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旧镇镇
释义
1 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下辖镇

历史沿革

旧镇镇位于漳浦县东南部沿海,六鳌、古雷二半岛之间的浮头湾凹岸。漳浦的主要河流鹿溪及浯江汇入旧镇港。

旧镇原名牯镇,以在牛牯山下得名,后去“牛”旁改为古镇,又称旧镇。

宋代属安仁乡永清里,元丰年间设敦照镇,对商贩进行管理和征税。

清代沿用七都地域名称,设旧镇、秦溪、枫溪、柑林、黄家寨上、黄家寨下、西溪、沧海、海云、东窑、径港、古竹等保。

民国初期属内东区。民国29年设旧镇镇,辖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狮头、桥头、白沙9保。民国33年将原属东英乡的甘林、后港、英山、林高4保并属旧镇镇。现在属旧镇镇的“乌石”一带,民国29年属海乌乡,设三凤、东头、上蔡、碧树、锦江、东塘、霞岩、埔岩、苑山10保。民国33年,海乌乡与四股乡(今赤土、万安一带)合并为浯江乡,原海乌乡的10保调整为三凤、苑东、龙山、东厝、叶林、上蔡、碧树7保。

新中国初期,今旧镇镇辖域分属第四区(后改为旧镇区)和第八区(后改为浯江区)。1956年10月撤销浯江区,其辖域并属于旧镇区。

1958年9月成立旧镇公社,同时成立浯江公社,两公社辖域基本分别按原(1956年10月以前)合并时的旧镇区和浯江区的辖域。

1960年5月浯江公社合并于旧镇公社,旧镇公社于1961年7月划出大埔、麦埔大队归属城关公社;划出下宫、赤土大队归属赤土公社;划出刘坂、山前、霞美、五社、巷内、眉田、黄埔、北江、溪仔圩10大队成立霞美公社和溪仔墟公社(1964年9月溪仔墟公社合并于霞美公社)。至此,旧镇公社共辖城内(后改名旧城)、城外、秦溪、石桥、玉厝、甘林、林美、后埭、梅宅、梅竹、下屿、埔尾、桥头、狮头、西埔、西屿、白沙、苑上、山兜、浯江、后垄、潭头、岩埭、东厝、上蔡25个大队,及青年、红武、乌石3农场,后红武场合并于青年场。1980年从秦溪大队分出增设郭厝大队。

1984年9月旧镇公社改为旧镇镇,所属各大队改为行政村。1987年3月,从上蔡村分出增设寨内、山仔2村。至此,旧镇镇共辖28个行政村(含108社)及2个农场、1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71643人。

主要企业

有面粉、造船、水泥、建材、机械、化工、石料板材、汽车修配、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花生、小麦、红薯、甘蔗,盛产荔枝、龙眼、桃、李、香蕉、杨梅、枇杷,乌叶荔枝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海产有鲈鱼、大蚵、对虾、黄花鱼等。

经济发展

旧镇镇宋代已形成集镇。明代于嘉靖末年剿平入侵的倭寇后于隆庆元年开放与东南亚通航贸易,旧镇的外贸船可到月港纳税,从九龙江口的奎屿受检出洋,漳浦一带腹地土产品用小船运到旧镇提供出口。明末清初的战乱使旧镇一度荒凉,自康熙二十年统一台湾后,旧镇的商船可从厦门纳税通航台湾和东南亚,内贸船只在旧镇海关纳税出港。

尤其在清末“五口通商”后,旧镇港与厦门、汕头、温州、台湾、香港等埠的通航贸易更加频繁,旧镇成了土产和舶来品的集散地。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旧镇经济极度繁荣,出现振成、捷发、美孚、义合、宝成五大商行,时称“五行”。

抗战胜利后

“八年抗战”期间,旧镇一度萧条,抗战胜利后恢复繁荣,商家购置汽船海平号,合营侨通号,外埠吉平号,美成号也常临旧镇港。新中国初期,由于台湾海峡仍处于战争状态,对外贸易未能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并以资源和人力的充裕及侨乡、台胞祖籍地的优势进行对台贸易和招商引资,创建三资企业。旧镇于1984年被省政府指定为对台小额贸易港口;1991年被市政府定为对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示范区;

