇。 1958年9月,全县划为河北乡周寨、城西乡砀城、中心秀陇海、唐寨乡唐寨、李庄乡良梨、陈寨乡陈寨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陈寨、周寨、城西、唐寨、陇海、李庄、砀城)划为15个公社。陈寨公社为关帝庙、黄楼、回龙3个公社;周寨公社为周寨、高寨、大寨3个公社;城西公社划为官庄、曹庄、陈庄3个公社;唐寨公社划为唐寨、赵楼2个公社;陇海公社划为陇海、权集2个公社。李庄、砀城两个公社规模未变(砀城公社包括城关镇)。 1964年2月,砀城公社分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佛祖后改称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胡屯、胡老庄、芦屯、李庄锵屯、汪庄等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 1965年5月,李庄佛祖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共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设立乡政府,乡下设行政村。乡的名称只是将原公社名称中的“公社”改成“乡”,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不变,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198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赵楼、黄楼、陇海、良梨、赵屯、权集、刘暗楼7个乡,李庄、关帝庙、玄庙、周寨、唐寨、朱楼、官庄坝、西南门、城关镇11个镇。 1992年2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王寨4个村划归文庄镇,镇人民政府驻文庄。1996年5月,赵楼乡改设为程庄镇。良梨乡改设为良梨镇,镇人民政府驻于楼。 2000年4月,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刘阁、冯园7个行政村,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2个行政村划归城关镇。 2001年,全县设:赵屯、陇海、黄楼、权集、刘暗楼5个乡,城关、李庄、文庄、程庄、唐寨、葛集、周寨、玄庙、西南门、官庄坝、曹庄、关帝庙、朱楼14个镇,共383个行政村。 2004年12月撤陇海乡并为砀城镇。2007年12月,撤销西南门镇、文庄镇、刘暗楼乡、黄楼乡、权集乡、赵屯乡,调整6个镇,保留7个镇,调整后全县为13个镇,1个开发区。即砀城镇、李庄镇、玄庙镇、唐寨镇、良梨镇、葛集镇、朱楼镇、周寨镇、曹庄镇、程庄镇、赵屯镇、关帝庙镇、官庄坝镇、开发区。

§ 旅游资源

砀山历史悠久,位置显著。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秦设36郡,砀郡为其一,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砀山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汉高祖刘邦斩蛇举义于此;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转战赵、魏,死后葬于芒砀山麓;取代李唐,建立后梁的梁王朱温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历史上檄定百夷的傅友德,理万财而不贪的丞相申屠嘉,文武兼资的丁宽,汉时“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德、戴圣,与司马迁共定汉律历的壶遂,易经专家焦赣,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代出其间。至于文人墨客、显达名宦慕名游斯者,更是摩肩接踵、数不胜数。这里有唐朝大诗人李白泛舟觞咏的宴嬉台,有轮奂巍煌的清真寺,有“三省庄”、“三省井”,有芒砀二山中的汉墓群、斩蛇碑、陈胜墓。更有每年的梨花观赏活动中新开辟的梨花观赏新景点—“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境”、“贡梨园”、“故黄映雪”、“古渡晓月”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宾朋,年年来梨都觅古揽胜,旅游观光。每年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时节,砀山大地万物复苏,故黄涨绿,数十万亩梨花吐蕊绽蕾,竞相盛开。届时,放眼环顾,全县雪堆云涌,银波琼浪,沃野千顷,一片花海,景象蔚为壮观。白的梨花欺雪,绿的麦苗凝翠,红的桃花胜霞,黄的油菜若金,绚丽的大自然景色独步天下。登高鸟瞰,满目云海花潮,一派雪的世界。这里有全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名的鳌头观海,有全国致公党副主席杨纪珂先生题名的“梨树王”,有夹岸繁花竞逐的故黄碧水,有万亩桃林如火如霞的武陵仙境,真是片片红霞沉雪海,泱泱彩云映古黄,诗情画意,其乐无涯。到八月中秋,遍地金珠坠地,砀山又是果的世界。50万亩酥梨硕果累累,20万亩苹果压弯枝头,田间地头又成了果山果海。到处人欢车鸣,芳香铺地。置身其间,徜徉园圃,品尝酥梨似蜜之甘甜,令人乐不思归,留连忘返。

