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滑稽大鼓
释义

§ 简介

滑稽大鼓演员叶德林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脉,属于“怯大鼓”“小口大鼓”——“木板大鼓书”。约于1920年前后形成。其音乐唱腔基本上与京韵大鼓相同,但曲目内容全为滑稽可笑和寓意讽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结合各种滑稽动作表情。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滑稽大鼓如京剧中的丑行,滑稽恢谐,但不能过火,否则矫揉造作,流于粗鄙庸俗,京剧生、旦两行名家辈出,丑行有一定造诣者则不多见。滑稽大鼓亦然,数十年来驰骋曲坛者,屈指不过有四人,都是张氏弟子,他们的艺名是:老倭瓜、架冬瓜、大茄子、山药蛋。未闻其声,先睹其名,即足以喷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曲目。

§ 其团队

滑稽大鼓

曲艺服务大队人员名单:

曲艺服务大队,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于1951年3月组织成立,全称是“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曲艺服务大队”。全队共八十六人,分为四个中队,主要由北京市的曲艺演员与杂技演员组成。政委张富忱,副政委刘大为,大队长连阔如,副大队长侯宝林、曹宝禄。

该队于1951年3月16日启程奔赴朝鲜,演员们不畏艰险,深入前沿,热情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并积极编演了一批反映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新曲艺节目,同年5月归国。

大队部:

连阔如(大队长、评书演员)、侯宝林(副大队长、相声演员)、曹宝禄(副大队长、单弦牌子曲演员)、常宝堃(相声演员)、张富忱(政委)、刘大为(副政委)、李甦、沈彭年(秘书)、李泰峰、鲁扬、张景华、刘轩、刘同发、刘公毅;

第一中队:

侯宝林(相声演员)、孙玉奎(相声演员)、谢舒扬(弦师)、宋惠玲、于韵芳(京韵大鼓演员)、宋志斌(弦师)、高凤山(数来宝演员)、贾振良(相声演员)、魏喜奎(奉调大鼓演员)、程文霖、程文祥、程治国、李文华(河南坠子演员)、罗仕海(弦师)、顾荣甫(拆唱八角鼓演员)、谭伯如(相声演员)、孟宪有、尹福来(拆唱八角鼓演员)、魏长林(乐亭大鼓演员)、刘增惠、徐元伦、汤金澄(相声、口技演员)、郭启儒(相声演员);

第二中队:

曹宝禄(单弦演员)、吴长宝(弦师)、金震、胡宝钧(弦师)、良小楼(京韵大鼓演员)、金世昌(弦师)、罗凌、翟俊川、孙砚琴(梅花大鼓演员)、罗沛霖(拉洋片演员)、朱国勋、李德福(弦师)、高元钧(山东快书演员)、关学曾(北京琴书演员)、杨清波、孙宝才(双簧演员)、王文禄(双簧演员)、张英杰、杨振林、刘有义、彭子富(铁片大鼓演员)、沈德元(弦师);

第三中队:

侯一尘(相声演员)、刘逢春、范立俭、魏炳良(西河大鼓演员)、赵长发、屈国瑞(莲花落演员)、崔子明(“滑稽大鼓”演员)、王秀英(京韵大鼓演员)、聊荣庆、崔温如(河南坠子演员)、李炎城(弦师)、王文杰、徐云川、蔡连贵(西河大鼓演员)、胡振言;

第四中队:

常宝堃(相声演员)、富少舫(“滑稽大鼓”演员)、程树棠(弦师)、陈亚南、陈亚华、陈海荪、赵佩茹(相声演员)、郭少泉、谢启福;

检场员:

王俊、张永利、李延年、杨尊仁、马兴奎。

§ 代表性艺人

崔子明,滑稽大鼓艺人,艺名“老倭瓜”,北京顺义高丽营人。

崔子明

“滑稽大鼓”艺人,艺名老倭瓜,北京顺义县人,据传为人安分耿直,以卖艺为生,从不以攀缘取胜,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自家有事,不知会别人,他人有事,也不参与。与滑稽大鼓艺人山药蛋(富少舫)、架冬瓜(叶德霖)、大茄子(杜玉衡)等人齐名,世称“菜园派”。

