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卫锁 |
释义 | 生平简介蒋卫锁,男,1968年生于陕西杨凌。被媒体和业界誉为“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 他出身农家,以“关注乳业、兴乳富农”为己任,于2000 年创办杨凌宝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陕西首个“托牛所”创始人。开办杨凌农业示范区第一家机械化挤奶站。创办良种改良和疾控防治中心。曾荣获“陕西省十杰青年农民”“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陕西省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杨凌示范区十杰青年”“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等称号,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接见。 2006年自费发起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活动,行程10万公里。随后在《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媒体揭露乳业掺假黑幕,被媒体和业界誉为“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2009年 3月 15日荣获“首届网络3·15十大维权新闻人物”殊荣。 2008年,蒋卫锁创办“蒋卫锁羊奶粉专卖店”,开发出包括山羊奶粉、关中羊奶粉、莎能羊奶粉在内的三大系列放心羊奶粉。目前已有包括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江苏、江西、浙江、上海、山东、河南、河北、新疆、陕西等地的加盟店百余个,此外还有200多个羊奶粉专柜。 蒋卫锁谈维权蒋卫锁:揭开行业潜规则成本高昂 41岁的蒋卫锁,风尘仆仆,略显疲惫,记者在北京的一家小宾馆里采访他时,他不时地眯起眼睛抽烟。就在前两天,他刚参加了奶产品行业的一个博览会。 蒋卫锁的“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身份一直备受争议。2006年他发起的西部乳业万里行把他推上风口浪尖,为他收获了巨大的荣誉,也惹发了不少质疑。有人说,蒋卫锁更多地是出于个人的利益,也有人说,他在毁掉中国乳业。他对此辩解说,大多数维权者最初的出发点都是出于个人利益,但是“当站出来后,才发现自己成了受害者的代言人,代表的是一个利益群体”。他说的利益群体,指的是奶农。 现实是,蒋卫锁并没有毁掉中国乳业,但两年后的“三聚氰胺风波”却让中国乳业整体陷入低谷,最终奶源的质量问题还是成了中国乳业的阿喀琉斯之踵。“最痛苦的就是付出了太多,但收效甚微。”面对中国乳业的现状,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2003年的时候蒋卫锁头上已有一连串的光环:杨凌示范区“十杰青年”、“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优秀党员”、“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中国杰出青年农民奖”等等。2004年他的企业年产值更是高达近2000万元,他坦言,那时“挣了几百万”。而后来乳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和假奶的泛滥让他损失惨重,也让周围的奶农损失惨重。蒋卫锁曾经做出如下举动:他经营的奶站0.8元购进原奶,0.7元卖给企业喷制奶粉。这是2005年,当时为了让奶农减少损失,蒋卫锁一天就赔几千元钱。“好奶卖不出去,假奶大行其道。”他认为这对西部奶农的增产增收以及西部地区农村的稳定造成的破坏力“将不可估量”。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蒋卫锁痛下决心:实地调查中国西部乳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为西部弱势奶农呼喊,为西部乳业探寻发展之路。于是,2006年,一支久经筹划的由农民企业家、农业专家、新闻记者组成的“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新闻采访团就此诞生,蒋卫锁出任团长。 蒋卫锁形容自己当年的西部乳业万里行是“抱着棺材走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人买他的人头。因为他站到了“另一个利益群体的对立面上”,打破了潜规则。漠视、流言、恐吓、家庭矛盾……让他身心俱疲。很多人都不理解他,活动过程中,有的企业婉言回绝,说负责人不在,搪塞了事;有的则直接闭门谢客;有的虽表面热情,却惟恐记者拉赞助或搞新闻曝光;政府官员也热情、冷漠不一,有的甚至直言不讳地问:你们到底想干啥? “乳业很不和谐,其实我就想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诊断、治疗中国乳业的顽疾。”蒋卫锁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 蒋卫锁说,他能顶住压力没有退缩,是因为有更多的人在支持他,那就是业界的有识之士和广大的奶农。那时每到一处,热情好客的奶农都把他们团团围住,反映问题,透露乳业内部的一些暗箱操作行为,甚至把一些掺杂使假的照片制作成光盘偷偷送给他们…… 真正令他尴尬的是资金上的压力。活动之初,蒋卫锁把苦心经营多年的“水碧园”酒家以15万元的价格卖掉,作为西部乳业万里行的启动资金。但即便如此,在活动即将结束时还是经费告急,缺口5000元左右。现在看来,也许5000元算不了什么,但当时从新疆返回,3000公里的路途要走3天。路费再加上10多人的食宿,让蒋卫锁很是尴尬。