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师范大学
释义

§ 概述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

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 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硕士点、56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56人。各类在籍学生22371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266人,博士生71人、硕士生2004人,留学生3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6037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63亿元(800元以上)。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57.6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 、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5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1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安徽师大报》 、 《学语文》 、 《中学生化学》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国家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 历史沿革

1954年安徽大学(部分)改建为安徽师范学院

1954年安徽师范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函授班)并入芜湖师范学校,其后参见安徽:“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中文/历史/外语)参与合并组建合肥师范学院

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物理系部分)并入合肥大学,现更名为安徽大学

1959年安徽师范学院(中文/历史/地理)并入合肥师范学院

1959年合肥师范学院(数学/生物/物理)并入安徽师范学院

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

1961年皖南大学(体育系)参与合并组建安徽体育学院

1961年皖南大学(艺术系)参与合并组建安徽艺术学院

1962年安徽体育学院(原皖南大学部分)并入皖南大学

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

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安徽工农大学

1972年安徽工农大学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1982年安徽劳动大学(政教系)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 机构设置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 校园风光

§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0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近5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70余人,还聘有“两院”院士和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

§ 成果展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提高办学水平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稳步提高。90年代以来,大学生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统考成绩一直名列省属高校前列,考研录取率每年均达到20%左右:“九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600多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部级131项。全校专业技术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400多部,6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 院系介绍

文学院

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国立安徽大学中国文学系成立于1928年, 是安徽高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 安徽师范大学陈望道、刘文典、郁达夫、朱湘、苏雪林、朱光潜、周予同、潘重规、宛敏灏、张涤华等一批著名学者、作家曾执教于此,一时蜚声学界。文学院现有中文、新闻两个系,三个研究所(文学、语言、古籍整理),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汉语言、秘书学、广告学、对外汉语等六个本科专业。具有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学科教育学以及传播学、艺术学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一个首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四个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四个省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新闻采访学),一个省级重点课程(现代汉语),一个省级刊物(《学语文》)。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一直是安徽师范大学办学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现有教职工147人,专职教师121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 42人),博士50人,硕士61人。2000-2006年,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省部级项目38项,厅局级项目89项。出版专著172部,发表学术论文1136篇,其中在国外杂志、国家级重点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2篇。论著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图书奖5项,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44项,厅局级奖30项。教师中,国家首届教学名师1人, 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一等奖1人、 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5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6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

文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682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1668人,新闻专业374人,广告专业294人,文秘专业189人,对外汉语专业15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21人,留学生20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新时期以来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考取博士并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50余名,其中有数十名已成为全国著名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在 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产生重大影响。 2000年以来,文学院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与港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尼泊尔、新加坡、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地区和国家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文化教育交流关系,连续主办了20余次全国以及国际性学术会议,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于2000年由原教育系、教育技术学系和高等教育研究室组建而成。教育系始建于1928年,建国后几经曲折,于1980年恢复招生。教育技术系始建于1987年。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学系、教育技术学系、摄影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7个硕士点并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方向)授予权。拥有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省级精品课程《心理学》。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摄影等6个本科专业。同时承担着安徽省完全中学校长、安徽省一类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任务。

学院有教职工100余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人,65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现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600余人,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及教育硕士260余人,在籍本、专科函授学员800余人。

学院建有教育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心理学实验中心和摄影实验中心。下设电视实验室、电声实验室、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室、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基础摄影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藏书37000余册,音像资料3200多件,各类中英文杂志、报刊200余种,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苦努力,目前本院已成为安徽省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是从原经济法政学院分离出来的,其前身是经济法政学院的经济系,2005年9月,原芜湖师范专科学校的经济系又整体并入我院。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学院教职工由原来的36人发展到57人,专任教师由原来的25人发展到45人,此外我们还外聘10位实习和实训指导教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由原来的800人发展到1135人。

法政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是安徽省高校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院系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 1950 年 2 月安徽大学(芜湖)设立的政治教育委员会, 1953 年 2 月设立安徽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安徽师范大学1973 年 9 月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 1994 年 9 月更名为政法与经济系), 1983 年成立德育教研室(部), 1996 年 6 月政法与经济系与马列主义教研部、德育教研部合并成立经济法政学院(“两课”教研部), 2004 年 7 月经济系分离出去后更名为政法学院, 2005 年 6 月原芜湖师专政史系、马列教研部并入政法学院。学院现设有:哲学、政治、法律、公共管理 4 个系,有思想政治教育 ( 师范类 )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 4 个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学、皖南农村、知识产权、诉讼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国学研究所;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也依托和挂靠在学院。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2 个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 2 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课程与教学论(政治学科)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安徽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安徽师范大学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历史积淀丰厚,师资力量雄厚,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拓展新的生长点的优势与条件,是安徽师范大学第一批“特、优、强”建设专业,也是享誉省内外的品牌专业。法学是安徽师范大学第二批“特、优、强”专业,也是安徽师范大学综合教改示范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128 人,其中,教授 20 人,副教授 28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15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12.4% ,具有硕士学位的 65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6.1% 。 。

几十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 300 多名硕士研究生、近 5000 名本、专科毕业生和近万名成教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省和全国各地,有的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有的已走上科研、教育、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特别是基础教育战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迈入 21 世纪的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各项事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长足的发展,并已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办学路子,形成了内涵与外延、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相统一的多类型、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

社会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前身是历史系。历史专业初建于1928年,之后随着学校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

经历了文史、史地、历史等科系的发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是安徽省高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建国后学校设立历史科,1957年升格为历史系,以培养四年制本科师范生为主,间或招收两年制专科生。1994年,历史系下设社会工作专科。1997年招收安徽省第一届四年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历史系由此更名为历史社会学系。2000年,在历史学与社会工作两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02年社会学院增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增设社会学本科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2006年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

