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客观
释义

客观:哲学术语,指的是人们看事物的一种态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另外,客观也指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指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存在.它与主观正好相对.

定义

客观:纵览多个角度揭示事情的本质,不参杂个人主观意识,称为“客观”。客观指人的认识从实际出发;主观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出发,即主观性。

客观的定义: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科学就是客观规律,无论什么人,按照科学规律的条件做,一定得到科学规律论述的结果,否则规律就被证伪,证明有漏洞,不应再称为科学规律。

哲学定义: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结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科学是其中客观的部分。具有相对性的词,全是主观词汇。

错误理解

1、常见对“客观”的错误理解,认为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或多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其实是另一个“主观”,而不是“客观”。

2、很多人认为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认为客观是不可改变的,这是错误的思想。客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随着时间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它依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补充

客观中的“观”仍是有认知主体的“观”,实际上根本没有纯粹的“客观”可言,离开认知谈客观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客观规律,是指人类对事物认知中的普适性部分——即不随认知主体变化而改变的那部分认知总结。

客观,是指以得出客观规律而认知,或用客观规律来作出再认知。

客体,是指对认知作用具有普适性反馈的对象,其全集合就是客观世界。

科学是客观规律,但因人类认知本身具有局限性,而不能绝对化。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就可以称为科学。而超出特定范围,此规律总结必定可被证伪。

解释

①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跟‘主观’相对):~存在ㄧ~事物ㄧ~规律。 ②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的(跟‘主观’相对):他看问题比较~。

区分客观与主观

中国的文字还是很有特色的。所谓“客观”,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者为“客”,自外于被观察事物。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不随观察者的意愿而改变。

所谓“主观”,就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怎样区分主观客观?

 例如,假设阿王身高1.8米,这是客观;阿王是高是矮?这是主观。在普通人看来是高,在姚明看来就是矮了。然而同时必须看到,“主观的客观性”:如果姚明认为阿王是矮的,就不会认为一个1.7米的人是高的,只会是更矮。所以,主观随客观而形成和变化,是有既定规律的,尽管这些规律很多还不为人们所了解。那么这些主观形成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愿改变的,所以是客观。

所有客观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测量”的,但不可以被“评估”;所有主观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测量,但可以被“评估”。所谓“测量”,一定是根据事物某种固有的属性进行;所谓“评估”,一定是根据某种先验的价值观进行。身高1.8米是阿王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可以客观测量,但不能“客观评估”,一旦评估就是主观了。而高、矮这样的概念不是阿王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人们的主观评估。客观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主观解决“好不好”,“怎么办”的问题。

主观与客观并存

价值、效用、劳动这些概念,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例如,无论一个身体怎样的人,只要他搬动同一块石头走过同一个距离,那么可以认为他作的“功”是相等的。这是劳动的客观性。“劳动耗费”对于不同人的评估是不同的。搬一块大石头,身体好,气力大的人觉得耗费不大,需要的补偿就小;身体差,气力小的人就会觉得耗费大,需要的补偿多。这就是主观。

效用也是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效用干什么的?满足欲望。欲望的产生就具有客观性。肚子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而不会是饿了想睡觉,困了想吃饭,这就是客观。饿和困,也分别源于不同的生理过程,饿的生理过程不能产生困的感觉,反之亦然,这也是客观。喝第一杯水时解渴,喝第二杯水时更解渴,这种规律也是客观的,所以不可能反过来。喝水效用的饱和点也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各个个体对于某事物的效用有不同评估,这是主观。

既然劳动、效用都具有客观性,那么以劳动和效用定义的价值也当然具有客观性。具有客观性,并不否定其也有主观性。

现在问:客观和主观,谁是第一性的?当然是客观第一性,这和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同义。离开了小王身高1.75米这个客观测量结果,就无法作出高或矮的主观评估。

所以,经济学和一切社会科学,既是主观的,更是客观的;既要研究主观,更要研究客观。

有人认为:

“客观是要有立场的,客观的人的立场就是新生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这就是客观的人说话时脚所站的地方。比如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美国人说当年日本人入侵你们,但是他“客观上”也让你们东北有了较好的工业基础,也刺激了你们民族的团结,你们“客观上”还要感谢日本人。这样貌似客观的说法其实并不客观。因为他只是说出了“事实”,“事实”是中立而不带立场的,而客观本身带有判断的意味,需要立场。由于他没有站在新生事物的发展方向来讨论问题,所以只是一种伪装的“客观”,亦即不客观。但相反,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封建社会,一些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得侵犯,看起来人类社会是退步了。但事实上,从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生产工具也变得先进起来,这种变化是符合新生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因而从客观上来讲是进步的。