最后他们只好省吃俭用,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便宜的饭菜,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凑钱……而最让蒋卫锁后怕的是,当他们返回途中经过哈密时,依维柯车子的两个前轮发生异常,司机下车一看,两个前轮箍像火球一样通红,差点就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打假维权成本太高,这是最困难的地方。”蒋卫锁感叹,他呼吁人人打假,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反过来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仅靠少数人也不行,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是一对矛盾。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无假可打。“但只要有假冒伪劣,我就会一直打下去,我今生和乳业绑到一起了。” 首先是农民,然后是商人,最后是打假维权者。蒋卫锁对自己生活中的角色这样定位排序。“我和王海不一样,他打假能赚到钱,我没赚过一分钱。”蒋卫锁说,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尊重他的人多了。 蒋卫锁随身带着两包以他名字为品牌的羊奶粉。他现在经营着十来家蒋卫锁乳品连锁店,奶源来自于他手里的十几个奶牛小区,十几个奶站,由专人监控质量,加工环节交给他信任的企业。他认为,“主要也还是资金不足”,目前能努力做的就是以个人品牌为赌注,把“蒋卫锁”牌乳品连锁专卖店开展起来,以实际行动振兴中国乳业。(实习记者 宿希强) 打假经历揭黑行动: 自费30万元发起“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行动,整理出《中国西部乳业濒临崩溃边缘》调查报告。 曲折遭遇: 为打假,他卖了企业,丢了老婆,两个孩子因此辍学,社会上一度传言有人要花50万元买他人头。 命运转变: 如今,他正在专心经营自己的乳业。因“三鹿奶粉事件”,很多曾经质疑他的人开始理解和支持他。他正在努力重树消费者对乳业市场的信心。 “现在很多消费者都茫然了,他们不知道究竟什么奶能喝,到底有没有完全安全的奶。原来喝奶的人可能因此不喝了,而原来不喝奶的人今后也有可能更不喝奶了。” 接到本报记者的采访电话,蒋卫锁非常感激。他说:“你们采访我就说明你们对乳业的打假和发展非常关注,这样会促进乳业市场的发展,我要感激你们。”一到“3·15”,蒋卫锁就要比平时忙上好几倍,因为他的头上有着“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的头衔,这时,总会有许多人想到他。早已经成为大名人的蒋卫锁还是认认真真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对中国乳业的发展“着了魔”似地关注,即便他为此赔了钱,丢了老婆,牺牲了两个孩子的学业,但还是觉得值。今年的“3·15”,他仍是“中国十大杰出维权人物”的候选者之一。 为了生意 他站出来“喊停”蒋卫锁原是陕西省杨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寨乡蒋家寨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改革开放之后,他创办了陕西的第一家“托牛所”,并由此创办了杨凌的第一家机械化挤奶站。 由于奶站经营和管理都非常好,2002年,蒋卫锁引起了一家乳业公司的注意,这家公司承诺以优惠的价格来收购蒋卫锁的全部鲜奶。3年后,他发展成为该企业在陕西省的最大奶源供应商之一。蒋卫锁也因此被团中央、农业部等8部委授予“中国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 可是好景不长,2005年5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蒋卫锁突然发现自己奶站的牛奶卖不出去了。与此同时,蒋卫锁发现,他的周边悄然兴起了一大批掺假、造假的输奶同行,这些同行的牛奶输送价格竟然比他的纯鲜奶还高,而且输送量也远远超过了他。 于是,蒋卫锁先后6次拿着“原料奶掺假”的证据上门找到这家公司,希望他们停止这种造假行为,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为了调查 他几乎走遍中国西部由于与该乳业公司的交涉非常不顺利,2006年7月,蒋卫锁策划了“农民倒奶事件”,这一事件惊动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家宝对此作出了批示,两次派人进行调查。 2006年4月,蒋卫锁组成一支“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队伍,对中国西部乳业进行彻底的调查,他想客观地将奶业造假和掺假的行业潜规则揭发出来。他们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走访了陕西、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几乎走遍了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行程总计10万余里。 当时,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经费问题,为此,他忍痛割爱卖掉了经营了多年的一家酒店,最终筹集了30万元。 然而30万的费用根本不够,在整个行程中,蒋卫锁必须省吃俭用,尽量减少开支。蒋卫锁说,当时他常常空着手就住进了某家旅店,然后告诉旅店服务员第二天再结账,这时候,他就马上给老家的朋友打电话借钱。 虽然调查的过程非常困难,但每当想到那些奶农的遭遇时,蒋卫锁就不觉得自己苦了。蒋卫锁说,调查过程中,他痛心地发现,由于一些企业大量收购掺假和造假的牛奶,很多奶农的生存陷入了危机,有些奶农投资了几十万,几乎把全部家当都搭了进去,但是结果牛奶卖不出去,一下子就全赔了。当时有很多奶农都把奶牛杀了,还有很多奶农破产了,更惨的是,蒋卫锁还听说有奶农因为破产而自杀了。 