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荆州挑担围鼓
释义

“挑担围鼓”自清代早期在民间形成基本形态流传至今,演奏曲目丰富,乐器独特,道具工艺精美,其保护、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挑担围鼓”艺人们将挑鼓架子做得十分考究。目前,沙市还保留有清代沙市雕刻艺人制作的挑鼓架子。“挑担围鼓”经荆沙吹打乐艺人们世代传承,在保留其原生态演奏形式和演奏内容的基础上,依附于民间婚丧寿诞,庆典祭祀的习俗需求而流传到了现在。

基本介绍

所属地区: 湖北 · 荆州

文化遗产名称:荆州挑担围鼓

遗产编号:Ⅱ-1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湖北 荆州

遗产级别: 省

“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进演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

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古楚乐盛行,已八音俱备,凡重大庆典、祭祀、宴乐之举,必有鼓乐演奏。汉唐以来,荆州民间吹打乐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运用十分广泛,南北朝时期直至宋代,荆州民众于腊八日举行“驱傩”民俗活动时,“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人们敲锣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时期,泊于沙市长江码头的船只,有击鼓鸣锣开船的习俗。南北朝以来,沙市龙舟所用击节之乐器便为鼓、锣、马锣。入宋,“唐代俗乐,盛传民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荆南,曾从其都城江陵得精艺乐工32人纳入教坊乐部。明代荆州王府所用之乐曲及演奏方式,对“挑担围鼓”的影响极大。“挑担围鼓”演奏和乐曲一部份源于明、清散曲和套曲,一部分为荆楚民间音乐。清代,荆州城为将军府所在地,据“挑担围鼓”老艺人讲,过去荆州的将军出行,都用“挑担围鼓”演奏。

无论是迎亲、送葬、将军出行,吹打乐班都离不开在行进中演奏。为了方便,艺人们将鼓架作了改进,由架着鼓打,到背着鼓打,再到挑着鼓打。源于荆楚之地对鼓架十分讲究的传统

流行区域

“挑担围鼓”主要是在荆州市的中心城区及公安、江陵等地。市内各条街巷如:梅台巷、杜工巷、胜利街、拖船埠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担围鼓。市郊如:跃进村、张沟村、连心村、同心村、三板桥村、草市、岑河。

曲牌介绍

挑担围鼓吹打的乐曲主要由明、清散曲、套曲和荆沙地方流传有特色的楚音楚调组合而成。锣鼓经则部分借鉴地方戏曲(荆河戏)及挑担围鼓

自身流传下来的锣鼓经,运用特有的土钹、土锣等打击乐器发出的音响,形成其独特的吹打乐风格,长期积累的近200多个曲牌现已收集到80多个,曲牌演奏往往是先由打击乐开始,吹管乐后加进来,使乐曲演奏逐步推向高潮。

曲牌的种类主要分为上字调、六字调、正宫调及洋盘等几种类型。如表现曲调低回的“上字调”曲牌“大红袍”,表现曲调婉转的六字调曲牌“唢呐皮”,表现曲调高吭的正宫调曲牌“风夹雪”,以及洋盘曲牌“闹龙舟”等都是挑担围鼓曲牌的代表作。乐手们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曲牌进行演奏,如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工商庙会节日(布财神会、轩辕会、土地会)和民间喜庆礼仪(婚庆、寿诞)等多用正宫、六字、洋盘等曲牌。白喜事(丧事)多用上(合)字,六字、洋盘等曲牌。现已收集到的乐谱全部是由工尺谱和打击乐谱合注记谱而成。学徒学此手艺基本上是老师的口传心授,沿袭至今。

表演形式

曲牌演奏时有单曲和套曲之分,单曲是指一首曲牌来回反复吹奏,套曲是指由几首曲牌串连起来吹奏,一般演奏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乐队在行进中(采街)选择的吹打曲牌则短一些。

乐队演奏时,由鼓师率先用鼓槌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其余的打击乐在鼓师的指挥下一领众合,后唢呐等吹奏乐器加入其中,演奏起来时而气势宏大,时而婉转低徊,时而优美动听。挑担围鼓的演奏离不开制作精良的挑担架子和彩棚。

艺术特征

挑担围鼓的演奏特征有两种,一种是适合行进中(俗称踩街)演奏,另一种是围鼓而座的演奏形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大钹”(俗称土钹)钹堂凹面制作特别大,其音响强而不冲,沉而不闷,是地道的荆楚浑厚隆重之声的特色乐器。

挑担围鼓的道具特征表现为道具的高艺术品位,道具“挑鼓架子”和“彩棚”,一架一棚集雕、绣、塑、画于一体,历史久远,做工精细。踩街游行时,行进在最前面的四人扛举鲜艳夺目的彩棚,依次是披红挂绿,扎有彩球的挑鼓架子,两面鼓放其之上,打击乐手紧随其后,吹管乐在后面压阵,乐师们身穿长袍,头戴瓜形礼帽,一路吹打,阵阵楚乐融声,形、色于一体,闻其声而观其形,可兼得听,视艺术享受。犹如一幅人文风情画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4: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