1992年,征用李仔园300多亩土地,开发为旧镇工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1996年被农业部定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试点镇,旧镇与台湾的各种经济合作及贸易往来不断发展。有建材、电器、电子、食品、农产品加工等行业。至2001年已开办三资企业二十多家,主要有:承茂水产有限公司、陆和渔业有限公司、闻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三丰水产综合有限公司、太子花卉有限公司、磊辉石制品有限公司、、明鸿装潢制品有限公司、光美五金实业有限公司、富山装潢制品有限公司、伸全食品有限公司、顶盛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荣昌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翰升工业有限公司、正威工业有限公司、大成食品有限公司、新盛饲料有限公司、隆宝工业有限公司、富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准国际海水温泉开发有限公司、天福观光茶园等。

农业渔业

旧镇也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有耕地3.63万亩。种植粮、蔗2万多亩,蔬菜1.2万亩。种果约5.3万亩,主要有荔枝约1.6万亩,桃、李约1.2万亩,龙眼约6千亩。水果年产量11万吨,“乌石荔枝”远近驰名。蔬菜总产56万吨。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9亿元,农业总产值3.47亿元,比增分别为7.1%和56%。

旧镇镇海岸线885公里,滩涂广阔,自古发展近海捕捞及滩涂养殖渔业,并在菜屿列岛定置“桁仔”挂网捕鱼。现捕捞鱼船已较少,滩涂养殖则发展到26万亩,年产量1.9万吨,主要有牡蛎、鱼、虾、贝类等,旧镇港大牡蛎名闻遐迩。

自然景观

旧镇有众多自然景观,著名的乌石十二景:海云夜月、紫薇晓钟、倒亭夕照、印石朝阳、灵龟观海、伏虎听经、莲花吐艳、荔林飞丹、浯桥帆影、御屏松涛、岩坑悬瀑、石塔凌空。还有乌石天后宫、海云岩、垢洗书院、“海屋”胜迹和甘林“武当行宫”等。

行政辖区

旧镇镇辖属一览表

行政村(或农场、居委会) 所辖自然村或居民点

城外村 石柄、后港尾、松柏林、红埭、海边角、新福街、后街、崎街

旧城村 城内、打、楼仔

郭厝村 郭厝、营脚

秦溪村 秦溪

石桥村 石桥

玉厝村 玉厝、黄厝

甘林村 甘林大社、三房下、下坑、下学、坑仔埔、溪头、高厝、岭顶、楼内

林美村 林美、熊林、高仔林

梅竹村 轧仔、中社、坑里、城内、下宫、浯田、油车

梅宅村 梅宅、下梅宅

后埭村 后埭

狮屿村 狮屿、径港

西埔村 西埔、后坑

狮头村 狮头、山前

白沙村 白沙

桥头村 桥头、径口、港西、过田、庙后

埔尾村 埔尾、山边、桥东

霞屿村 霞屿、坑园、圆楼

岩埭村 岩埭

苑上村 苑上、芹山、大林

潭头村 潭仔头、打山、山郑、桥头墟、东埭、下东埭、下尾、南埔园

浯江村 后埔边、三凤厅、大学、大厅边南平、北平、新厝、溪尾

山兜村 山兜、大箱、邱厝、西坂、东行、顶厝、下厝、深水坑

后垄村 石牛尾、大油甘、后垄前厝、后厝、大伙鼎、石陂

东厝村 东厝、东陂、大石后、陂内

山仔村 过溪、城仔内、胡厝、大厝、庙后、新厝、欧塘、溪边楼

寨内村 寨内

上蔡村 上蔡、下蔡、赤文头

居委会 后港尾、新福街、前街、后街、屐街、人街尾、富楼街

青年农场 陂内、径内、农中、火烧寮

乌石农场 岩山下蜜婆空

2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下辖镇

乡镇概况

旧镇镇地处滨州市西南部,黄河南岸,面积73平 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旧镇村,东北距市区m公里,辖3 个管区,乃个行政村。199l年全镇人口3(wl7(男 15369人,女152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2人:到 1997年底,全镇人口”l“人(男1硼卫人,女14542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0人。人口全为汉族。 l叨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 的指导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 中心,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稳步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加 快文体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发展步伐,狠抓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努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了经济和社会 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 8刀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62元,年末农村社会储蓄 余额4681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76%、1%、 20%,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社会风气良好,人民 生活安定。