蒋卫锁听说这些消息后痛心疾首,几乎彻夜失眠,所以他决定一定要把这些真实的状况反映出来。半年多的调查结束后,蒋卫锁整理出了《中国西部乳业濒临崩溃边缘》的调查报告,其中详细披露了西部奶业的造假、掺假现象,也真实地反映了奶农的生存状态。 为了揭黑 他屡遭威胁和打击2007年1月,《南方周末》对蒋卫锁进行了关注,一篇《可怕的牛奶》的报道让蒋卫锁成为了全国的新闻人物,这也让全国人民都开始关注牛奶的安全问题。不过这篇报道出来后,蒋卫锁却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很多人认为他的这种做法不但不会挽救西部乳业市场,反而会让整个乳业市场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蒋卫锁的做法是出于对牛奶饮用者的健康考虑,但是当时却有很多人说他“坏”,周围很多开奶站的同行都恨透了他。 此时的蒋卫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几乎没有人理解他。从外部的影响来看,他的做法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事实上,当时的蒋卫锁处境非常尴尬和艰难,掺假现象也未能得到解决。 于是,蒋卫锁将所有证据和素材提供给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7年4月,《焦点访谈》以《牛奶掺假揭秘》为主题揭露了乳业市场掺假和造假的行业潜规则,节目播出后,事情再一次在全国引起轰动。 此时,社会上流传了很多谣言,蒋卫锁也遭到了很多威胁和打击。有人向他放风说,社会上有人想花50万来“买”他的人头。此时的蒋卫锁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 为了打假 他无奈选择离婚外面的压力已经让蒋卫锁接近崩溃,与此同时,家庭内部矛盾也越演越烈,妻子终于无法忍受和他这样的“疯子”再过下去,于是选择了离婚。蒋卫锁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思再去求妻子回头,于是他很爽快地同意了。 妻子走了,蒋卫锁还要继续自己的打假行动,当时他的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在读中学,但是因为他的事件,两个孩子相继辍学了。现在回忆起这件事,蒋卫锁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两个孩子,是他影响了两个孩子的前途。“如果不是我,他们都该上高中了,我多希望他们也能上大学啊。”蒋卫锁说,如今,他的儿子跟着他一起经营牛奶生意,女儿在家里呆着。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也让蒋卫锁得到了“平反”,离了婚的妻子也开始理解他。不过,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让蒋卫锁很难忘记,妻子在他艰难的时刻选择离开,这种伤害让他至今都不能释怀。所以他说,“复婚恐怕挺难”。蒋卫锁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的乳业能够完全健康起来,他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喝到健康的奶。 今日蒋卫锁3月12日,蒋卫锁刚刚从北京参加完“3·15”特别活动。蒋卫锁这一次去北京仍是探讨中国乳业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因为几年的揭黑打假经历之后,特别是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作为“中国乳业打假第一人”的蒋卫锁,已成了中国乳业发展的一颗希望之星。 “我对西部乳业揭黑打假了这么多年,奶业有问题我早有预料。但是,我万万没想到这一次三鹿事件会这么严重,更没想到受害的群体竟会是婴幼儿。”谈到“三鹿奶粉事件”,蒋卫锁说,这件事情让很多人曾经对他的误解和质疑都消除了。但是,这件事对他来说却非常痛心,因为事件比他之前预言的“西部乳业濒临崩溃边缘”严重很多。 蒋卫锁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中国消费者对牛奶市场丧失了很大的信心,这对中国乳业市场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现在很多消费者都茫然了,他们不知道究竟什么奶能喝,到底有没有完全安全的奶。原来喝奶的人可能因此不喝了,而原来不喝奶的人今后也有可能更不喝奶了。”蒋卫锁说,消费者的这种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现在乳业生产商和经营商需要做的就是在各个环节都保证好奶的质量,让消费者重新找回对乳业市场的信心。他正在为此做着新的努力。 曾获荣誉2000年“杨凌示范区2000年度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 2001年“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 2002年“200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2003年度杨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带头人” 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陕西省杰出青年农民” 2004年被聘为“杨凌示范区慈善协会第一届理事” 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委党组致富带头人” 2009年荣获“首届网络3·15十大维权新闻人物”殊荣。 2010年入选"首届王顺利百年中国人物榜"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