崔子明原为玉器行艺人,早年曾唱时调小曲,后拜“滑稽大鼓”创始人、票友出身的张云舫为师。(注:此处曾有不同说法,马歧先生的《谈滑稽大鼓》一文中曾说过,崔子明与白云鹏先生师出同门,拜的是史振林先生)张云舫将自己编演的二十几段“滑稽大鼓”曲目《吕蒙正教学》、《蒋干盗书》、《蓝桥会》、《丑妞出阁》、《新灯下劝夫》、《醒世金铎》等,全部传授给了崔子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崔子明演出于天津,一举成名,以《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教学》等精彩唱段,往返献艺于京、津、沪、汉等地,名声大噪。崔子明演唱的“滑稽大鼓”曲目《吕蒙正教学》、《大劝国民》、《醒世金铎》、《灯下劝夫》民国二十年由高亭公司、蓓开公司灌制唱片发行,《蒋干盗书》民国二十五年由长城公司灌制唱片发行。

崔子明生卒年月不详,有记载其艺术活动在1920年—1935年之间,建国后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曲艺服务大队”赴朝慰问演出,崔子明在第三中队,同行者有侯一尘等,详见文后所附名单。

张云舫

张云舫(1877—1950),京韵旗籍票友,是为京韵大鼓中“滑稽大鼓”一派的创始人。又作张允方,北京人,满族。住北京三旗营,是“皇粮张”的后裔,在皇粮仓中当差有年。他文学功底较深,心性灵敏,早年是八角鼓票友。民国后,家道中落,遂拜韩万祥为师下海作艺,在北京各杂耍园子演唱京韵大鼓。

张云舫嗓音虽窄却绰有余韵,且善于表演,自知天赋不如同时唱京韵大鼓的刘宝全等,难以与其抗衡,便根据自己的条件对京韵大鼓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他以京韵大鼓音乐旋律为基础,创出一套滑稽幽默的唱腔和唱法,取名“改良大鼓”,后改称“滑稽大鼓”。

张云舫擅长编写和整理滑稽鼓词,诙谐幽默,俗不伤雅,其唱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所编演的曲目有《蒋干盗书》、《战宛城》、《胭脂判》、《云翠仙》、《顽固党劝妻》、《大劝国民》、《枪毙白面儿贩》、《吕蒙正教学》、《海三姐逛东安市场》、《阔四姐推牌九》、《三怕婆》、《醒世金铎》、《妓女过节》、《家败归天》、《豆蔻香》、《劝五迷》、《丑妞出阁》、《相思计》、《新灯下劝夫》、《刘二姐拴娃娃》、《男拴娃娃》、《独占花魁》、《蓝桥会》等。

张云舫编写的曲词,在句式句数上变化多样,在七字句的句式基础上有较大的创新,尤其在甩板的句式上更有所发展。如传统的《蒋干盗书》甩板下句唱词应为七字句,他改成“一趟趟,两趟趟,一趟两趟走趟趟,来回直摆忙呀,焦心好悲伤”的句式,与其诙谐、幽默的唱法相谐调。他还善于用叠字,如《蒋干盗书》上板唱词被他改成:“他二人说话越说声儿越小,叽叽、喳喳、嘟嘟、嚷嚷、鬼鬼、祟祟,隐隐、藏藏、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听来俏皮、幽默、明快、清新。他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扬长避短,躲开高音区,设计出字多腔少、说多于唱、小巧俏皮的新唱腔,把吐字、发声、表情融为一体,给人以亲切风趣、灵活幽默之感。他的演唱常从半说半唱或似说似唱的慢板开始,节奏逐渐加快,唱到快处,字与字之音几无空隙,与板巧妙配合,造成一种紧张强烈的气氛。

在鼓板的运用上,他也有所创新,开始随着音乐由慢转快,以至特快,最后,使鼓板丝弦戛然停止。他的击鼓方法也多变,忽重忽轻,或击鼓面,或击鼓底,或在鼓面划圆圈,或在鼓壁和鼓钉上击刮出“唰唰”声,充分体现了他的幽默风格。

