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仅 |
释义 | 西汉大臣,财政家。南阳人,为大盐铁商。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任大农令,领盐铁事,主管盐铁专卖。后任大司农。孔仅因为精通盐铁生产技术,又对朝庭有所捐赠,因而被汉武帝委以重任——掌握了当时国家经济命脉的掌管盐铁事务的“大农丞”。 人物履历孔仅:西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大冶铁商出身,武帝时任大农丞,后任任大司农。 从政南阳自古也是个商业很发达的地方。这主要归因于两大方面:一是因为在秦朝时期实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在秦朝末年时,秦二世把全国各地的一批工商业者被强制移民到了南阳。这其中就有从开封来的孔氏家族。这些商人的到来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南阳的风俗,兴起了坐贾行商的风气。后来刘邦灭楚立汉,虽然得到了天下,可因为经历了前面的长年征战,早已是国贫民弱,据说就是当时的皇亲国戚也有穷得叮当响的。这样就有了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对老百姓的管治政策相当宽松,只要你有本事,你就自己想方设法挣钱,发家致富去吧。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头脑灵活的的南阳商人就放开了手脚,充分展示自己的商业才能了。南阳冶铁业和商业发达,是西汉所谓的“五都”之一,这五都是北市邯郸、东市临淄、西市成都、中市洛阳,而南阳是南市。 南阳铁业盐业发达,而且朝庭“不与民争利”,汉高祖刘邦之时,已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听民自由开采,直到文帝即位后,仍是“纵民铸钱、冶铁、煮盐”,继续放任私人对盐、铁的产销。当时南阳出现了大量的靠经营冶铁、煮盐发家致富的商人,当时有名的富人有曹氏、卓氏、程郑等,而南阳孔氏,因精通“大鼓铸”,又“通商贾之利”,更是富至巨万,腰缠万贯。据《史记》载,当时这些富起来的商人不但是尽情享受,“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疆族于京”,而且还有点发了财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味道。 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大规模地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接连不断,致使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然而这些富商们一个个成了铁公鸡,“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对此汉武帝当然大为不满。也许正因如此才成了他后来对商人进行严厉打击的重要原因。汉武帝一方面向商人征收重重的税赋,另一方面则断他们财路。如把盐铁由原来的私营改为国家专营,“笼天下盐铁”。 而汉武帝要自己经营盐铁,那就得有懂行的人才。于是他就在那些大盐商大铁商中去物色,最后在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启用了孔仅为大农丞,同时被启用的还有东郭咸阳、弘桑羊。这三个人,一个精于治铁,一个精于煮盐,一个善于心计。汉武帝让他们做自己的财政大臣,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想必是认为这三个人是最好的黄金搭档,一定不负重托。然而事实有点让汉武帝大失所望。 罢官孔仅和东郭咸阳虽然是想有所作为,劳心费神在全国建立了盐铁管理机构。可是他们用人不当,用一些经营盐铁的大商人担任各地盐官、铁官。这些人虽熟悉盐铁业务,但多利用职权营私舞弊,他们生产出来的铁具不仅是价格高,而且质量低劣,据说镰刀割草都割不断。虽然此话有点夸张,但可以想象孔仅所掌管的盐铁经营糟糕到了何种程度。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不是孔仅接受贿赂而放纵所致,没有史学方面的考证,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由于孔仅他们的管理不力,严重破坏了盐铁官营的声誉,后来他们也就被罢官。 其他相关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後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本名治粟内史,汉景帝後元年(前143),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为大司农。新莽时称羲和,後又改为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司农。从西汉到东汉﹐或简称为官名。秦置治粟内史。西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景帝后元年(前143),改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再改为大司农。掌钱谷,为国家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共六十五长、丞。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又改为纳言。东汉复原名,职掌如旧,仅将盐铁划归郡国管理。汉末以后,财政收支划归尚书的度支,各种理财之官,陆续出现,大司农的职权缩小。据记载,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于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武帝时设置平准、均输,这类官府商业也归大司农经管(见两汉均输﹑两汉平准)。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司农秩为中二千石,下面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藉田五令﹑丞,还有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的都仓﹑农监﹑都水也属大司农。 东汉时大司农下的属官仅有太仓﹑平准﹑官三令﹑丞,其馀都被省减,或改隶於郡国。大司农成为单纯的中央财政主管长官。 魏晋以後,大司农之权为度支尚书所夺,逐渐变成不管财政﹑会计,主要掌国家仓廪之官,称司农卿。唐﹑宋沿袭。元代大司农又改掌劝课农桑﹑水利﹑救荒等事。明初废。原国家仓廪诸事务,明﹑清全转归户部各属官管理。但因明清两代以户部掌漕粮田赋,故又把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