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滩镇 |
释义 | 1 江西吉水县辖镇金滩镇为一地名,在我国江西省和河北省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 位置面积金滩镇位于吉水县城西北部、赣江河畔,东临赣江,与县城、文峰镇、醪桥镇隔江相望,南面及西南与吉州区樟山镇相接,西北与黄桥镇相交。金滩圩镇距县城6公里,距吉安市20公里,距赣粤高速公路10公里,全镇行政区总面积158.6平方公里。 ◎ 建置沿革解放以来,金滩镇行政区划及名称几经变更。解放初,称金滩乡公所,属金滩区管辖;1956—1957年撤区并乡,称金滩乡人民政府;1958年改乡人民政府为人民公社,称金滩人民公社,辖12个大队;1972年撤并公社,撤燕坊、东溪两个公社,并入金滩人民公社,辖23个大队;1983年底改人民公社为人民政府,称金滩乡人民政府,辖23个行政村;1997年改乡为镇,称金滩镇人民政府,辖区不变。 ◎ 行政区划金滩镇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86年—2003年,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3年撤并3个行政村,撤洞元村委并入坑梅村委,撤南下村委并入塘下村委,撤金滩村委并入金滩居委会。 ◎ 人口民族全镇有农村住户7615户,人口28450人,居民住户480户,人口838人。金滩镇常住人口皆为汉族。 ◎ 自然条件金滩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多为小丘陵,山地土壤多为千牧岩类、石英石岩类和紫红色泥页岩风化物,矿产资源稀少。耕地面40220亩,其中水田34160亩。林地面积63873亩,森林覆盖率40.3%。金滩镇辖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具东亚季风特色,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降水多集中在4—7月份,占年降水量64.6%,且多为大雨或暴雨。 ◎ 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416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0560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1025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66万元,农业总产值8693万元)。财政总收入230.4万元,总支出56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9元。 农业 (1)农业 农业以粮食、蔬菜生产为主,全镇耕地面积40220亩,其中水田34160亩,旱地6060亩。粮食年产量每亩650公斤。沿江多村种植蔬菜,主销县城和吉安市,是全市6个无公害蔬菜规模生产基地之一。 (2)林业 全镇林地面积63873亩,其中:针叶林53092.5亩,阔叶松2130亩,针阔混合林568.5亩,经济林4039.5(其中油茶林2524.5亩,年产值80万元,果木林1965亩,年产值60万元),生态林年经济增长值120万元。2003—2004年退耕还林4042.5亩。(其中荒山旱土造林1801亩,沙滩洼地退耕还林2241.5亩)。 (3)畜牧业 1986—2004年全镇年均年末生猪存栏数7240头,出栏数5300头,年末牛存栏数5230头,出栏数2040头。2004年全镇年末生猪存栏数5670头,出栏数4350头,耕牛存栏数2340头,出栏数3870头。全镇年养猪100头以上专业户6户,年养鹅、养鸭500羽以上10户。 (4)渔业 全镇水域面积686.7公顷,放养面积686公顷,年产量102.9万公斤。 (5)水利 全镇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山塘水库136口,总库容:1550.9万立方米,受益面积23040亩。1990年以来对双元村、南岸村和白竹溪村进行了田园化建设2000多亩。1998年对东溪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了治理,1999年对南下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了治理。全镇每年对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年均投劳30万个工,年均投资90余万元。 (6)2004年农业总产值:8693万元。农业总产值构成:农业产值6400万元,林业、果业产值380万元,畜牧水产产值1881万元,其他产值32万元。 工业 全镇公私企业共有370个,其中:制造业135个,建筑业1个,交通运输、仓储业74个,批发零售业120个,住宿及餐饮业10个,社会服务业14个,其他行业16个。