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睛明 |
释义 | 概况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精明。别名泪孔。属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之会。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布有滑车上、下神经,动眼神经,眼神经和内眦动、静脉,及眼动、静脉之本干。 [别名]目内眦,泪孔,泪空,泪腔,目眦外。 [穴义]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名解] 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2)目内眦。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无它意。 3)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4)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 5)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 [运行规律]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主治降温除浊,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内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视,及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体表定位:在目内眦的上内方凹陷中取穴。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操作用手指向外侧轻压眼球,以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避免刺中。针尖应接近眶内侧壁,但勿紧贴,略朝后外呈85度夹角,缓缓刺入0.2-0.6寸。深刺可达1-1.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针尖透过眼睑后,始终有空松感。 解剖进针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与眶内侧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