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梅文鼎
释义

§ 人物简介

梅文鼎(1633~1721)

梅文鼎是中国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生于明崇祯六年,卒于清康熙六十年。少年时从私塾老师罗王宾学习天文知识,27岁跟随倪正学习大统历。

1675年以后专心致力于天文数学的研究。1679年曾在臬台金长真幕下当教席。1689年到北京教书,五年后回家继续研究天文数学,直至去世。据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1702),着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其中数学著作二十余种。

§ 历史背景

明代学者崇尚理学,不重视科学研究,以致许多传统数学名著已经失传,流行的数学著作水平较低,对古代数学精华往往不得其解。

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方数学,由于中西之争日趋剧烈,也很少人能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而梅文鼎当时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不遗余力地表彰古代数学﹐使濒于枯萎的老树发出新芽。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认为“技取其长而理唯其是”,“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应该“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因此他又使移植过来的西方数学在中国国土上扎下根,促进了这个时期数学的发展。

§ 人物生平

梅文鼎纪念馆

梅文鼎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 年)农历二月初七日(公历3 月16 日),其父梅士昌,通《春秋》、《易经》;母胡氏,为梅士昌侧室。仲弟文鼐,季弟文鼏,皆通数学、天文学,有著述。

梅文鼎自幼聪颖,儿时随父并塾师罗王宾仰观天象,遂能了解运旋大意;9 岁熟五经,通史事,有“神童”之誉;14 岁入县学,15 岁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以后屡应乡试不第。27 岁从同里倪观湖学习历书《交食通轨》,发现书中立法之故,并为其订讹补缺,撰《历学骈技》2 卷,后增至4 卷。倪师“叹服”,认“智过于师”。从此,梅文鼎坚定了研究历算之学的志向。

元代中叶以前,中国数学、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经元末明初以来300 余年的荒废,到了清初,出现了经典散佚、算法失传、历法失修的严重局面,中国传统的历算学几乎成了绝学。而在此期间,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利玛窦为首的一批传教士于明末进入中国,带来了《几何原本》和西洋历法等科学知识,受到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的欢迎;但同时也遭到了以杨光先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抵制和反对。到了清初,新旧历法之争更趋激烈,演成了长达10 年之久的“历讼”。

梅文鼎深谙这场历法争议是“去数谭(谈)理,聚讼徒纷;举一废多,抑扬失实”。因此,他首先广泛搜寻古今中外历算书籍,下工夫研读,力求贯通,遇所疑处,废寝忘食,必通贯才已”。

中国传统历法,以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最为精密,明代沿用更名《大统历》。梅文鼎的研究即从大统历、授时历开始,上溯到历代70 余家历法,一一求其根本与源流;同时参阅考究西洋各家历法,比较中西名实异同,求得中西历法的会通。因著《古今历法通考》58 卷,后屡有增补衍成70 余卷。又著其他历算书50 多种,其中《历学疑问》3 卷、《历学疑问补》2 卷、《交食管见》1 卷、《交蚀蒙求》3 卷、《平立定三差解》1 卷等15 种,被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收录。

历法的制定和修改离不开测算;历理更需要用数学原理来阐明。梅文鼎为研究天文历法的需要,对数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是《方程论》,撰成于康熙十一年(1672 年)。当时正是杨光先“历讼”失败客死他乡(1669 年)后不久,西洋教士趾高气扬,蔑视中国传统文化。梅文鼎抓住“方程”这一“非西法所有”的中国传统数学精华首先发论,来显示中华数学的骄傲,是颇有爱国情怀的。他在书成后给数学家、桐城人方中通的书信中透露了这一思想。他说:“愚病西儒(指传教士)排古算数,著《方程论》,谓虽利氏(指利玛窦)无以难。”

但他对于西算却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主张“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他在发掘整理中国古算的同时,潜心研读《几何原本》等西算书籍,力求会通中西算法。他把所著26 种数学书统名之曰《中西算学通》,以此来实践他的主张。其中《筹算》(指西欧纳贝尔筹算)7 卷、《笔算》5 卷、《度算释例》2 卷、《平三角法举要》5 卷、《弧三角举要》5卷、《环中黍尺》5 卷、《堑堵测量》2 卷、《方圆幂积》2 卷、《几何补编》5 卷,连同《方程论》6 卷等14 种,都被《四库全书》辑录。