2004年工业总产值1566万元。 ◎ 社会事业镇容镇貌 金滩镇从20世纪90年代起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大有改观。1994年—2001年金滩镇以圩镇商贸市场和街道建设为中心,投资532万元进行了城镇规划建设,拆迁旧房3000余平方米,开发土地6000平方米,新建一个商贸市场,建商住店面54套,商贸棚1000余平方米,公厕1个、水塔1座,房屋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街道硬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街道排水沟1200米。镇政府、土管所、民政所、财政所、地税所等单位得到新建和改建,院内绿化5000平方米。 交通信息 (1)交通 金滩镇交通便利,赣江流经全镇12个村委、有多处码头直连赣江水运;朱北线,吉阜线和赣粤高速连接线纵横贯穿全镇;全镇村村通沙石公路,其中午冈村、燕坊村2004年修通水泥公路。 (2)信息 金滩圩镇设有邮政所1个,工作人员6人,开通报刊订征、发送,邮政储蓄、汇兑、保险、物流,三农服务点等信息服务项目。圩镇设电信所1个,建有程控机房4座,开通镇内程控电话2902户,电信宽带网11户,2004年2月实现了电话村村通。 科教文化 (1)科技 镇设农技站、农机站、兽医防疫站各1个,在镇科协的组织领导下,形成了以农艺师、农机工程师、兽医、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村科技队伍网络,以推广良种、良法、开展技术咨询,专题培训,发放资料,实地指导,示范服务为手段,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全镇实现早稻优质率80%以上,晚稻优质率95%,每年每亩增收80元以上。 (2)教育 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7所(其中完小1所,初小13所,教学点3个),在编中学教师37人,小学教师162人,在校初中生1220人,在校小学生1959人,小学入学率99%,初中入学率95%。 (3)文化 设有广播站1个,1996年开通有线电视网络,开通用户400多户。 (4)卫生 镇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分院2所,主治医师8人,正式医务员29人,村卫生所22所,乡村医生42人。镇中心卫生院有B超机1台,半自动生化仪1台,床位15个,是一所集医疗、防疫、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卫生院。院内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骨伤科等科室,医务人员技术力量较强,院内环境优雅。 ◎ 名胜古迹(1)自然景观 毛仙姑 处金滩镇东北面曾山、柘塘、曾山三村境内,东面临赣江,北面与枫江镇山岭相接,西面与黄桥镇山岭相连,是一片海拔较高(海拔165.7米),林木茂盛、葱郁,空气清新,山岭纵横,蜿蜒起伏,风景优美的群山。 杨公岭 处塘下村赣粤高速连接线南侧,海拔140.2米,满山松树,树木青翠,风景优美。杨公岭又名午峰名山,据传,古时候,午峰山古木参天,泉水汩汩,山顶上的神坛、寺庙香火兴旺。山顶的神坛为方圆十几里的祭神地点,祭神之日,各方祭神人群,高举旌旗,锣鼓开道,极其隆重而严庄。自明初至“文革”前,午峰寺即为方圆十几里村庄朝拜、闹花灯之集结地,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为闹花灯之期,各路闹花灯人群,举着花灯、龙灯,带着祭品来到午峰寺祭拜与舞龙灯,并有比赛项目,甚是热闹。据传,明朝大学士解缙及邹元标等名人学士多次到午峰山游览,并留有诗文,在兰下村家谱中有多处记载。北伐战争期间,杨公岭曾遭遇一场战争,南兵与北兵,在杨公岭鏖战一天两夜,双方伤亡惨重,尸首遍地,此战对杨公岭山上的古树及建筑损毁较大,“文革”期间,午峰寺遭到灭顶之灾,山上建筑从此荡然无存。 (2)人文景观 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燕坊村、双元村 燕坊村 地处金滩镇南5公里朱北线东侧。燕坊村始建于南宋中期,是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村庄现有明清古建筑160余处,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明清古建筑有宗祠、学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筑,其建筑特色是:建造结构具典型的徽牌建筑特色,室内雕刻精美,室外有气势雄美的坊牌、镂刻秀美的门楣、楹联,房子周围栽满果树,风景树,村后后龙山栽有1000多棵古樟树。燕坊村是个集风景观光、旅游休闲、考古与文化艺术欣赏一身的文化名村。 双元村 处圩镇北1公里处,靠赣江边。