简单的说客观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最基本自然形态,但是客观认知都是要依据人的认知程度来决定的,这些也是因人而定的。文字本身没有含义都是人赋予的,这个都是人赋予的说法其实也带有人的主观性质。人为什么要赋予呢?凭什么赋予这些意思呢?不还是少数人研究出来的让其他人遵循的模式吗?主观意识是参合了人的自我意识多点也是从人的认知程度的多少决定的,说白了客观与主观的区别就是人们或者说少数人研究出来的两种模式叫大家去遵循而已!客观比较主观呢?是少了很多自我意识在里面,但也是有根据那观察事物的最基本自然形态的客观模式来的,那客观模式在人类开始创造文字时期就以形成了一种叫大家遵循的模式。就像古代的天命说上帝说祖先一元论这个都是把统治者的带有认知客观原始自然形态的主观意识让百姓们去遵守,告诉人们只有我们一家才是代替上帝、上天统治管理大家的这个就是天子、上帝之子的含义。在被统治者也就是百姓如果遵照这个模式生活下去时间久了也形成了习惯那也有客观模式了,因为只要他们墨守成规不反抗那还算是客观因素吧。反抗这个模式或说造反那可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多的因素了。在统治者眼里人们造反就是被统治的老百姓的主观意识在引导。总之无论是客观主观都是为人们服务的,都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模式。不能说主观就不对了有的时候那些发明家、科学家...在没有成功之前还有的甚至被人们说成是有疯子傻瓜,可一旦他们成功了他们在以客观自然物质形态为基础下以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东西就有价值了所以主观也没有错,那是要依靠一种伦理准则要把握尺度的主观意识那没有什么不好的。那依靠的伦理准则可以算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我个人认为客观中有主观主观中有客观,客观是依靠主观的最基本自然形态做依据的,而主观是依靠的自我意识形态多点。只要做得不偏不斜适中就是好的模式。“中国人之心性理论,乃古人所塑造,要想改良,亦须从古人之心性理论出发,纠其病态,去其糟粕,始成修正救世之方。”

客观的可变性

无论如何,对事物的客观看法都是人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的判断,也就是主观判断。因为人的认识会变,因此客观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其实正好表现了一些人没有搞清楚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日本人留下的工业基础,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日本侵略军的主观愿望,而是没能销毁,就被中国军队打跑或投降,如果是按照计划撤军,一定会销毁这些工业设施。因此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都不会认为中国人会感谢日本人。而站在日本人立场,为了减轻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造成的破坏的关注,才会强调这些工业设施,对中国的好处,希望中国人忘记被屠杀,而只记得日本帮助了中国工业发展。

这样讲具有某种局限性,客观既是以事实为主。既然肯定了留下了工业基础,那么帮助了中国工业发展就是事实。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无法改变这一点。感谢是主观结论,站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主观存在着许多相对立的立场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是个人或某个集体的认知。其得出的结论也是个人或某个集体的认知结果。这种认知的局限性是根据个人或集体的知识 思想 情感 所处的位置而决定的。所以主观结论和主观推论都带有可变性。拿这句最后的主观推论来说,这个推论不具有客观性,是站在一种主观立场上的推论。如果换成是日本人的角度来辩解那就是 日本只是在提醒中国应该站在更全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带来了屠杀,但也带来了些许发展上的促进。结论就是分析各个主观推论,从中找出不变的客观事实,进而推测不同立场和角度的主观结论。其结论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那一立场和角度的逻辑合理性。

词语解释

【名称】:客观

【拼音】:kè guān

【注音】:ㄎㄜˋ ㄍㄨㄢ

基本解释

客观 kèguān

(1) [objective]

(2) 在意识之外,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可望他以完全客观的立场来对待这问题

(3) 指按事物本来面目去考察,与一切个人感情、偏见或意见都无关

他对人并不客观

(4) 包含在对象中的,构成对象的,具有对象性的

客观现实

详细解释

释义:(1).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出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二:“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

【示例】: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二:“但运用表面事物,也为客观条件所限制。”

释义:(2).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

【出处】: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我总得客观点嘛!’ 周仆 笑着说。‘我对你们两方面不偏不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5: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