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均禾街道 |
释义 | 街道简介均禾街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北部,是白云区的地理中心,东望白云山,北临流溪河。辖内面积1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8万人。由6个经济联社和16个社区居委会组成。内有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近1000家。 成立历史均禾街成立于2002年7月,素有“桃花之乡”美誉,桃花种植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前后,万亩桃花争相开放,成为均禾一大美景。辖内的均禾墟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由石马、平沙的知名人士及周边6乡的乡绅,共同洽商选址建墟,并专门聘请上海工程师主持规划设计,墟市建设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均禾墟至今还保存的平和大押距今已有80年历史,是目前广东省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当铺建筑,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9层高的碉楼式仓库一直为均禾墟的制高点。 荣誉称号近年来,街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的目标,加快经济发展,强化社会管理,打造投资环境,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街区的城市化水平。历年来,街道先后获得全国百家示范乡镇(街道)工会、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集体、广州市拥军优属标兵单位、广州市城市体育先进街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街道辖区政治稳定,商贸繁荣,交通发达,文化浓郁,形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空间。机场高速、新广花、新广从、106国道、华南快速三期、地铁三号线等数条交通干线的汇聚使得均禾街成为广州市北部交通网络的枢纽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均禾街既有传统特色农业的持续兴旺,又有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九州通、优比速、TNT、大田联邦、宅急送等60多家物流企业先后进驻,金润针车市场、良胜五金鞋材市场初具规模,已成为拉动均禾街GDP增长的新动力。 街道片区目前,均禾墟片区将得到保护更新,建成骑楼古建筑商业区、酒店商业区、现代住宅小区以及村民住宅复建区四大片区。平和大押与均禾公所将原地保护,平和大押置换为商业博物馆,均禾公所置换为民俗博物馆。借助实施中的河涌整治、均禾墟片区改造和未来规划中的白海面人工湖,配套现有的石马桃花公园、流溪河堤岸观光带,均禾街将呈现集商住、观光、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宜商、宜居新风貌。 名称由来街道名来自百年老墟均禾墟 问起“均禾”一名,均禾街文化站的关月珍顺口说:“肯定是来自均禾墟。”均禾墟是曾经旺极一时的郊区墟市。乘车到“均禾墟站”下,入眼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高楼,远远的可以看见一处古老的四方楼,这就是均禾墟遗址中的平和大押所在地,平和大押是旧时均禾墟的制高点。 未有均禾墟的时候,均禾地区的群众都到大朗附近的桥头市赶集。民国四年(1915年),广州遭遇了特大洪水,史称“乙卯年大水”。洪水冲毁了桥头市,乡民迫切希望能够在附近有个新的墟市可以进行贸易。于是,当时的石马村和平沙村的知名人士黄润和、黎络宗、袁子文、黄以材等4人以及周围石马、大朗、亭岗岑村、龙湖、滘心、清湖等6条乡的知名乡绅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建设新的墟市,最后选址均禾。 现在的均禾墟遗址还保留着旧时的一些建筑,这些旧骑楼有的还有人居住,有的还在作为商铺使用,让人感觉这个老墟并未逝去。从残留的楼房看,这些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所有临街商铺门面均为东西向带骑楼的两层建筑。均禾墟创建以后,很快就吸引了周围的乡民前来交易。特别是在1938年到1945年,日本入侵中国占领广州,当时附近的高塘墟被日寇炸毁,很多商人转到均禾墟来发展,使得均禾墟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成为禺北地区首屈一指的繁荣墟市。 