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可法(1602~1645)
释义

§ 史可法(1602~1645)

§ 正文

明末著名大臣。顺天大兴(今北京市)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鄰。崇祯元年(1628)进士。初授西安府推官,迁户部主事,八年,迁江西右参议。时农民军张献忠等部出没于河南、湖北之间,史可法自请为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平(今安徽当涂)兵备道,以遏农民军东进。明廷改任他为卢象昇副使,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因其与农民军作战有功,崇祯十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翌年夏,因逾期未能击败农民军,被谴,命戴罪立功。史可法更加奋勉,开府于安庆,四方有警则出击,老回回马守应军为其所败。十一年冬,他立营六安以防农民军,捐俸修葺六安城,奏免被灾地方田租,除差马之弊。十四年冬,起为户部侍郎、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处。

崇祯十六年七月,升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等拥立福王于南京,授史可法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议设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江北四镇本各有汛地,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划地分守,但皆悍将骄兵,不受约束。高杰由泗州、徐州南下,沿途掠夺,攻扬州未下;刘泽清大掠淮上;刘良佐攻临淮。史可法调停其间,令各归镇。又设礼贤馆招四方之士,以淮安府推官应廷吉主之。

六月初,史可法闻农民军已弃京师西走,即上疏请遣使北行,主张联合清军共讨农民军。七月,命四镇赴督府调用,然皆不奉行,史可法不得不往来淮上各方调停。时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史可法,严辞相胁。而史可法复书仍然幻想与清"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

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清兵分三路南下,史可法知事态严重,他由扬州至白洋河,部署诸镇图巩固河防。总兵许定国诱杀高杰,率部渡河北降清。大河以南大乱,各镇欲兼并高杰所部兴平军及其汛地,高营将士汹汹欲斗,史可法又调停其间,始罢兵。史可法退保扬州。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以清君侧讨伐马士英、阮大铖为名,由武汉举兵东下,福王急令史可法赴安徽上流堵截。史可法力陈清兵日益迫近,应留诸镇控淮河以卫南京,福王严加切责,他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左兵已为黄得功败于九江,左良玉子左梦庚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时盱眙开城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以阻遏清兵。其时,清军已渡淮南下,疾如风雨。高杰部斩关出夺泰州,又欲渡江而南,骡马舟楫一掠而空。刘泽清由淮安南逃至扬州,见事急,又北遁淮安。扬州兵力空虚。十九日,清大军渐集城郊,诸军无赴援者。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力单。史可法知城终不可保,自守地势卑下易受攻击之西门,决以身殉。副将史德威追随有年,为人忠义,史可法无子,以史德威为嗣,取名史直,托以后事。清豫王多铎命降将李遇春招降,史可法痛斥之;又一日来五书劝降,可法不启,投之火。扬州旦夕下,诸将业已解体。二十四日清军红衣炮至,开始攻城。二十五日,四面环攻。史可法督率守城,入夜,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奔东门。清兵追及,史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因被俘。多铎引洪承畴降清为例劝降,史可法慷慨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多铎便下令在军前将其杀害。史可法殁后十二日,史德威回城觅尸不可辨。次年,史德威奉可法衣冠葬于扬州天宁门外之梅花岭。南明隆武帝予谥忠靖。

由于未得遗骸,因此有流言说史可法未死。其后数年,安徽、浙江先后有多起"假可法名号"起兵反清。乾隆中,追谥忠正。遗著由玄孙开纯集为《史忠正公集》,康熙间张纯修辑刻有《史道鄰先生遗稿》。1937年,罗振常以遗稿为主,而以各本参校增补,成《史可法集》及《史可法别传》,两种汇为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4年印行。

§ 配图

史可法(1602~1645)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