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蓝马鸡
释义

蓝马鸡是珍稀名贵的禽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羽毛美丽,可作装饰用,很受国际市场的青睐。 蓝马鸡,头侧徘红,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颈部顶上,通体蓝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而翘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蓝马鸡。它又称“叫角鸟”、“松鸡”。

中文学名:蓝马鸡

拉丁学名:Blue Eared Pheasant

二名法:Crossoptilon auritum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马鸡属

种:蓝马鸡

分布区域: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地

基本资料

同物异名:Phasianus auritum Pallas,1811,

中文俗名:角鸡 松鸡 呼和-哈登哈日阿 马鸡

拉丁文目名: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Phasianidae

拉丁文属名:Crossoptilon

拉丁文种名:auritum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allas,1811)

英文俗名:Blue Eared Pheasant

简介

蓝马鸡为高山鸟类,栖息于海拔2700-3500米,有水的山谷或开阔荒芜的稀疏灌丛草原、松林或橡树林地带。蓝马鸡食性较杂,以植物根、茎、种子为食,如云杉和高山蓼种子、山叶子苔草和紫罗兰,还吃一些毛虫、金龟子、步行虫等。春秋季节常10-30只结成群活动。清晨雄鸟开始鸣叫声粗厉洪亮,稍带颤音,鸣叫时昂首引颈,尾羽翘起,姿态优美。

濒危等级

概况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

本种总体状况属无危LC,但蓝马鸡贺兰山种群属易危 VU A1cd+2cd; C1+2a(i)

依据标准: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猎,因为该种群与其他种群隔离1000公里以上、数量少于3000只

中国红皮书等级:易危

中国红皮书等级生效年代:1996 CITES附录:未列入

CITES附录生效年代:1997

国家保护级别:二级

国家保护级别生效年代:1989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参考文献 栖息地破坏,特别是主要栖息地杉木林的大规模砍伐。

过度捕猎:参考文献 乱捕滥猎。

形态特征

大型鸡类。全长约90厘米。体羽青灰色,具金属光泽,披散如毛发状。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两簇白色耳羽呈短角状;面部裸皮鲜红色。飞羽带褐色,具金属紫蓝色外缘。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马尾,两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为紫蓝色。嘴淡红色,脚珊瑚红色。虹膜-橘黄;嘴-粉红;脚-红色。叫声:受惊的雄鸟发出gela-gelage叫声。求偶期雄鸟的叫声为wu,wu,wu或ga,ga。受惊时雄雌鸟均发出ziwo-ge,ziwo-ge的叫声。蓝马鸡身披闪亮的蓝灰色羽毛,像穿着一件华美的丝绒大氅。嘴和头侧呈绯红色,格外醒目,耳羽簇是白色的,向斜后方突出,宛如围着雪白的围巾被微风轻轻掠起,长长的中央尾羽向上翘起,柔软细密的羽支披散下来,就像马尾巴一样。

分布范围

中国中北部特有种。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地方性常见,分布于青海东部及东北部、甘肃南部、宁夏、西藏东北部(唐古拉山脉)及四川北部海拔2000~4000米地带。分布于宁夏及内蒙古的贺兰山种群的其余分布区相去甚远。蓝马鸡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鸟类,只产在中国,终年留居于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一带及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蓝马鸡通体羽毛呈蓝灰色。头侧呈绯红色,耳羽簇则呈白色。中央尾羽的羽支,分披下垂蓬松如马尾。蓝马鸡栖息于海拔2500~3400米高处的云杉、橡树林中或山柳、金腊梅的灌丛间。秋后向下迁移到有水的山间谷地或开阔的灌丛草原。平时结集成群,每群10~30只不等。在3~6月的繁殖季节,蓝马鸡常隐藏在树枝间或丛草间活动,不易被发现。此时,它们分散配对,一雄配一雌。发情时,雄鸟之间发生争斗。雌鸟在荫蔽树丛的地面上稍微凹洼处产卵,每窝6~12枚不等。繁殖季节过后,又结群生活。

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它们喜欢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栖息于海拔较高的2000-3000m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或在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

生活习性

栖息于高寒山区,常集群活动于树林及灌丛间。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同其他种马鸡,以小群活动于高海拔的开阔高山草甸及桧树、杜鹃灌丛。蓝马鸡觅食时常结群,用它那强而弯曲的嘴刨食植物的根、种子、昆虫等。觅食时边吃边发出叫声,此起彼伏。在蓝马鸡活动的地方常留下许多被刨掘的土窝以及杂乱的足迹。中午很少活动,隐蔽在灌丛中,黄昏前是一大内最活跃的时刻。夜间则结群栖息于树枝茂密的树上。它们的视觉和听觉敏锐,遇险时迅速奔跑,躲避敌人。平时不常飞,也不能久飞。蓝马鸡的羽翼退化,不善于飞翔。

