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朗德镇
释义

郎德镇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北部,海拔735--1447米,平均海拔1091米,东临雷山县西江镇和丹江镇,南接望丰乡,北与凯里市三棵树接壤,炉榕公路穿镇政府驻地下郎德村而过,巴拉河绕东向北而流,镇政府距雷山县城15公里,距州府凯里29公里,交通便利,是雷山县的北大门。

朗德镇详细信息

全镇总面积73.7平方公里,下辖13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2269户,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9677人,其中:农业人口9499人,占总人口的98.2%,非农业人口178人;苗族人口9650人,占总人口的99.72%,其它民族人口27人(其中汉族9人,侗族13人,水族2人,布依族3人);耕地面积4910.22亩(其中:田4489.17亩,土421.05亩),人均耕地面积0.51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343公斤,人均纯收入1408.58元,森林覆盖率达47%,是一个苗族人口聚居的山区农业镇。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235万元,比2002年增长8.5%;农业总产值完成827万元,比2002年增长4%;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324万元,占年计划的121%;粮食总产值达33100吨;财政总收入完成35.1万元,为县下达任务的124.2%,增收7.1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农业四税收入及其他收入完成26.33元,占任务的104.75%,增收1.1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增收3.17万元;地税收入完成8.75万元,占任务的875%,增收7.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34%;财政总支出74.69万元,比上年少支1.42万元,减支1.9%。

朗德镇基础设施

现在全镇共有25个党支部,227名党员;10个村建有村“两委”办公楼,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力强;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2996亩,其中退耕还林1673.38亩;大牲畜存栏1692头,出栏302头;生猪存栏5875头,出栏4827头;山羊存栏1898只,肉类总产量达459吨;沼气工程建成116口,占任务的100%;全镇共有7所完小,一个教学点,两个辅导区,65名教师,43个教学班924名在校生;100%的村通电,12个村通电话,11个村通公路,96%的村安装了闭路电视;镇区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郎德——乌流——南猛——雷公山的旅游网络逐渐形成,2003年末共接待中外游客3.84万人,旅游经济收入101万元,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旅游乡镇。

朗德镇自然风貌

朗德镇植被茂密,有巴拉河和望丰河交叉而过。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朗德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朗德镇正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步伐,使之建设成为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大镇。朗德上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热点地区。

朗德镇朗德上寨

朗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属雷山县丹江区报德乡可供游客游览。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在这里除了可以欣赏到苗族独有的木吊脚楼建筑外,还可以欣赏到寨民表演的拦路酒歌、盛装苗舞、芦笙舞、八抬芦笙舞等等节目,表演一场的费用大约是400元。郎德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旅游资源,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朗德上寨和"芦笙之乡"岔河南猛,最近,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郎德上寨四面群山环绕,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流入美丽的丹江。跨溪有风雨木桥,沿溪有石磨碾房,水中群鸭嬉戏,两岸水车成行。寨子对面有养流坡,坡腰有8亩许平地和一长150米的赛马跑道。每年农历三月马日,雷山、凯里、麻江、丹寨四县交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此举行爬坡活动,对歌,赛马,盛极时达万余人。

郎德上寨民居依山而筑,为木质结构吊脚楼。有五条花街路通向寨中。东、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顶护寨门楼,简称“寨门”。寨上,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寨中有两个铜鼓、芦笙场。场子模仿古代铜鼓面太阳纹的图案,以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个方向伸展。铜鼓、芦笙场的两头,用鹅卵石、水泥镶嵌成两匹飞奔的骏马。

朗德镇民族风情

贵客进郎德上寨得按苗家礼俗喝拦路酒。从寨脚公路开始,到寨头的进寨门楼,设迎客拦路酒卡,多达12道。每道酒卡,在路中间放一张方桌,两边站着几个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壶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两土碗,表示福寿双全。最后一道酒卡是进寨门楼,土碗换成了大牛角。如此一路想满饮进寨者,非“海量” 莫能。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只要你双手背在身后,弯腰用唇轻触酒杯即离,并有礼貌他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过关”了。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欢迎仪式还有燃铁炮、放鞭炮、奏莽筒、唱酒歌等。在这之后,妇女们身穿绣衣条裙,头戴银角冠,男子们则长袍马褂,全村尽出,把客人引至寨中心芦签场。场上铜鼓高悬,青年乡民在这里为客人献上传统的苗族歌舞:芦笙舞、板凳舞、木鼓舞,铜鼓舞……最后,全村男女老少络绎上场,围成若干个同心圆,随着铜鼓点子款款绕场起舞,客人们也被邀入场内,使狂欢活动达到高潮。歌舞之后,可信步走人普通苗家,那“吱呀”的纺车,“嚓嚓”的布机,讲述着大山中宁静的生活,热情的村民定会邀你在吃新节或过苗年时再来,那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