日前,经专家和区有关部门评审通过,均禾墟保护规划初步成果出炉。据了解,均禾墟将打造成集文化、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传统文化区。保护范围东至机场高速,南至新石路,西至30米规划路,北至白云四线,总用地面积37.28公顷。其中平和大押与均禾公所是均禾墟历史街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改造后基本保持原来的形态,平和大押将改建为商业博物馆,均禾公所将改建为民俗博物馆。重新保护更新后的均禾墟将划分成骑楼古建筑商业区、酒店商业区、现代住宅小区和村民住宅复建区。 街道遗迹平和大押见证百年老墟的兴旺 大押就是当铺。当铺是旧时收取动产作为抵押,向对方放债的机构。以小本钱临时经营的称小押,反之则成为大押。当铺建筑是广州商业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一个明证。平和大押建于民国17年(1928年),高达20多米,曾经是均禾墟的最高点。平和大押从设计到建造都十分细致考究,据居住在均禾墟的一位老人黄伯介绍,当铺的建筑费用高达3万多银元,在当时是一笔颇为庞大的费用。 据介绍,旧时每到下种时期,一些贫民都会前来押货。此外,旧时均禾墟还有很多酒楼与赌场,有的人没钱了或者输钱了,也会到平和大押来典押物品。 平和大押由主体建筑包括前座平房的营业铺面和后座的碉楼状仓库,以及南北侧院、东西后院组成。据了解,为了保护客户的典当物,仓库同时进行防潮、防虫鼠,楼里的9层储物间,均以铁钩悬挂为主。整座主楼墙体非常坚固,1938年,日军侵入均禾地区,整整花了3天时间才攻下平和大押,现在的顶层还堆放着当年用于防御的石块。2005年9月,平和大押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街道名片石马桃红喜万家 广州又名花城。每到春天,到处百花盛开,有一种花格外娇艳,这就是均禾街石马桃花。石马桃花的种植到现在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以其花蕾多、花朵大、花期长、色泽艳、味幽香的特点,在众多桃花品种中脱颖而出,声名远播海外,素有桃花之王的美誉。由于广州人每年春节都有买桃花“转桃花运”的习俗,因此石马桃花非常受欢迎。特别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桃花的经济效益比食用桃还高,更是大规模种植。 由于上世纪,文坛的陈残云与画坛的关山月等文化艺术家经常呼朋唤友来石马雅集,石马桃花成了文人墨客笔下常常出现的素材,并已经发展成为广州颇具人文底蕴的景观。广州市、白云区的文艺界每年都在这里举办赏桃雅集。有诗赞曰:“我歌石马风光好,岁岁桃红喜万家”。 现在,均禾街石马和附近的罗岗、平沙、清湖等村桃花种植面积有1500多亩,品种以“大绯红”为主,传统品种“茶盅脚”等也有少量栽培,部分出口到港澳台、东南亚等地,深受人们喜爱。 均禾街的石马建有桃花公园,这是广州市第一个以桃花为主题的公园,是集休闲、观光、运动、娱乐及文艺展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是我区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区级城市公园。 文化习俗独具特色的中秋舞火龙 舞火龙是均禾街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现在已经被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立项。每年的中秋,均禾街的石马、平沙、清湖、罗岗等几条自然村的村民们用榕树枝或者稻草等编制草龙,舞者皆为本村青年男子,于中秋夜开始舞龙,由本村小祠堂向着大祠堂出发。村民们争相拥着火龙出发,万人空巷,异常热闹。 据《新市镇志》记载,清代咸丰10年(1850)秋天,正当禾苗抽穗杨花之际,突然由北面飞进大量蝗虫,危害禾苗。当时的均禾一带都是以农为本,眼看百姓一年辛劳将葬送虫口,人们非常心焦。时值中秋,趁着星光月朗,均禾街邻近四个村石马、平沙、清湖、罗岗的村民都想着晚上在庄稼地里舞火龙,以驱赶害虫。四个村一起接应,一直舞到次日凌晨之后才从田里回。说来奇怪,自从舞了火龙之后,害虫飞走了,收成也保住了。从此之后,舞火龙就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旧时传说掌握火龙头的舞者可以生到男丁,每到舞火龙时候,群众参与踊跃。现在中秋舞火龙活动已经成为我区节日文化元素,用以表现淳朴的民俗风情。据了解,均禾街舞火龙成员原来只能是青少年,现在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以参加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