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美术系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1943年,历经安徽学院艺术科、皖北师范文艺班、安徽艺术学院、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系等历史沿革。,2001年12月经批准成立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六十多年来,我院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院下设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音乐研究所、演艺中心。现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我院音乐学硕士点是全国第一批获准授权的音乐学硕士点之一(目前是全省唯一的音乐学硕士点),现有合唱指挥与教学研究、理论作曲与教学研究、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钢琴演奏与伴奏艺术、中国音乐史学、古筝演奏与教学研究等研究方向;2006年我院被批准招收音乐学科教学论硕士;与中文、美术合作招收艺术学硕士;同时承担培养教育硕士和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的工作。我院1988年被批准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是目前省内高校唯一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音乐院系。目前,我院除开设专科、专升本成人教育外,还担负着全省在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

几十年来,安徽师大音乐学院为社会输送了各类毕业生3800多名,他们中大部分人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音乐教育及文化艺术战线的骨干,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院培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社会的公认。截止2006年9月,我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硕士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班学生700多人,在读本、专科成人函授生300多人。

安徽师大音乐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在职职工80人,其中专业教师7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3人,中级职称约40人),教师中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包括正在攻读硕士以上学位)41人;另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或短期驻院授课。一大批老一辈音乐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家们的学术造诣为音乐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年来,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显示了非常扎实的功底和实力。他们中有省级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或演出,被业内同行专家视为很有发展前途的音乐表演工作者;有一批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经验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骨干,基本上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和专业方向分布较为合理、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有发展后劲的学术梯队和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院在科研上和艺术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来,公开发表各类论文(论著)120多篇(本);参加各种演出、比赛近百场,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各种奖项(表演和创作)50多人次;获得厅级以上科研课题30多项。

学院资料室藏有中外音乐专业图书、期刊、唱片和光盘5万余册(件),阅览室和音乐制作工作室全天候对师生开放;数码钢琴教室、电脑音乐制作教室、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办学手段和办学效益;现有琴房170多间,新添雅马哈和珠江钢琴170多架,中西乐器基本齐全;所有教室均配置了视听设备、钢琴、空调等;教学琴房全部安装了空调;标准的舞蹈练功房和新建的高标准室内音乐厅,为学院的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演艺交流提供了一流的条件。近几年,我们在适度控制规模的同时,加大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严格按照艺术教育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因而在省内外兄弟院系普遍感到扩招带来教学质量上压力的时候,我院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井然,确保了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安徽师大音乐学院的办学信誉也在全国高等音乐教育界进一步提高。

根据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展规划,我们将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重视办学特色的塑造和办学环境的建设,加快学科和专业建设步伐,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源于省立安徽大学数学系,它创建于1929年9月(校址在安庆), 安徽师范大学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大学数学系之一。1999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原数学系、计算机系、计算中心合并成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05年5月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计算机教学部并入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著名现代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何鲁、郭坚白、樊映川、单粹民、刘亦珩、汤璪真、莫绍揆和雷垣等教授先后在这里任教,使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优良的教学传统和良好的学风。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933人,研究生111人,教育硕士103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974人;在职专任教师13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博士23人, 10人先后被评选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教师称号,9人享受国家或省级政府津贴,1人获全国教育工会女职工先进工作者。

学院现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具有“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和“教育硕士(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1个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设有数学系、计算机系、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数学实验室,10个教研室。

学院资料室藏有图书4万余册,外文图书万余册,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224种。建有计算机电子技术实验室等11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各类高档品牌微机1000余台,设备仪器总价值达1100余万元。学院还利用重点学科专项经费建立了教师、研究生机房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一直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切实严抓教学质量,抓素质教育,强化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倡导教授上基础课,任课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共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5项,2001年学院集体项目“关于深化分析教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学分析》和《概率论》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自编出版教材近20部。16人次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8人,教育硕士50人,27届本科生6537人,专科毕业生636人。他们大多数已成为安徽省中等学校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多名毕业生成为兄弟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在校生大学生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在90%以上,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20%左右。许多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对安徽师大数学系毕业生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勤奋刻苦、朴实谦虚、数学素质高、有潜力、有后劲。其中突出的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师大教授王风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肖杰,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数学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田捷研究员,朱江研究员,王启华研究员,北京师大教授邓帮明以及英年早逝的青年学者周先银博士等。这些杰出的校友为安徽师范大学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中国科大、北京师范大学等一些著名大学都表示愿意接受安徽师大数学专业免试研究生。

学院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围绕学科建设这个中心,狠抓科研工作,鼓励教职工多出科研精品。2002年以来,学院教职工共发表学术论文77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0多篇,被SCI,EI,ISTP检索120余篇。主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共有8项成果获国家部委和省级奖励。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对青年教师业务进修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措施。通过在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访问,攻读定向硕士、博士学位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对在校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让他们在教授、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年轻教师已有多位崭露头角,初显锋芒,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先后邀请了姜伯驹院士、谷超豪院士、胡和生院士、王梓坤院士、陈木法院士、严加安院士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民友、戴永隆、程艺、李尚志、陈发来、王宏玉、王凤雨、肖杰、徐飞、李小梅、张康等来访问讲学,聘请著名教授严士健、张寿武等为兼职教授。1990年以来先后选派12人次出国进修、访问。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并进行合作研究,大大促进了多个学科及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学院全体师生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契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实现学校提出的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7年8月28日)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 学术交流

安徽师范大学

学校一贯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建立和发展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先后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项目。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和深造。[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