梅文鼎一生以读书、著书为事,以教书为业,把学习研究和传道授业结合为一体。他交游广泛,足迹南至闽,北至京津、河北,中历齐、楚、吴、越,一面设馆授徒,一面寻师访友,与清初历算诸家及域外友人都有交流与交往。他向别人请教,虚怀若谷;为人答疑解难,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的著作,深入浅出,“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使读者不待详求,而义可晓然”,足可导学者先路。

康熙八年至十六年间,梅文鼎与方中通在金陵(南京)四度相晤,交谊深厚,每次都讨论辩难中西数学问题;其后又有多次书信来往。梅文鼎为方中通所撰算书《数度衍》作序;方则为梅著《中西算学通》作序。参与《方程论》讨论,并为之撰序的学者还有潘来、孔兴泰和袁士龙等。

康熙十二年梅文鼎应施润章之请,撰《宁国府志分野稿》、《宣城县志分野稿》各1 卷,后又应皖江陈默江太史函请,撰《江南通志分野拟稿》1 卷。

康熙二十八年,奉明史馆诸公之召,梅文鼎到达北京,广交学者名流,如昆山徐乾学、大兴刘继庄、武进杨道声、鄞县万斯同、太原阎若璩,以及安溪李光地等。梅文鼎关于历算的宏论,“史局服其精核”,一时名声大振,“于是辇下诸公,皆欲见先生,或弟子从学,而书说也稍稍流传禁中”。梅文鼎在北京、天津前后有5 年时间(1693 年南还),曾撰《明史历志拟稿》3 卷。然而由于台官的“畏忌”,他又素性恬淡,始终没有进入“史局”,只是在李光地家和天津等处,设馆授徒和研究学问而已。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南巡至德州,抚臣李光地进所刻梅文鼎《历学疑问》3 卷,康熙十分赏识,带回宫细阅。次年春,康熙将御笔批阅过的本子发还李光地,说:“无疵谬,只算法未备。”是年梅文鼎再次应李光地之请,携弟弟尔素,儿子以燕、孙子瑴成至保定下榻李光地官署中,一方面教授李氏子弟和青年学者,一方面校订所著《弧三角举要》等书,准备付刻。

康熙四十四年农历闰四月,康熙帝于南巡途中,在德州运河舟中3 次召见梅文鼎,“从容垂问,至于移时”,临行时亲赐“积学参微”四字给以褒奖。越明年,又征召其孙梅珏成入内廷蒙养斋学习历算。

梅文鼎70 岁时撰《勿庵历算书目》1 卷,介绍他所著书的内容梗概和写作缘起。晚年他还在家乡孜孜不倦地整理校订平生所著各书,以备刊印。

康熙六十年,梅文鼎卒于家乡宣城,时年89 岁。康熙帝特命江宁织造曹为之治丧事,营墓地;墓在柏枧山口外的达村(俗称荷花塘)。[1]

§ 数学人生

作为当时“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的梅文鼎,毕生都在追求数学事业。梅文鼎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先祖可远溯至北宋名儒梅尧臣。曾祖、祖父亦相继为明朝官吏。父梅士昌于明亡后隐居耕读。梅文鼎自幼聪颖,儿时随父并塾师罗王宾仰观天象,遂能了解运旋大意。9岁熟五经,通史事,有“神童”之誉。14岁入县学,15岁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以后屡应乡试不第。27岁师从竹冠道长倪观湖学习天文历法,并将学习心得写成《历学骈技》二卷,以后又广搜天文、数学方面的各种中、西算书,“值天学书之难读者,必求其说,至废寝忘食”,倪师“叹服”,认为“智过于师”。康熙十四年,42岁的梅文鼎在金陵购得明版《崇祯历书》一部分,同时抄得波兰教士穆尼阁的《天步真原》等书,从此开始系统钻研当时传入的西方天文、数学知识。

为开阔眼界,50岁的梅文鼎到人文荟萃的北京寻师访友,结交名流,获读历算大师王锡阐所著《圆解》、《测食》和其他历算专著,并对其所定“大统法”和“三辰仪晷”进行研究和讨论,写成《王寅旭书补注》。康熙二十八年,奉明史馆诸公之召,到北京广交学者名流。梅文鼎关于历算的宏论,使“史局服其精核”,一时名声大振,“于是辇下诸公,皆欲见先生,或弟子从学,而书说也稍稍流传禁中”。康熙二十九年,梅文鼎应李光地之邀,将其研习天文历法心得以问答形式撰成一书,取名《历学疑问》。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读到李光地进呈的《历学疑问》,对书中观点非常欣赏。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于南巡途中,在德州运河舟中3次召见梅文鼎,“从容垂问,至于移时”,并说“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梅文鼎实仅见也”。