蓝马鸡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边吃边叫,此起彼伏,鸣叫时昂首引颈,姿态优美,其声粗而洪亮;中午便隐匿于灌木丛中,很少出来活动,直到傍晚才又活跃起来;夜间结群于枝叶茂盛的树上,它不飞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树枝,一直跳到接近顶端的树枝上为止。

生长繁殖

每年3月下旬,蓝马鸡逐渐山大群分为小群;4月初开始配对。此期间雄鸟为了争配偶会进行激烈争斗。雌雄配对后形影不离,营巢多在浓密的灌木丛间或稍凹的处所,巢呈盘状,极简陋。一般用树叶、树枝、茅草、苔藓构成,里面垫有羽毛,温暖而舒适。于5月份产卵,每窝5-13枚,卵呈椭圆形,淡青绿色或浅褐色,微具褐色斑点,重约45-58克,雌鸟孵化卵,雄鸟在周围活动,孵化期26天左右。雏鸟生长迅速,4个月的幼鸟体型与成鸟相仿,次年春季即可产卵。

4~6月间繁殖,此期间成对生活。产卵于荫蔽树丛下的地面上,每窝6~12枚,灰褐色或淡青绿色。有淡棕色斑点。孵卵期26~27天.本种在甘肃已建成饲养繁殖基地。

鸡舍设计

蓝马鸡舍设计的要求

蓝马鸡舍设计为养鸡场环境工程设计的主要部分,是综合场区的环境,为鸡群的生长发育、产蛋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直接在蓝马鸡工作的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工程设计。在设计蓝马鸡时,对整个蓝马鸡应有一个总体要求,对各部分有具体的要求。所设计的蓝马鸡既要满足鸡群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又要使造价低,节约资金。乌鸡喜欢干燥,特别怕潮湿,因此在设计蓝马鸡时要充分注意通风排湿。

蓝马鸡舍设计的要求

1.蓝马鸡舍面积适宜

蓝马鸡舍的面积大小,应根据饲养方式和密度来决定。蓝马鸡舍的跨度不宜过大,开放式蓝马鸡舍在9.5米以内,自然通风能取得良好效果。简易蓝马鸡舍舍跨度在6米左右,高度(屋檐至地面)在2.4 米以下.

2.隔热与保温性能好

鸡是恒温动物,在环境温度为7~30℃时,能自行调节体温,当外界环境温度高于30℃ 或低于7℃时,鸡就不能自行调节体温。因此蓝马鸡应冬暖夏凉,不论何种蓝马鸡,都应有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的屋顶和墙壁,尤其是屋顶。蓝马鸡舍隔热、保温性能的好坏,对鸡群生产会造成长期的影响。

3.采光与通风要充足

能保证蓝马鸡舍内有适宜的光照和良好的空气环境。

4.便于防疫

在鸡群全部转出后,能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

5.牢固严密

蓝马鸡舍的屋顶或墙壁,要求没有缝隙与漏洞,地面与水泥墙裙要牢固,所有的口、孔均安装牢固的金属网,以防野禽、老鼠等飞窜或掏洞。

6.门和过道的结构要紧凑

一般单门高2米、宽1米,双门高2~2.1米、宽1.6米(2米×0.8米),窗户须兼顾通风与采光系数(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值),一般采光系数为0.1~0.07,寒冷地区可低一些,约为0.04。过道的宽狭必须考虑到人行和操作方便。跨度小的平养蓝马鸡过道设计在北侧,宽约1.2 米,跨度大于9米的蓝马鸡,过道设在中间,宽约1.5米。笼养蓝马鸡舍的过道宽以不少于1米为宜。总之,门和过道的结构要便于工作、运输和防寒。

7.地面与运动场

地面应抹水泥,并设有下水道,以便冲洗消毒。在地下水位高或较潮湿的地区,在地面下应铺设防潮层(油毡或塑料薄膜)。饲养育成鸡与鸡的开放式平养鸡舍,应设有运动场,一般与蓝马鸡等长,宽度约为蓝马鸡跨度的2倍。运动场设在南面,地面平整并稍有坡度,以利排水,运动场应有围篱或围墙。蓝马鸡舍设计的应注意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选择坚固耐用,价廉物美的材料,以降低蓝马鸡造价,并可适当建简易鸡合。

鸡场合理布局

(1)区域划分:

①生产区:包括孵化室、育雏室、后备蓝马鸡、种蓝马鸡等。②辅助生产区:包括饲料仓库、饲料加工厂、车库、蛋库、兽医室等。

③行政管理区:门卫传达室、进场消毒室、办公室、财务室、生产技术室、卫生防疫间等。

④生活区:宿舍、食堂、居民点等。各区之间要严格分开,各区间距应在80~100米以上,行政管理区应接近生产区,便于指导与管理生产。生活区应根据场区内的主导风向及季节风情况,设在上风向,以保证生活区的环境卫生,知活区的污水严禁进入生产区。(2)蓝马鸡舍的布局:按孵化室、育雏室、后备蓝马鸡舍舍、种蓝马鸡等顺序排列。孵化室最好选在整体布局的上风向。开放式蓝马鸡舍应坐北朝南或朝东南,以利光照、保温与通风。蓝马鸡间距应在30~50米以上。

