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樗蚕蛾 |
释义 | § 概述 樗蚕蛾 【中文名】 樗蚕蛾 【别名】 乌桕大蚕蛾、樗蚕。 【学名】 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 § 内容 【 目 】 鳞翅目 【 科 】 大蚕蛾科 【寄主】 核桃、石榴、柑桔、蓖麻、花椒、臭椿(樗)、乌桕、银杏、马桂木、喜树、白兰花、槐、柳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和嫩芽,轻者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把叶片吃光。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25—30mm,翅展110一130mm。体青褐色。头部四周、颈板前端、前胸后缘、腹部背面、侧线及末端都为白色。腹部背面各节有白色斑纹6对,其中间有断续的白纵线。前翅褐色,前翅顶角后缘呈钝钩状,顶角圆而突出,粉紫色,具有黑色眼状斑,斑的上边为白色弧形。前后翅中央各有一个较大的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缘深褐色,中间半透明,下缘土黄色;外侧具一条纵贯全翅的宽带,宽带中间粉红色、外侧白色、内侧深褐色、基角褐色,其边缘有一条白色曲纹。卵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少数暗斑点,扁椭圆形, 长约1.5mm。幼虫幼龄幼虫淡黄色,有黑色斑点。中龄后全体被白粉,青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5—75mm。体粗大,头部、前胸、中胸对称蓝绿色棘状突起,此突起略向后倾斜。亚背线上的比其他两排更大,突起之间有黑色小点。气门筛淡黄色,围气门片黑色。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端部黄色。茧呈口袋状或橄榄形,长约50mm,上端开口,两头小中间粗,用丝缀叶而成,土黄色或灰白色。茧柄长约40一130mm,常以一张寄主的叶包着半边茧。蛹棕褐色,长26—30mm,宽14mm。椭圆形,体上多横皱纹。 【发生规律】 北方年生l—2代,南方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在四川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并有远距离飞行能力,飞行可达3000m以上。羽化出的成虫当即进行交配。雌蛾性引诱力甚强,未交配过的雌蛾置于室内笼中连续引诱雄蛾,雌蛾剪去双翅后能促进交配,而室内饲养出的蛾子不易交配。成虫寿命5—10天。卵产在寄主的叶背和叶面上,聚集成堆或成块状,每雌产卵300粒左右,卵历期10—15天。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3—4龄后逐渐分散为害。在枝叶上由下而上,昼夜取食,并可迁移。第1代幼虫在5月份为害,幼虫历期30天左右。幼虫蜕皮后常将所蜕之皮食尽或仅留少许。幼虫老熟后即在树上缀叶结茧,树上无叶时,则下树在地被物上结褐色粗茧化蛹。第2代茧期约50多天,7月底8月初是第1代成虫羽化产卵时间。9—11月为第2代幼虫为害期,以后陆续作茧化蛹越冬,第2代越冬茧,长达5—6个月,蛹藏于厚茧中。越冬代常在柑桔、石榴等枝条密集的灌木丛的细枝上结茧,一株石榴或柑桔树上,严重时常能来到30一40个越冬茧。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成虫产卵或幼虫结茧后,可组织人力摘除,也可直接捕杀,摘下的茧可用于巢丝和榨油。(2)灯光诱杀。成虫有趋光性,掌握好各代成虫的羽化期,适时用黑光灯进行诱杀,可收到良好的治虫效果。(3)药剂防治。幼虫为害初期,喷布90%的敌百虫1500—2000倍液;也可用20%敌敌畏重烟剂,每667m’0.5—0.7kg,防治幼龄幼虫效果很好。还可用除虫菊剂或鱼藤精等进行防治。(4)生物防治。现已发现梧蚕幼虫的天敌有绒茧蜂和喜马拉雅聚瘤姬蜂、稻包虫黑瘤姬蜂、樗蚕黑点瘤姬蜂等三种姬蜂。对这些天敌应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地理分布】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