在御舟中,康熙帝赐御书扇幅及珍馔,并赐“绩学参微”四个大字,成为清代数坛佳话。梅文鼎一生以读书、著书为事,以教书为业,把学习研究与传道授业合为一体。他交游广泛,足迹南至闽,北至京津、河北,中历齐、楚、吴、越,一面设馆授徒,一面寻师访友,与清初历算诸家及域外友人都有交往。他向别人请教,虚怀若谷;为人答疑解难,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的著作深入浅出,“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使读者不待详求,而义可晓然”,足可导学者先路。

梅文鼎的人生追求始终与振兴祖国数学事业紧密相联。元代中叶以前,中国数学、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经元末明初以来300余年的荒废,到清初出现了经典散佚、算法失传、历法失修的严重局面,中国传统历算学几乎成了绝学。

而在此期间,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利玛窦为首的一批传教士于明末进入中国,带来了《几何原本》和西洋历法等科学知识,清初,新、旧历法之争更趋激烈,演成了长达10年之久的“历讼”。梅文鼎深谙这场历法争议是“去数谭(谈)理,聚讼徒纷;举一废多,抑扬失实”。因此,他首先广泛搜寻古今中外历算书籍,下工夫研读,力求贯通,遇所疑处,废寝忘食,必通贯才已”。

由于中国传统历法以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最为精密,明代沿用更名《大统历》。梅文鼎的研究即从大统历、授时历开始,上溯到历代70余家历法,一一求其根本与源流,同时参阅考究西洋各家历法,比较中西名实异同,求得中西历法的会通。历法的制定和修改离不开测算,历理更需要用数学原理来阐明。梅文鼎为研究天文历法需要,对数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是《方程论》,撰成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当时正是杨光先“历讼”失败客死他乡后不久,西洋教士趾高气扬,蔑视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这种局面,梅文鼎以科学态度进行回应,他抓住“方程”这一“非西法所有”的中国传统数学精华首先发论,来显示中华数学的骄傲。

§ 治学特点

梅文鼎最突出的特点是勤奋。遇到难读的书,他从不轻易绕过,而是反复钻研,一定要弄懂其中的意义。对于暂时不理解的问题,也总是耿耿不忘,时时刻刻挂在心上,力求弄懂。为此废寝忘食是经常的事。有时读别的书的时候,无意中触发心中的疑团,豁然开朗,便趁夜秉烛,立刻记了下来。有时找到的书,残缺不全,就设法抄补,不错一字,不漏一句。

有时听说某地有位在天文、数学方面很有修养的人,他就不顾旅途劳累,步行登门求教。后来他曾客居北京,与他同住的朋友见他如此勤奋钻研,大为惊异。这位朋友说,梅文鼎“尝午夜篝灯夜读,昧爽(天将亮)则兴,频年手抄杂帙,不下数万卷”。梅文鼎中西天文学的造诣都很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梅文鼎非常注重天象观测,创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仪器。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对当时和后世融会贯通中西方天文学具有很大作用。

§ 治学目的

梅文鼎治学目的明确,就是要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社会。他研究天文、数学不是为了做官、求功名,而是为了使这些学问能够“斯世共明”,让大家了解。他认为只要天文、数学这种“古之绝学”不致失传,有所发展,自己就“死而无憾”,“不必身擅其名”。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读书人都以学古崇儒为时尚,并且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皓首穷经,东奔西走。梅文鼎淡薄功利,无意于仕途,潜心于天文、数学的研究。中年丧妻,为便于专心从事研究、著述,梅文鼎决心不再娶。到了老年,他仍是好学不辍,继续博览群书,观察天象,演算数学,致力于写作。

梅文鼎努力追求数学最高境界,他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家,除了勤奋、智慧之外,尚需对数学的悟性。正如梅文鼎所言:“且夫数者所以合理也,历者所以顺天也,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在善学者知其所以异,又知其怪同,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则弧三角之详明,郭图之简括,皆足以资探讨而启深思。务集众长以观其会通,毋拘名相而取其精粹。” 1721年,88岁高龄的梅文鼎,坐在临窗的书桌前,停止了呼吸。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2]