农业林业

旧镇镇纯属农业乡镇。1991年全镇有耕地 5.4万亩,人均1.7亩;到1991年底,全镇耕地面积为 5.4万亩,人均1.8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 豆、水稻、蔬菜、花生等。七年来,旧镇镇坚持调整种植 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业发展速度 较快。l991年农业总产值3200万元,到1991年农业 总产值达5删万元。粮棉生产是旧镇镇的主导产业, 旧镇镇坚持“狠抓粮棉不放松”的指导思想,加大科技 投入,积极推行良种、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种子包 衣、化学除草等11项新技术和17种农作物新品种,大 力推广麦棉、棉瓜、棉菜等形式的问作套种技术,提高 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1991年,全镇粮食面积2.9 万亩,单产5”公斤,总产值17刑万公斤。旧镇镇是 全区植棉大镇之一,棉花生产是旧镇的支柱产业。 1991年后,由于受棉铃虫危害、粮棉比价不合理等因 素的影响,播种面积和单产都有下滑的趋势。1993年 降至低谷,亩产皮棉刀公斤,总产刃吨。以后又开始 回升,1991年亩产皮棉达刀公斤,总产1100吨。

林业

1991一1997年,旧镇镇林业生产以农田林网建 设、宜林地拍卖、扩种经济林为重点。199l年植树觎 万株,3480亩,林网y行,林木覆盖率5.8%。为大力 发展林业生产,l993年镇政府印发了《关于林业生产 的若干规定》,在全镇大胆推行宜林地拍卖政策,大大 提高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使树木成活率达到驭%以 上。到1卿年底,全镇总植树347万株,13920亩,占 宜林总面积的100%;林网98行,林木覆盖率达到 刀。2%。通过了省评绿化达标乡镇验收,被市委、市府 评为“八五”绿化提前达标乡镇。1991年林业站开发的 “农田林网营造技术开发与防护效应的观测研究”项 目,通过地区验收,填补了全区空白。七年来,大力发 展经济林,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全镇经济林面积 达1050亩,比1991年翻了一番;年果品总产350万公 斤,实现产值200万元。l卿年,投资6万元,从上海 “现代人参果研究中心”引进了人参果苗,经过精心繁 育,取得了成功。l998年上半年新育苗2万余株。

基础设施

旧镇镇以镇级公路为重 点,以实现村村通公路为目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年 均硬化柏油路18公里。到1997年底,实现了村村通 柏油路。1998年春,开始了广青路旧镇段的拓宽工程, 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建设小城镇。 基础设施建设。199l年以来,旧镇镇大力发展电 业、通讯、自来水等社会公益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 全镇有2.8万千伏变电站一处,村村户户都用上了电。 l991年投资1000万元,实现了乡镇电话程控化。到1997 年底,全镇刀个村已有80%通上了电话,全镇共有电 话270部。有些企业、个体户用上了大哥大、BP机。 传真机、微机等高档设备也开始进入个别家庭。7年 中,全镇新打饮用水深井刀眼,2.%万农民全部用上 了自来水。到1997年底,;旧镇镇的北李村、小付家、周鳖11。

教育文化

1991年,旧镇镇有小学51处,初中2处,在 校生39朋人,教职工247人。l991年以来,旧镇镇大 力发展教育事业,狠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九年制 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1995年,“双基”教育在全 市首批通过省级验收。到1997年底,全镇有初中1 处,教学班32个,学生1565人,教职工i18人;有小学 13处,教学班lW个,学生3210人,教职工109人。适 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为l00%。幼儿园2处,人园 人数470人,人园率%%,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93年 旧镇中学被市委、市府评为“文明单位”。l995年旧镇 教委被市委、市府评为“文明单位”。l996年旧镇教委 被地委、行署评为“文明单位”。

