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凯撒·居伊 |
释义 | 凯撒·居伊(Cesar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他是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他写出了大量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乐曲,曾根据海涅、雨果等著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歌剧。代表作品为器乐小品《东方风格》。 简介凯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他是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 他写出了大量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乐曲,曾根据海涅、雨果等著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歌剧。代表作品为器乐小品《东方风格》。 生平凯撒·居伊俄国作曲家。1835年生于普斯科夫省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1918年卒于圣彼得堡。6岁从母亲学钢琴,10岁入圣彼得堡彼得罗帕甫洛夫学校,1852年入近卫军士官学校,同时从A.格尔凯学钢琴,并尝试作曲,发表了第一首作品钢琴曲波尔卡《陆军准尉》。1858年辞去军职专事作曲,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他的作品以歌剧为主,共5部,但都未完成,由后人续完,最初所写《萨朗宝》和《婚事》尚不成熟,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乱党》由N.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虽然主题思想不够明确,结构比较松散,但富于民族特色,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索罗钦斯克集市》是一部喜歌剧,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他的器乐创作不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和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前者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后者以鲜明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的新探索而独树一帜,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韦尔改编的管弦乐曲流传最广泛。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共67首。其中有《老乞丐之歌》、《卡利斯特拉特》、《睡吧,农家的孩子》、《戈帕克》、《叶辽穆什卡摇篮曲》、《孤儿》、《神学院学生》、《跳蚤之歌》、《儿歌》组曲、《没有阳光》和《死之歌舞》等。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致他晚年在贫困中度过,死后才逐渐获得好评,不少作曲家受到他的影响。” 组建乐队简介“强力集团”又被称为“五人强力集团”、“强力五人集团”、“五人团”等。19世纪60年代,由俄国进步的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强力集团”(即新俄罗斯乐派),是俄罗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成员介绍“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有5位,他们分别是: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1837—1910)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凯撒·居伊(1835—1918)、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1823—1887)、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908)。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以歌曲为主,著名的《俄罗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杰作,还作有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凯撒·居伊,是“强力集团”的骨干分子。主要成就是10部歌剧,其中包括《威廉·拉特克列夫》(1868年)、《昂杰罗》(1875年)和4部儿童歌剧。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穆索尔斯基的主要成就是歌剧。其中有创作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改编的《萨朗宝》(1863—1866)和根据果戈里的喜剧改编创作了《婚事》(1847)。 1868年他的重要作品《鲍里斯·戈都诺夫》公演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872年开始创作的《霍万斯基叛乱》于1892年公演,这部歌剧以17世纪末的俄国历史为背景,向人民展示了充满矛盾、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剧中有大量的群众场面,显示出了现实主义的风格。此外,穆索尔斯基还作有一部喜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1917年首演)。穆索尔斯基不仅创作歌剧还创作了60多首题材多样、形象鲜明的歌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歌曲,是著名讽刺歌曲《跳蚤之歌》。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揭露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思想,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朗诵旋律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穆索尔斯基的这种改革和创新对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乐队作品“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现实的思考及对未来的期望,致力探求新的进步的思想,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主要成就是歌曲、歌剧和器乐曲。鲍罗丁只写过一部歌剧《伊戈尔王子》,是最强烈地发挥鲍罗丁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此作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丁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这部作品是根据俄罗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的。故事叙述12世纪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剧中的音乐体现了俄罗斯民歌音乐的风格,特别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维兹舞曲,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色彩、奔放的风情,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歌剧音乐的民族特点。 代表作品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主要成就是两部歌剧《萨特阔》(1897年)和《金鸡》(1909年)。特别是《萨特阔》中的《印度客人之歌》,富于东方色彩,旋律柔和流畅,不仅是男高音歌唱家经常演唱的曲目,而且被改编为轻音乐曲和独奏曲。在俄国和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由于以往音乐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民族主义乐派的兴起更显得气势磅礴,民族主义歌剧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以“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歌剧和浪漫歌曲,无可置疑地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据了醒目的位置。 作品简介1868年凯撒·居伊的重要作品《鲍里斯·戈都诺夫》公演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鲍里斯·戈都诺夫》作于1868~1874年,由作曲家根据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同名历史剧编写剧本并作曲,1874年在彼得堡首演。故事发生在大约1600年,俄国沙皇鲍里斯原来是伊凡雷帝的大臣,他谋杀了应该继承王位的伊凡雷帝的儿子季米特里,强迫人民拥戴自己当皇帝。年轻的修道士、政治冒险家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利用人民对鲍里斯的不满,向他兴兵讨伐,赢得了人民的支持。鲍里斯被这一切吓坏了,仓促把继承权交给了他儿子费奥多尔,自己在精神错乱中死去。这部歌剧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优秀作品,其音乐在运用平行和弦、民歌调式等方面,特别是在剧中突出群众场面,加强合唱的地位,不过分显耀主角,是歌剧创作上的革新。该剧有几个修订版,其中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版本,后者被人公认为最好的也是最接近作者意图的。换句话来说,指挥和演出者应该以穆索尔斯基为起点,而不是像里姆斯基那样用过于华丽的乐队色彩,“正确的”和声,过分强调鲍里斯而不是有大量合唱的作为真正主人公的俄罗斯人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