§ 研究领域

《梅氏丛书辑要》

在传统数学研究方面,梅文鼎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一次方程组解法,勾股形解法以及求高次幂正根的方法。在《方程论》中,他纠正了当时一些流行著作的错误;对系数为分数的一次方程组提出新的解法。他又最先对数学进行分类,把传统数学分为算法和量法。在《勾股举隅》中,已知勾、股、弦、勾股和、勾股较、弦和和、弦和较以及勾股积等十四事中任两事,可求解勾股形,梅文鼎举出若干例题来说明这种算法。在《少广拾遗》中﹐他依据二项定理系数表,举例说明求平方、立方到十二乘方的正根的方法,虽未能恢复和发展增乘开方法,但已使明代逐渐消失的求高次幂正根的方法重新发展起来。

对当时传进来的西方数学﹐梅文鼎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会通工作﹐并且有所创造。《笔算》是介绍《同文算指》的算法,《筹算》是介绍纳皮尔算筹的计算,《度算释例》是介绍伽利略比例规的算法。根据中国书写的特点和传统的习惯,他把《同文算指》的横式算式改为直式,把直式的纳皮尔算筹改为横式。在介绍比例规的算法中,改正了罗雅谷在其《比例规解》中的讹误。《平三角举要》和《弧三角举要》是系统整理当时传入的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并对“不详其理”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与证明。罗雅谷的《测量全义》记有四面体、六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的体积公式并算出边长为 100的上述多面体的体积。梅文鼎在《几何补编》中证明了除六面体外的其他四种多面体的体积和内切球半径的公式,纠正了《测量全义》计算二十面体体积的错误。他还研究了许多复杂的有关正多面体的作图问题﹐例如在一个正六面体内作一个正二十面体﹐使其十二个顶点都在六面体的六个面上。

对于《几何原本》,梅文鼎认为此书“以点线面体为测量之资,制器作图颇为精密”,但“篇目既多﹐而取径纡回,波澜阔远,枝叶扶疏,读者每难卒业”。因此他用传统的勾股算法进行会通,证明了《几何原本》卷二、卷三、卷四、卷六中15个定理。《堑堵测量》是用勾股算法会通球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公式。《环中黍尺》是用直角射影的方法证明球面三角学的余弦定理。结合球面三角计算的需要,梅文鼎在此书中还用几何方法证明平面三角学的积化和差公式。

§ 个人贡献

梅文鼎一生著述丰厚,成就巨大。其数学研究遍及初等数学各方面,是中国传统数学处于沉寂和复苏交接时期的一位承前启后、融会中西的数学大师,在发掘、整理古代传统数学和传播、疏散引进西方数学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文鼎既学中国古算,又学西方新学,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句(勾)股举隅》中提出了勾股定理的三种新证法;他独立发现“理分中未线(即黄金分割法)”;著《平三角举要》、《弧三角举要》等我国最早的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专著;又著《环中黍尺》五卷,论述球面三角形解法,并将此法应用于天文学,解答有关天球赤道、黄道的问题;著《少广拾遗》,阐发“杨辉三角形”;著《仰观仪式》,将我国固有星图与西方传入的星图相互比较,把我国星图有名而外国无名。我国无名而外国有名的星,都—一注明,并列出我国古代28宿与近代星座对照表;著《交食管见》、《交食蒙求》等,提出了更加准确的交食预报方法。

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书中,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梅文鼎的《梅氏丛书辑要》收录了他的数学著作13种40卷,天文著作10种20卷,还著历算书80余种;丛书收入《四库全书》,流传日、英、法等国,对世界数学天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梅文鼎著作在他生前就已刊刻多种,他死后两年(1723年)柏乡魏荔彤兼济堂刊本《梅勿庵先生历算全书》出版,收历算书29种,计74卷。梅文鼎还做了大量拾遗补阙、匡正谬误工作,如著《庚午元历考》匡正《元史》、《志》之讹;作《交食图法订误》纠正杨光先《日食图》之误。著《回文法补注》、《西域天文书补注》、《浑盖通宪图说订补》、《七政草补注》等30余种。梅文鼎生当西方历算东渐、中国古代科学衰微之时,他独树一帜,积60年之精力,专功历算,冶中西于一炉,集古今之大成,述旧传新,继往开来,开清代历算中兴的先河。