他常常见景生情,现编新词。北京东安市场建成开业第一天,张云舫便以自编自演改良大鼓《海三姐逛东安市场》登场助兴。所演曲目的开场白也多用自编的自嘲诗,或现挂,以抓包袱儿,不落套。张云舫创始的“滑稽大鼓”演唱风格,经过他的弟子们不断加工创新,曾经风行京津等地。他的弟子老倭瓜(崔子明)、大茄子(杜玉衡)、架冬瓜(叶德霖)、山药蛋(富少舫)、小北瓜(于春明)等人,对这一“滑稽大鼓”也都有所革新。 滑稽大鼓艺人

叶德霖

滑稽大鼓演员。艺名架冬瓜。

他是继老倭瓜崔子明之后又一个突出的滑稽大鼓艺人。他所擅长演唱的传统曲目有《蒙正教学》、《蒋干盗书》、《蓝桥会》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是叶德霖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期,1939年初夏,鼓界大王刘宝全从天津载誉返京,应曲艺界大管事全国华、王文瑞和曲艺公会会长曹宝禄等人邀请,与北京曲艺同行在前门外鲜鱼口内的华乐园(今大众剧场)联合演出,为期三天。在第一天演出中,叶德霖在刘宝全前边垫场演唱滑稽大鼓传统曲目《蒋干盗书》,虽属绿叶衬托红花,但其幽默滑稽的艺术风格和娴熟的演唱技巧却博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掌声。

建国后,叶德霖参加北京市曲艺团,曾经下放到“新艺曲艺团”,后经文化局批准又调回北京曲艺团。回团后,参加演出过多次鼓曲专场演出。叶德霖先生还曾演过不少曲剧,像《罗汉钱》等戏,是北京曲剧团的开拓者之一。收徒张文顺、莫歧等。太平公司曾灌制叶德霖先生的《丑妞出阁》唱片两面流传后世。

杜玉衡

杜玉衡,滑稽大鼓艺人,原名杜昆,字玉衡,艺名“大茄子”,北京昌平县土沟人。约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师从张云舫,为滑稽大鼓“菜园派”代表人物之一。1988年7月,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受《中国曲艺志·北京卷》编辑部委托,利用暑期深入北京各郊区、县进行曲艺普查时,在顺义县发现其生前演出所穿坎肩及所用折扇、鼓板。

坎肩儿为黑缎子面料,黑缎子衬里,高领对襟,领口、肩口、下摆均为黑缎子沿边,对开门子母扣纽襻五枚。身长五十七厘米,肩宽四十厘米,胸围五十厘米,下摆五十七厘米。

鼓板与通常曲艺艺人所用者无异.折扇为洋漆棕色竹扇骨,扇长三十一厘米。扇面正面为画家宝如珍的题画《松梅图》,背面为天津著名书法家孟广慧的题诗。三物现存北京市艺术研究所。 滑稽大鼓艺人富少舫

富少舫

富少舫(1896—1952),“滑稽大鼓”演员。本名富德山,号少舫,艺名山药蛋,满族。富少舫早年从事邮递工作,但酷爱鼓曲艺术,曾拜师于票友恩子庸门下,学习拆唱八角鼓、联珠快书,并经常登台演唱。民国五年(1916)二十岁起,成为滑稽大鼓职业艺人。他先后从师滑稽大鼓创始人张云舫和“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学艺。民国十三年,搭白云鹏班赴济南演唱滑稽大鼓,一鸣惊人,又转往芜湖、蚌埠等地演出,均受听众欢迎。自编自演了《啼笑因缘》、《莺莺与红娘》、《红莲寺》等新曲目。后在上海组建北平书场,并在南京世界书场担任过经理。

富少舫的唱腔以“滑稽大鼓”平腔为基础而富于变化,为了表达各种唱词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经常吸收并融汇各个曲种名家的唱腔,使自己的演唱在朴实中有俏丽,流畅中有起伏,他的发声坚实有力,中气充沛,吐字清晰,无论唱词长短,演唱总能一气呵成。