§ 自然资源

砀山是历史古邑,因有芒、砀二山而得名,却以盛产酥梨而扬世,有中国梨都之称。年产酥梨3亿公斤,现有贮果窖3万多座,年贮鲜果1.5亿公斤。据国家统计局农业经济调查总队最新统计,九七年砀山水果总产量位居全国第6位,进入中国水果强县之列。砀山酥梨皮薄多汁、酥脆甘甜,果实硕大,黄亮型美。更兼有消渴生津、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清心解毒等药用功效,被历代医家称之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明、清时即被列为贡品。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胡耀邦等同志品尝后给予很高评价,至今更是誉满天下。一九八五年以来,砀山酥梨连年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九三年获泰国国际博览会“龙马金奖”,九五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鉴定,获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远销美、澳、东南亚和全国各大中城市。

砀山现今境内无山,平畴沃野,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然条件极为优越。地下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盛产水果、蔬菜、小麦、棉花、玉米、大豆;拥有纺织、酿酒、建材、食品、化工、卷烟、机械加工等多项工业门类。改革开放的今天,梨都砀山正处在扶摇腾飞的发展新时期。

§ 教育学校

砀山中学

砀山中学创建于1930年。它的前身――苏鲁豫边疆中学,为共产党人所创办的。革命战争时期,学校分散于全县各地,校址多次迁徙。战乱造成的动荡不安,给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在爱国、抗日、求知的旗帜下,坚持办学,为革命输送了一批批新生力量,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砀山中学获得了新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56年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60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78年重新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抓住机遇,锐意改革,积极探索现代教育发展规律。首先从抓队伍入手,致力于观念的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了一批师德高尚、求实敬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教职工队伍;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发展蒸蒸日上,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斐然,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文明单位”、“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示范性高中”等荣誉称号。

网址 http://www.ahdszx.com

砀山二中

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是宿州市示范高中之一。在创办人民满意的和谐教育进程中,学校秉承“以人为本,能力为先,培养习惯,重在实践”的教育理念,狠抓养成教育,强化过程管理,重视教改实验,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拥有9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0多人的知名学府,受到县内外一致好评。在办学中,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把生动活泼的各种实践活动和纪律教育、养成教育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崇高品质。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发展意识,名校意识,精品意识”,通过“拜师活动”、“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评选”等具体有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大力支持教师课题研究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实验,通过走出去,学进来,集体备课、说课、观摩、评课等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观念新,方法活,效果好,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尽情遨游,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继连续两年培养出清华学子之后,2007年高考,胡晓倩同学又一举夺得县理科状元的桂冠。砀山二中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6——2007学年度,学校先后被授予“宿州市文明单位”、“砀山县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学校综治工作被市公安局记为“三等功”。

网址  http://www.ahdsez.com

§ 梨都新貌

梨都砀山是全国生态试点县之一,她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捷,通讯设备先进,各种服务设施齐全。在改革开放,涌身于市场经济的今天,砀山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全面实施“高效农业、民营突破、商贸搞活、水果富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负重拼搏、振兴砀山”的砀山精神,使梨都砀山焕发出勃勃生机。

§ 参考资料

1、http://hi.baidu.com/_0_0_0/blog/item/7634afcc64128a1500e928dd.html

2、砀山县政府网站 http://www.dangshan.gov.cn

3、砀山新闻网 http://www.dangshan.cc

4、砀山信息港 http://www.235300.cn/

5、砀山同乡网 http://www.dangshan.org

6、砀山梨网 http://www.dangshanli.com

7、http://www.ahdsez.com/ReadNews.asp?NewsID=53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