(3)场内道路:鸡场内应少开道路,有条件的场,可将运送饲料、垫草与运送粪便、死鸡的道路分开,以防交叉感染。另外,鸡场内外应尽量搞好绿化,既可美化环境,改善鸡场的自然环境,又可保护鸡场的环境,促时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使鸡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蓝马鸡舍类型与特点

蓝马鸡舍类型基本上可分为开放式鸡吉与密闭式蓝马鸡两大类。

1.开放式蓝马鸡舍(或称普通蓝马鸡舍)

开放式蓝马鸡鸡舍

其特点是蓝马鸡舍有窗户,全部或大部分靠自然的空气流动来通风换气。一般饲养密度较低,采光是靠窗户的自然光照,故昼夜光照时间随季节的转换而增减,舍温也基本上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乌鸡可采用这种蓝马鸡饲养。开放式蓝马鸡的优点是设计、建材、施工工艺及内部设置条件得单,造价低,投资少,在设有运动场和喂青料的情况下,对饲料的要求不很严格,而且鸡能经常活动,适应性较好,体质较强健。其缺点是鸡的生理状况与生产性能均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属开放性管理,鸡体通过昆虫、飞鸟、土壤、空气等各种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大;占地较大,用工较多。2..密闭式蓝马鸡舍(或称无窗蓝马鸡舍)

这种蓝马鸡舍顶盖与四壁隔温良好,一般无窗,呈无全密闭,舍内小气候通过各种设施人工控制与调节,使之尽可能地接近最适宜于鸡体生理机能的需要,采用人工通风与光照。通过变换通风量大小和气流速度的快慢,调节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成分。密闭式蓝马鸡的优点是可以消除自然外界因素对鸡群的影响;实行人工光照有利于控制性成熟和刺激产蛋;基本上可杜绝自然媒介传入疾病的途径;饲料报酬有所提高;土地利用率高,单位面积内养鸡的数量大,劳动效率也较高。其缺点是建筑标准和设备条件高,鸡群饲养管理要求高,必须喂给全价饲料和采取极为严密的消毒防疫措施,如遇停电会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人工饲养

概况

饲料与营养:蓝马鸡成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参考配方如下;第一阶段:蚂蚁卵80%,大米10%,增加小韭菜和昆虫;第二阶段;蚂蚁卵30%~40%,莜麦20%~30%,麦麸10%~20%,小m10%~15%,培育加豆角、葱叶、葵花、车前子、小韭等青绿饲料;第三阶段:莜麦40%,豌豆10%,麦麸30%,小m10%~15%,增加茴子白、豆角,葱叶、葵花、车前子等青绿饲料。

饲养管理

按蓝马鸡3个不同发育阶段和成体期不同需求进行饲养管理。第一阶段,从出壳到离开义亲独立生活约3周时间,平均体重38~427g。此阶段主要由家鸡带领觅食,饲料以蚂蚁卵为主。在林间的落叶松、云杉枯叶堆里埋藏大量蚁卵,收集时将整个丘状蚁巢放在口袋或桶里,每日撒喂,要连复合物一起摊撒,并补给部分嫩根和叶。第二阶段,从幼雏独立生活到羽色变深为亚成体阶段,约1个半月时间,平均体重427~1162g。此阶段幼鸡舍量大,消化能力强,单纯供给蚁卵,营养成分不完全,不利于幼鸡的生长发育。饲料要以莜麦、麦麸为主,蚁卵为辅,还要增加青绿饲料、细砂粒以增进消化力。另外还要添加一些肉末,以增加动物蛋白含量。第三阶段,羽毛接近成体,体形为亚成体阶段。此阶段,食量和消化能力大增。饲料以莜麦、麸皮、豌豆为主,增加大量嫩根、块茎、浆果、蔬菜,还要喂部分肉食和砂粒。第三阶段,饲料与第三阶段基本相同,同时增加野生植物的种子。在管理上还要注意以下问题:每天早晨和下午各供良一次,下午供水一次,早晨食后,放到院中活动,以便觅食新鲜根茎和地面昆虫。外放时,要严防犬猫侵害。傍晚饮水后自行归宿。育雏期由代孵鸡鸡抱卧。

疾病防治

在人工饲养的蓝马鸡群中发生严重的食毛现象,称之为食毛症。防治方法是:建造与蓝马鸡活动规律相适的饲养大棚,扩大饲养面积,并使其归宿有树,饮水有水原,植被繁茂,隐藏良好,土质疏松,适宜蓝马鸡进行沙浴。夏季地面昆虫丰富,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扩展阅读:

1

http://www.feedtrade.com.cn/livestock/specialties/200607/20060717091748.html

开放分类:
自然鸟类珍稀濒危动物动物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1次
最近更新:2012-04-15
创建者:流穿蜂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永恒恋风 

辛勤贡献者:

LP669883 

西羊圈 

verity636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