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释义

历史沿革

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为兰州大学历史学系。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正式成立,著名国学大师顾颉刚、历史地理大家史念海等学者在系内执教。解放后,历史学系蓬勃发展,执教的著名教授有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汤季芳等人。经过前辈学者们的艰辛努力,奠定了我系在全国高校历史系中的地位,同时,也开创了“辛勤耕耘,严谨求实”的系风。 2004年,历史学系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2010年底民族学相关学科单独成立民族学研究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共培养本科生3000余名,研究生800余名。其中,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宗安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晖,全国劳动模范、《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赵文洪,著名实业家王瑞琴女士等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师资队伍

学院现共有教职员工67人,其中教师53人。教师中有教授21人,副教授13人,讲师19人;有博士学位者37人,有硕士学位者13人;硕士生导师29人,其中,14人担任博士生导师。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教学科研基层组织

系(3个)

历史学系

民族学系

博物馆与考古学系

研究所(10个)

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

专门史研究所

近代中国研究所

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敦煌学研究所

民族学研究所

少数民族史研究所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所

科学研究

我院在民族学、敦煌学、西北地方史、俄国中亚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1994年、1999年我院教师著作两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赵俪生文集(六卷本)》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2007年冯培红老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近5年来,全院教师共发表论著500余篇(部),取得国家社科及教育部重大项目30余项,名列全校文科前茅。

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 数量 名 称

本科专业 5 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博物馆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 历史学(涵盖二级学科9个)
民族学(涵盖二级学科5个)

博士点 1 历史文献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 民族学(涵盖二级学科5个)

博士后流动站 2 历史学、民族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敦煌学研究所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 历史学

国家重点学科 2 民族学、历史文献学(培育

人才培养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的培养已形成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传统。学院以“赵俪生奖学金”、“晓龙奖助学金”等为重要平台,办好《史学纵横》、《九色鹿》两个院内刊物,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先后出版了《晓龙集萃》、《萃英论史》、《史学论丛》等本科生学术研究论文集。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基地“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学生的论文每届评选均有获奖;2008年沙武田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全院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优良学风已经形成,学院本科生考研率、就业率稳步上升。

目前学院正处于大发展的机遇期,全院师生决心秉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院训,开拓创新,黾勉精进,努力做好科研教学工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国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专业培养

博物馆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博物馆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既懂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外向型、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能够从事博物馆行政管理、陈列设计、公众宣传及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并且能够进行博物馆学、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

二、基本培养要求

博物馆学专业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广博的历史学基础。同时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除基本理论的掌握外,还应具有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藏品管理、文物鉴赏与研究等实际操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一) 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 学位:依照国家及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学科

主要学科:历史学

五、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主干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历史文选、考古学通论、宗教学概论、史学概论。

(二)特色课程:民族学前沿研究概述、敦煌学前沿研究概述。

(三)精品课程:历史文选

六、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

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54学分。其中必修课96学分(含公共基础课38学分,专业基础课58学分),选修课43学分(专业指选课31学分,任选课12学分),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15学分。

历史学基地班

一、培养目标

历史学基地班是国家为培养优秀史学后备人才、振兴人文基础学科而特设的,因此其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批能适应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初步掌握科研方法,视野开阔,热爱专业,毕业后经进一步深造,能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历史学专门人才。

二、基本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接受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学生毕业时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的历史学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

2、掌握与历史学相关联的学科知识,知识广博,基础扎实。

3、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5、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思想作风,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处理一些具体问题。

三、学制与学位

(一) 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 学位:依照国家及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学科

主要学科:历史学

五、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主干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历史文选、考古学通论、宗教学概论、史学概论。

(二)特色课程:民族学前沿研究概述,敦煌学前沿研究概述。

(三)精品课程:历史文选。

六、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

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54学分。其中必修课96学分(含公共基础课38学分,专业基础课58学分),选修课43学分(专业指选课17学分,任意选修课26学分),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15学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