双元村是一个仿古代城池而建的古老村庄,四周有四、五百米长的护村墙和护村河,且村内建筑规划有序,整齐划一,功能齐全。双元古民居分三片而建,一片一院,每片均30幢,每幢均由双套大门(大门、临门)左右厢房、正房、偏房、后厅房、大厅、宝壁及落廒构成,面积百余平方米,直墙顶马头墙高高昂起,屋里四通八达,巷道横平竖直,沟渠相连,整体设计合理,采光、排水、防火、防盗、防涝等设施一应俱全,美观实用,每幢房屋的窗棂形状各异,意趣盎然。双元文化名村的主要特点是:规划整体、风格统一、功能齐全、气势恢宏。 2 河北大名县辖镇◎ 乡镇概况金滩镇(Jintan Zhen).位于大名县城东北16千米。东与山东省的莘县接攘,西临卫河,面积55.8平方千米,人口X万。辖2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金南村。京开(封)公路过境。 ◎ 历史沿革1953年建金滩镇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元月上马头乡并入。1997年,面积60.6平方千米,人口4.1万,辖金南、金中、金东、金北、豆腐巷、沙庙、东龙化、西龙化、后消灾、前消定、小丈、上马头、辛庄、娘娘庙、顺道店、窑厂、程庄、石家寨、北李庄、黄庄、郑寨23个行政村。 ◎ 镇名来历金滩镇位于大名县城东北十七八公里处的卫河东岸,据《大名县志》记载,这里原来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后聚集为村落,因处于河滩上而得名小滩。“小滩镇在郡治东北,相去三十里而遥,户口近万家,水所经道也。”(《小滩镇浮桥记》),“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畿辅安澜志》)特别是经过隋炀帝疏浚开凿为永济渠(系大运河的一部分)后,河运繁忙,舟船辐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集镇。这个村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每逢农历初一、初三、初六、初八为集市之日,可谓两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十天四个集,正像其村名一样,是一方聚金之地。河运的兴盛,使这里商贾云集,市镇繁荣。金滩镇繁华至迟形成于元代,明永乐间废海运行漕运,曾在小滩镇设置机构,专门负责水运事务。因金滩镇“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舟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故而在金滩镇设立户部分司,督办河南、山东东昌府(聊城)、德州等地的漕粮兑运。此后,又相继设立巡检司负责维持治安,税课司负责征收税收。因河道淤浅有碍漕运,又增置元城县主簿一员驻金滩镇专职疏浚河道。据村民讲每年在金滩镇守冻的船帮两三千人,镇内店铺、银号、当铺、酒店等等近百家,是繁华富庶之地。明朝后期,因鞑靼入侵,作为大名府屏藩重地的金滩镇开始集建寨墙,建有寨门五座:北门、东门、东南门、南门、西门,墙基三四丈,上有垛口,全然大名城模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清朝,这里水运更加发达,商业更加繁荣。据《大名县志》记载,同治年间,礼部侍郎毛昶熙奉命赴河南督办团练事宜,轻舟微服沿大运河南下行至大名府小滩镇,停舟上岸想看一看这座繁华小镇,不想被当地政要士绅闻之,得到隆重招待。因仰慕其书法,士绅斗胆提出一个非常奢侈的愿望,力请其为本村题字。但为官的书法家毛昶熙从不轻易留墨题字,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三不留原则”:一不留墨迹,二不留文稿,三不留钱财。毛昶熙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只允许“铺墙壁上留两个时辰”,有“书不过两时,文不过一季,皆焚之于炉”之说,所以请他题字相当不易。也许是毛昶熙被小滩镇繁华景象所触动的缘故,出人意料的慷慨,很高兴地答应了镇上的请求。他见此地商船穿梭,店铺林立,商贾生意兴盛,日进斗金,遂取沙里澄金之意,提笔写下“金滩镇”三字。遗憾的是,他的墨迹还是没能流传下来,而“金滩镇”这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传了下来,小滩镇逐渐淡出人们的语言,“金滩镇”之名越叫越响了。金滩镇的主街区是镇中间的青龙街,自北寨门蜿蜒曲折至南寨门,上世纪80年代寨墙方拆除,寨门、寨墙遗迹尚存,青龙街的整个街道基本维持清末民初商贸街的原貌,两侧店铺林立,民族气息浓厚,至今步入其中,有种回归清末民初的感觉。青龙街中段古建筑保存尚好,现存文物有集福寺(现为金北回族小学,有明朝天启、崇祯朝首辅黄立极的碑记)、河北省文保单位的元代清真寺、郭隆真纪念馆、冀鲁豫交界的第一所女子小学堂、火神庙、户部分司、山陕会馆、清末古店铺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