其影响及于整个清代,所谓“自征君以来,通数学者后先辈出,而师师相传,要皆本于梅氏”。其声誉播于海外,《全书》刊出不久,即东传日本诸国,正是一代宗师,流景仰。《清史稿》卷五一一,有梅文鼎传。《畴人传》以3卷篇幅评述梅文鼎及其家族中畴人的生平和成就。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梅文鼎列为清代六大儒一,誉为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清代著名数学家焦循赞扬梅文鼎的学术成就时曰:“千秋绝诣、自梅而光。”我国近现代数学史家李俨和钱宝琮先生分别为梅文鼎编著年谱。我国著名数学史家严敦杰先生说:“在17至18世纪我国数学研究,主要为安徽学派所掌握,而梅氏祖孙为中坚部分。”

梅文鼎晚年主要在家著书授徒,四方慕其名者不少亲赴宣城向其问学,自撰《勿庵历算书目》共88余种,其中,《勿庵历算书目》1卷,介绍他所著书的内容梗概和写作缘起。康熙帝也曾通过在宫中任《律历渊源》汇编官的梅文鼎之孙瑴成代为致意。梅文鼎亦擅诗文,作诗2000多首,《积学堂诗钞》仅收368篇,施闰章评他的诗“不尚华丽,格老气清”。梅文鼎之弟文鼐、堂弟文鼏、子以燕、孙毂成、玕成、曾孙玢、钫等10多人都通晓数学,祖孙四代被誉为“宣城数学派”。

逝世之后,后人将其历法、数学着述汇为《梅氏丛书辑要》。诗文杂着则以《绩学堂文钞》、《绩学堂诗钞》。

§ 个人著作

著作一览《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平三角举要》、《弧三角举要》、《几何补编》、《堑堵测量》、《几何通解》、《环中黍尺》、《历学骈枝》、《勿庵历算书目》。

§ 梅文鼎纪念馆

梅文鼎纪念馆

1989年,在梅文鼎诞生355周年之际,原宣州市people's government拨款修建他的墓地和故居,并兴建“梅文鼎纪念馆”,以供人们长久地纪念这位科学先哲。该馆位于宣城市区的陵阳山上,是典雅古朴的徽式古建筑,馆共三进,内有梅文鼎半身铜像、梅氏宗谱、梅文鼎著作及其它文物,馆名由周谷城先生所题。

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峰山乡柏枧村独山,即今宣州区杨林柏枧村小管村公路旁(俗称荷花塘)。来到梅文鼎墓地前,只见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墓地被掩埋在高高的茅草丛中。在当地好心农民的帮助下,砍除茂密的茅草,露出椭圆形坟墓护堤和墓前石碑上刻写的碑文。拜读石碑上的文字,让人感到一代科学巨匠在当时年代所曾享有的尊贵。梅文鼎墓于1986年11月被原宣城县people's government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5月,安徽省people's government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梅文鼎墓占地9.13亩,墓丘高2.4米,座西朝东。墓丘外,有罗围护堤,高60厘米,围总长21.4米,成椭圆形。墓外周围形似荷花瓣状,墓前有一片开阔地,现一部分已改为水田。经勘察发现,梅氏墓地除东南隅已开为水田外,丘地上布满瓦砾,为茔地建筑遗存。墓前原有石坊、翁仲、祭台等,均毁于清咸丰年间。

1985年,宣州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位杰出历算大师的墓碑,该墓碑已残损1/5,残高0.97米,宽0.62米,厚0.15米,碑为“康熙六十年九月工部江宁织造曹頫奉旨营造。”碑文为:“光禄大夫左都御史 考梅公文鼎 皇清诰赠 曾祖 合墓 一品夫人 姚梅门陈氏 光禄大夫左都御史祖考梅公以燕已附葬 乾隆五十三年吉日 曾孙 房立”由此可知梅文鼎墓应为梅文鼎、夫人陈氏、儿子以燕合葬墓。

此碑原在墓前,1958年抬碑石筑坝,遗落下来,改作井沿。1988年,原宣州市government将墓周旱地征作墓地,并栽上松柏。墓前立有数块有关梅文鼎的碑刻保护碑。

§ 相关书籍

梅文鼎评传

李迪㊣《梅文鼎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全新正版

基本信息

者: 李迪 著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3-1

数: 338000

次: 1

数: 500

印刷时间: 2006-3-1

本:

次: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5044717

装: 精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传记 >> 科学家

定价:¥35.00

内容简介

梅文鼎(1633—1721)是清初著名天文学和数学家,被称为“国朝(清)算学第一人”,已出版的学术著作约30种,还有约60种有记载但未见出版的书,真可谓著作等身。他在学术方面,特别是数学方面成就突出。本书的写法基本上是寓科学成果于思想,或是科学成果与思想相结合,以突出评传的性质。