1991年以来,旧镇镇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1一1993年,旧镇镇以文化站为依托, 利用冬春农闲时节,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 体活动。其中,以杏元马村每年春季举行的农民篮球 赛,最为引人注目,吸引着各路好手云集而来。全镇有 m%的镇直单位和村有体育场和运动队。1992年被省体委命名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文化站下属的3个 电影放映队,经常深入农村放映,年放映场次达350多场。全镇乃个村都通广播,镇广播站每天准时播迭节 目。l”3年,镇级机构改革,虽然文化站被取消,广播 站名存实亡,但是人民群众的文体活动仍蓬勃发展,各种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994年后,青年人掀起了篮球、乒乓球热,老年人迷上了门球、象棋等活动。 l眺年春,卡拉OK演唱在农村走俏,喜庆电影、科技 电影也借受广大农民青睐。

卫生医疗

1991年,;旧镇镇有农村卫生室50个,乡村医 生100人;镇卫生院有工作人员55人,病床38张,设有 内、外、妇儿、中医、五官等11个科室,年门诊5万人 次。1995一1996年,镇卫生院实施“形象工程”,投资 10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8m平方米的新式病房刀 间,购买了日超、脑电图等高档医疗器械,改善了医疗 条件。在全院实行佩证上岗制度,并设意见箱,公开接 受群众监督,促进了医风医德的转变。在全镇印发了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全镇 2.9万农民加入了合作医疗。到1997年底,镇卫生院 实有工作人员私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6人;有科室 15个,床位m张。全镇74个行政村都建有卫生室,其 中刀个达到了省甲级卫生室标准,有乡村医生83人。

计划生育

旧镇镇计生委,建筑面积5m平方米, 分5个科室,微机、B超各一台,药具俱全。各管区、各 行政村都有计生办、计生服务室和人口学校。镇计生 委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5人取得了中级职称;村有 计生专干74人。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落实“三为 主”(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 积极推广“三结合”(把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相结合、与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 福家庭相结合),健全队伍,建立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 为全镇506名育龄妇女建立了档案,帮扶贫困户187 户。1995年,刀个行政村都建立了计划生育宣传一条 街,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据统计,1997年节育率100%、计划生育率100%、 出生率10.5%c、人口自然增长率0.5%、统计合格率 l00%。1991、1992、1995年被地、市表彰为什生先进 单位。由于种种原因,1996年被地区列为重点管理单 位。1997年,经过努力,摘掉了落后帽子,并被市委、市 府授奖表彰。

乡镇企业

旧镇镇以镇经委为依托,采取镇办、村 办、联办、个体办四种形式,制定优惠政策,积极稳妥地 发展乡镇企业。1”1年旧镇镇经委有工作人员6人, 设有三股一室,即:生产股、销售股、会计股、办公室。 下设8个镇办企业,从业人员318人;村办企业5家, 从业人员4oo人;各种经济联合体15个,从业人员350 人;个体工商业户100户。乡镇企业总收入89万元。 利税10.2万元。1993年以后,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解 放思想,强化经委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加大投入,扩大 规模,提高效益。1994年,投资100万元,在樊家工贸 小区新建岩棉厂、食品厂两个镇办企业,年创利润8( 多万元。1995年,始建于1988年的老织布厂,又引进 新型织布机阴台,纺纱机1000台,进一步扩大经营范 围,成为一个以织布为主,兼营纺纱,服装加工的综合 性企业;现有职工100人,固定资产400万元,占地面 积2.6公顷。1996年实现产值3(XX)万元,产品远销济 南、青岛等大中城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创利税500 多万元。为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镇党委、政府先后印 发了《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规定》、《关于发展个体私营 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1w) 年底,镇经委实有8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下设11 家镇办企业,从业人员5历人;村办企业18家,从业人 员624人;个体及私营企业3oo多家,从业人员15m 人。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1015.1万元,创利税100万 元,形成了以旧镇织布厂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建筑、建 材、织布、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五大工业门类,成为经 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5: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