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云山话梅 |
释义 | 梅,又称梅花,在齐云山称榔梅,多有分布。其中现存最古的一株,坐落在洞天福地仙人床右下侧,树高11米,胸围1.5米,主枝分三股,树姿苍劲古朴,神态见老,已有四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又因其身处齐云,受道家推崇,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 安徽四大古梅之一 据安徽古树名木普查成果《安徽古树名木》一书记载:齐云山这株古梅无论是年代久远,还是体态大小,与瑯琊山“欧梅”宋庆历五年1045,南义丰山和县杜村杜梅北宋1039年前后,歙南洪家岭卖花渔村“梅窗居士”植梅洪必信,唐乾符六年879年,不相仲伯,均有出处和可考,堪称为安徽四大古梅。 齐云山这株古梅,还有一个不凡的身世。据明万历年间鲁点修《齐云山志》记载,齐云山有榔梅庵,坐落在太素宫之东。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由居士金显宁四子,继其父遗教共建,坐西东向,为二堂六楹,丹漆彩饰,敞丽辉煌今庵毁,尚存遗址,是年道士方琼真访武当山,千里迢迢携回梅苗两株,植于榔梅庵旁。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徐霞客《游白岳日记》载有:“入榔梅庵,独卧山房……”。据93岁詹松海道士介绍,世传天官府门前有幅浮雕金字对联曰:“道秘太符龙虎伏,阳回春谷榔梅青”。天官府坐东朝西,大门正对榔梅庵,榔梅庵原有六个道房,天官府原名叫春谷道院。可见这株古梅身世不凡,颇受世人关注。 § 梅即道,道即梅 道教信徒何以这样看重榔梅呢,缘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 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榔树,誓曰:“吾道若成,开花结果”。后果如其言,今树尚在五龙宫北,榔木梅实,杏形桃核。道士每岁采而密渍,以充贡献焉。榔乃榆树也。太和山,即今湖北武当山,玄武被道教奉祀始于北宋初期,宋真宗908-1004年为避其祖先赵玄朗的讳,才将玄改为真。真武“折梅寄榔”,将梅作为占卜道教兴败的吉祥物,被道教徒尊为神灵,演绎成道教“教树”,与崇拜自然物如泰山石一样,被信徒们接受。梅几乎也成为道教的代名词,道教称忠厚谨慎的信徒为种民,参玄论道称“种梅心法”,藏道教教义珍宝的地方称“藏梅阁”等等,但凡道家圣地,便建榔梅庵,植榔梅,尊榔仙,祀榔圣,日益趋为神秘。 § 花实乃长生之珍品 远在商代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梅果作为饮食中的调味品,“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书经·说命》,盐与梅配量适中,能做出美味的羹汤。食之有味,处之有乐。 道教宏论长生述大体有三:吐纳导引,房中修养,服食。隋唐以后草木类服食进一步于中医、中药、民间疗法相结合,形成了食疗、食补的养生法。梅花、梅实被列入“小药”、“仙果”, 备受道家珍重。逢梅蕾将绽,花不见蕊之时,一般正月初始道士们登梯攀树,将梅花连蕾采摘,晾晒烘干,拾净收藏。其间以绿萼梅为上品。历来为开胃、散郁、生津、安神之药,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梅果经加工成“乌梅”是一味潋肺涩肠、生津、安蛔、止渴的中药。梅果还可以加工成话梅、陈皮梅、脆梅、盐渍梅等,生津止渴解暑,均是道教徒用于布施香客信徒的上品饮料,与齐云山道家茶白岳黄芽,香风茶柳叶腊梅一样被推崇。 § 道与梅的新奇葩 在齐云山的千山万壑中,还生长着一种与梅花同属一个祖宗的品种,叫柳叶腊梅,当地道士叫香风茶伤风茶。柳叶腊梅为半常绿小灌木,一般七、八月份齐云山道士们就采叶入药,用来治感冒、咳嗽、气管炎等病症。他们取腊梅叶,按民间“炒青”茶的制茶工艺制作香风茶干品,为各地来齐云山朝圣的香客品茗,能消除疲劳,治疗寒热感冒,被誉为“菩萨茶”,也是齐云山道家茶正源之一。这是齐云山道士独创的一种清热解暑、祛寒止咳的道家珍品。现代医学证实,香风茶具有“解表祛风,理气化痰”的功用,应用于感冒、气管炎与降血压等症,确有疗效。近年来,一些制药厂,将它制成茶叶剂、片剂、香风牙膏、香风香油等,广为利用。这也是齐云山道教与梅花的一枝奇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