本书从梅文鼎所处的时代开始,依次论述了他的著作、家族的学术影响和与外界的学术交流,重点在他的宏观学术思想、天文学思想和数学思想三个方面,最后讲述了梅氏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

作者简介

李迪,吉林省伊通县人,1927年10月生。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1956年调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数学,从事数学史及其他科学史研究。曾任该校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东亚科学史学会名誉会员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数学史简编》(有日文译本)、《中国数学通史》3卷、《康熙几暇格物编译注》、《中国历代科技人物生卒年表》(合作)、《天文考古通论》(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一),主编有《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中华传统数学文献导论》,参编《中国数学史大系》等,发表论文450多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梅文鼎所处的时代

一、改朝换代的动荡

二、西方天算学传人中国

三、17世纪中国的天算思想

四、清统治者对复明活动的镇压

第二章 梅文鼎的生平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二、壮年开始专心研究天文学、数学

三、老骥伏枥,壮志不已

第三章 梅文鼎的学术家族

一、弟弟及儿子的学术活动

二、梅珏成的前半生

三、梅珏成在雍正乾隆年间的几项学术研究

第四章 梅文鼎的历算交流

一、梅文鼎与方中通等

二、梅文鼎与杜知耕、孔林宗等

三、梅文鼎与潘耒、徐善等

四、梅文鼎与张潮、张硕忱、何奕美

五、梅文鼎与张雍敬

六、梅文鼎与揭暄

七、梅文鼎与毛乾乾、谢野臣、刘湘煃

第五章 梅文鼎的著作及相关事项

一、《勿庵历算书目》的记载

二、《梅氏历算全书》的收录

三、《梅氏丛书辑要》的编辑

四、《绩学堂诗文钞》收录的诗文

第六章 梅文鼎的“征之于实”与“会通中西”思想

一、“征之于实”思想的来源与形成

二、世界观与无神论思想

三、在“征之于实”的前提下探寻历算规律

四、“会通中西”思想

五、“西学中源”说的表现

六、研究课题的来源

第七章 梅文鼎的天文历法思想

一、梅文鼎所认识的天文体系

二、梅文鼎对地球的论证

三、中西天文历法之异同

四、梅文鼎对日月交食的研究和认识

五、梅文鼎对天文历法史的研究与认识

六、梅文鼎对天文器具的研究与立表测量

第八章 梅文鼎的数学思想

一、会通中西与数学研究

二、《几何原本》之研究与会通中西

三、逻辑推理思想

四、“征之于实”思想

五、“算”与“以量代算”

六、投影思想及方法

七、通俗化与中国化思想

第九章 梅文鼎同时代的薛凤祚和王锡阐

一、薛凤祚与波兰传教士穆尼阁

二、薛凤祚的“实”学研究

三、为明守节思想笼罩一生的王锡阐

四、王锡阐的科学成就

五、薛凤祚、王锡阐与梅文鼎的关系

第十章 梅文鼎历算思想的广泛影响

一、梅文鼎历算思想在国内的影响

二、梅文鼎历算思想早期对日本的影响

三、梅文鼎历算思想早期对朝鲜的影响

四、梅文鼎历算思想传人西方和现代研究

五、关于梅文鼎的纪念活动

结束语

附录

一、梅文鼎年谱简编

二、梅文鼎传记文献

三、其他重要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文献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影响

梅文鼎终生从事天文数学研究﹐有天文著作六十二种﹐在《梅氏丛书辑要》中收入十种二十卷。他的著作有释义,有理论,有解法,有应用,既坚持了中国古代数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传统,又十分重视数学理论的研究。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当时可能接触到的各个领域。并在一些领域中取得了有相当水平的研究成果。与他同时或在他以后﹐慕名向他求教的学者很多,有些文献甚至记有“裹粮走千里﹐往见梅文鼎”的说法。康熙皇帝于1705年曾三次召见他﹐向他请教天文数学。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誉他为“国朝算学第一”。

§ 评价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世界上有3位齐名的大数学家:英国牛顿、日本关孝和、中国梅文鼎。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创建微积分和经典力学。关孝和是日本古典数学(和算)的奠基人,也是关氏学派(或称关流)的创始人,在日本被尊称为算圣。而中国的梅文鼎则是承前启后、横贯中西的数学大师、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清代“算学第一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