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洋县皮影
释义

§ 简介

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洋县皮影

§ 描述

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

§ 表演道具

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

§ 伴乐

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洋县皮影吸取了外地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其唱、白、吐字均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既具有弦板、灯碗腔色彩,有脱离弦板、灯碗腔而自成体系,成为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 [1]

§ 陕西洋县民间皮影艺术

洋县皮影

民间皮影艺术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洋县皮影班社,遍布县城之东区,北区的贯溪、白石、四郎、东柳、龙亭、长溪、石槽、槐关、酉水、罗曲等十多个乡镇。但起源最早,发展最盛,首推白石、石槽一代。至今坚持活动的当属洋县贯溪镇了。

洋县人钟情并传承皮影艺术,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之前,最早由关中绰号“滥盘子”(真名轶忘)的灯影戏艺人,带弟子一人经傥骆道逃荒到洋县贯溪、白石寨一带演唱并传艺。在关中艺人影响下,贯溪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形成华、王、何、吴四家皮影班。在白石寨也形成依附关中艺人的两个家庭皮影班子,经上百年传播整合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洋县碗碗腔”。

该地方性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驴皮或牛皮刻制,故称“皮影”;主要在晚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的透明细纱(称为“亮子”)形成形象而观赏,故老百姓俗称“灯影”,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

洋县皮影是阳性皮影的代表,它在清代经历了模仿、改造和形成“洋县碗碗腔”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清乾隆初年前后,故称“模仿”阶段;

第二阶段,约在清乾隆中后期,随着关中传艺人的去世,贯溪华生新家族皮影的扩展(一家分成三家)兴盛及与同乡皮影班社的竞争,遂回用洋县方言取代关中话,即不再依附关中艺人,取消“抽成分红”或“承包制”,真正变为“合资”或独立的家庭运作,称为创新阶段;

第三阶段,即“洋县碗碗腔”形成独具体系的成熟阶段。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陕西省戏剧家——渭南人李芳柱(即李十三)任洋县儒学训导,又带“碗碗腔”皮影戏到洋县,首先在“戏窝子”贯溪进行演出实践。他在观赏贯溪以华生新家族为代表的皮影戏上潜心对洋县方言戏进行了专业研究学习,并指导实践。随后,华生新家族戏班先后又同石槽王文举戏班和万家岭雍朝杰戏班,赴汉口、关中演出,吸取了外地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使洋县灯影既有弦板、灯碗腔色彩,又非弦板、灯碗腔,自成体系,其唱、白吐字归韵,都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

贯溪华、王、何、吴四大家族皮影班社只有华氏家族皮影根深蔓长,华氏皮影六代人经历了从乾隆起到解放后的260多年历史,贯穿了洋县皮影发展的全过程。

以贯溪、白石、石槽发源发展而普及全县形成的“洋县碗碗腔”,随着班社的林立和时间的推移,流传陕南各地。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贯溪华氏家族皮影班社华仁青、华义成,与石槽王文举,万家岭雍昌杰、黑峡张义,小江坝李彦彪等有名的皮影戏班相互传递唱本,以浓烈的县域荣誉感相互支持,向外拓展。他们每三年办一科碗碗腔学徒班,每科徒弟出师,都要带去一批本子和一套“底子”(即皮影人物)。到清末,全县已发展到18个“皮影”班社,一般都是5至7人,多系以家庭为单位的“父子班”,演出形式也很简便,每到一处,无论室内,广场或田间地头,只要有一张方桌或打谷用的拌桶,两边栽上竿子,搭起简单的小棚,前面挂起“亮子”,后边点一盏油灯,放三条板凳即可演出。白天借阳光的投影亦能照常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月影戏”.

洋县皮影唱腔柔和、清雅、婉转、缠绵,上滑音和拖腔较多,小生、小旦吐字多用真声,拖腔用假嗓;老生、老旦用真声没,花腔用喉音。除花脸外,其他角色唱到落音时多用“咦”字翻高形成假音。委婉细腻,韵味无穷。

洋县皮影常用的唱腔板路有箭板、慢板、二六、嘹嗓子、滚板等十余种板路。唢呐牌子较多,如“点绛唇”、“三索”、“吹腔”、“将军令”等。它的音乐,都是作为间奏和衬曲运用,到唱或念时,弦乐和打击乐全部停止,仅用碗碗和板板击节,所以,其唱、白都能一字一句地送进观众耳朵。

洋县皮影戏班的传统剧目以大本神话剧为主。如《青玉瓶》、《聚魂瓶》、《劈桃山》、《劈华山》、《月霄剑》、《飞龙剑》、《火化摘星楼》等。一般剧目的故事都比较曲折离奇,且多是连台本戏,如《封神》有二十多本,《西游记》则有50本以上。另一特点是每个班社主都留有演出剧本的抄本,无论日场、夜场,主唱者都要将抄本放在面前,年长日久,相习成俗。

1984年后,洋县文化馆举办了皮影戏青年演出培训班,由贯溪华氏家族皮影最后一代班主华生新担任教练,使这一剧种后继有人。洋县文化馆皮影训练班在贯溪老艺人带领下坚持了1985-1989年的上山下乡演出,1990年后,则以贯溪为基地,联络东区龙亭蔡善存戏班,石槽雍居中戏班坚持演出。

贯溪镇皮影艺术之乡现以青年演员为骨干,已成为全县皮影戏演出联络中心。长期坚持演出的三个皮影班社据演出市场提供的演出信息或联合或以相互“搭班子”的形式参与演唱,年演出场次各超二百场。在实际演出中,演出人员相互交叉,三箱箱主分别为:何宝安(37岁),蔡善存(55岁),雍居中(62岁)。常年参加演出的主要演员有:何宝安,雍居中,黄芳(女,35岁,何宝安之妻), 何宝忠(45岁,何宝安之兄),雍居德(60岁),雍文秀(56岁),雍文财(55岁),王克彦(40岁),段云鹏(36岁),任元善(37岁),李亚云(女,33岁),王海元(39岁),朱灵侠(女,39岁),朱灵娥(女,35岁)等15人左右。

在这些主力皮影队队员中,45岁以下演员占主要队员的67%,这是“洋县碗碗腔”起码在20年中能够延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3年贯溪镇被陕西省命名为皮影艺术之乡!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