富少舫所唱曲目除其师张云舫所传授外,还有他自己改编的旧曲目,和一部分新编的具有爱国进步思想的新曲目。据俗文学家赵景深民国二十四年发表于上海《人间世》二十二期的《说大鼓》一文载:“最近以唱滑稽大鼓出名的有山药蛋,他的《马占山诈降》、《新生活运动》、《东北痛史》、《三民主义》、《中国革命化》等都是新编的。较旧的有《拷红娘》、 《丑女出阁》 、《张生跳墙》、《丑女作梦》、《灯下劝夫》、《吕蒙正教学》、《蓝桥会》(头二本)、《劝五迷》、《花魁》、《蒋干盗书》、《鲁智深》、《妓女过节》、《拴娃娃》、《推牌九》、《醒世金铎》等,常唱的计新旧共二十一种。”

富少舫除在北京演出外,还经常辗转于济南、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演出。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他的女儿富淑媛(富贵花,白凤鸣亲传弟子)曾在重庆演唱过作家老舍等编写的一些表现抗日救亡思想的曲目。他自己也编写了很多新曲目,如:《新编灯下劝夫》、《扫除迷信》、《一贯害人道》、《续集啼笑》、《解放军渡江》等。百代公司曾灌制他所演唱的《孙总理伦敦蒙难》唱片四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富少舫在天津大观园与白云鹏同台演出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著名弦师程树棠为其担任伴奏。归国后不久病逝,曲艺界为他在南市红旗戏院开了追悼大会。

§ 相关评价

滑稽大鼓

谈起北京土生土长的曲艺,朋友们多举京韵大鼓为代表,原因不外是大致名称上有个京字。其实京韵大鼓和京剧一样,都是发源于外地,引进北京后,经过艺人高度的提炼加工,再汲取兄弟剧种的精髓,逐渐发展而成的。京韵大鼓的前身是木板大鼓,初流行于河北河间一带,多唱长篇大书,纯用乡音,故又名怯大鼓。后经艺人不断革新,乡音改为京音,曲目改长篇为小段,地点也由冀中移到燕市,于是乃有京韵之称。综上所述,京韵大鼓虽名京韵,实由河北乡间移植而来;而从京韵大致派生出来的滑稽大鼓,反倒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鼓书,只是滑稽大鼓形成于民初,演员须具有精湛的京韵大鼓功底,方可胜任,习之考难于求工,后继乏人,遂成绝响。

有鼓王之称的刘宝全,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唱腔和身段,使这一乡音古调—跃而成为高亢激昂的京韵大鼓。与刘同时的京韵大鼓艺人,尚有以缠绵徘恻著称的白云鹏和以粗犷古朴见长的张允方。张氏出身票友、有一定文化,自以技艺不及刘、白,乃别树一帜,以北京市井风俗、社会新闻为题材,自编自演,仍用京韵大鼓腔调,注重表情动作,刻意摹拟,因其怪声怪调,滑稽百出,故名滑稽大鼓。

滑稽大鼓有如京剧中的丑行,滑稽恢谐,但不能过火,否则矫揉造作,流于粗鄙庸俗,京剧生、旦两行名家辈出,丑行有一定造诣者则不多见。滑稽大鼓亦然,数十年来驰骋曲坛者,屈指不过四人,都是张氏弟子,他们的艺名是:老倭瓜、架冬瓜、大茄子、山药蛋。未闻其声,先睹其名,即足以喷饭。

孤陋如我,这四位滑稽大鼓艺人,仅欣赏过老倭瓜、架冬瓜两位。老倭瓜姓崔,名子明,五十年前曾在某家堂会聆其演唱《丑妞出阁》,描摹刻画,丑态可构,唱时更得操三弦的弦师相与配合,或挤鼻弄眼,或随声唱和,默契无间,有相得益彰之妙。

架冬瓜姓叶,名德林,昔年屡在杂耍园观其演出。他的功底深厚,嗓音清脆,韵味似刘宝全,所唱以反映清末民初北京的社会积弊为主,如针砭吃喝嫖赌抽的《劝五迷》,描绘旧社会家庭妇女上娘娘庙烧香拴娃娃求生贵子的《刘二姐拴娃娃》,揭露拆白党骗术的《豆蔻香》,都是旧时代的写照;也有叙述古代爱情故事的如《蓝桥会》。架冬瓜演唱时,弦师没有表情动作,与老侵瓜略有区别。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