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平复 |
释义 | 人物简历蒋平复,又名蒋鹏,1968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当代著名花鸟画画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书画院江苏分院副院长、金陵印社理事、金陵书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文化部中国文管会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秘书长。作品和论文,先后在《丹青世界》、《艺术名家》、《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人民日报大江南收藏》、《江苏工人报》等报刊发表。另有作品被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共青团中央、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港台文化研究所等机构收藏。出版个人画册多部。 艺术年表2011年作品《秋韵》获“第二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优秀奖。。 作品《天竹》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院奖”,并被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永久性收藏。 作品《花儿》被周恩来纪念馆收藏。并收入《翰墨寄深情,丹青忆伟人》大型出版画册。 2010年作品《无题》参加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金陵墨韵”画展。 作品《叶儿红时秋正浓》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及《美术》杂志主办“现代水墨”展。 向“中国质量万里行”走进江苏系列活动捐赠作品《硕果》。 2009年作品《月季花开》特邀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国画作品《清气绝尘》入选“首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 国画作品《溢清香远》参加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金陵墨韵”画展。 2008年国画作品《竹林小趣》参加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金陵墨韵”画展。 2007年国画作品《牡丹竹石图》参加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庆祝南京市总工会成了八十周年”画展。 国画作品《亥年生肖》参加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主办的“贺岁画展”获一等奖。 国画作品《今日此君是我友》参加“国泰之光,全国诗书画展”获优秀奖。 2006年国画作品《战地黄花分外香》被新四军纪念馆收藏。 1999年国画作品《溪山晴雨》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1997年国画作品《鱼戏》参加团中央主办的“遇仙杯”全国书画艺术展。获优秀奖。作品被收藏。 1996年国画作品《墨竹》参加福建港台文化研究所主办“玉女杯”国际书画大展,获优秀奖。 作品被福建港台文化研究所收藏。作品《硕果》参加河南省“殷商杯”中华书画艺术博览会,获优秀奖。 艺术特色艺术、科学、宗教乃人类认识世界的三大方式,其积累下来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文化。三者关系如同金字塔的三面:起初,当你在塔下,三面似乎各不相干;然而,随着往高处攀去,你会发现三面是有联系的;当你终于站在顶端,就会发现,原来三者的指向是一致的。所以,艺术是不可轻视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其责任与使命是崇高的。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精神领域之匮乏超出了以往时代。物质繁华的背后往往则是精神的无助,娱乐手段越多,人们越不知所措。在这关口,艺术与宗教的责任与使命是重要的。虽然长期以来,世俗宗教的流传依赖各种艺术形式而存在,艺术受惠于宗教亦良多,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有着各自的规律与特征。 艺术发展到今天,其繁荣景象已非前人所能想象,其观念、形式、语言、技巧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故而艺术之标准亦难确立,给艺术学者带来挑战。而且艺术理论愈是发展,艺术的定义愈是复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尽管艺术包罗万象,与艺术相关的领域纷繁复杂,但是愈能便捷地展现主体心性的方式愈近于纯粹的艺术方式,然而,主观情怀无法凭空捏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客体的启示依然是主体灵感的源泉,最终的消化是在“心源”中完成的。 如此看来,宋代以来的中国画的艺术规律与特征特别接近上述讨论的艺术概念。当西方人还在争论艺术是否终结,绘画是否死亡之时,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其艺术气质一开始即令人羡慕。中国画虽仅是绘画中的一种,但它在艺术中较具代表性,探讨它也利于我们把握住艺术的某些实质,而对于一些艺术家展开个案研究,也可为我们了解艺术提供实质性内容。在南京画家中,平复是一位值得关注的独特艺术家,这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艺术道路的与众不同。 平复所学颇杂,大学时代以及毕业后的十余年中,他主要从事的是艺术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做得颇有声色。然而,随着越来越深入这一行业,他发现它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自由越来越远。终于在痛定思痛之后,他毅然投身于自幼衷爱的中国画中,而且一发不可收。近十年来,设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就艺术院校而言,设计学科不断扩招,而纯艺术学科不断萎缩,有些传统专业方向甚至停招。平复的逆流而上,不为金钱所役,不为琐事所劳,显示了他与世俗不同的个性与思想,也为其艺术取向的卓尔不群奠立了基础。 其二,师承对象的多元兼取。平复虽然偏好花鸟,但是他的兴趣点与关注对象是多元化的。经过多年的耕耘,他对艺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方式。虽然在早期学画时已下了很大苦功,但是已近不惑之年的他仍对诸多大师追慕不已,每每看到宋人以及青藤、八大、南田、老缶、伯年、白石等人的作品仍会产生激动。他的作品无论或工或写,还是或水墨或设色,均无声地说明了作者对前贤们的由衷敬意。与之构成对比的是,如今画坛流行一种画家速成法,即只临摹一位高人的作品,最好能到惟妙惟肖的程度,资质低者以此就能混饭吃,资质高者稍加变化,即成自己的招牌,然后不断复制。这样一来,自己的画风数年即成,无须遍临诸家而大器晚成。这种做法虽然在市场经济上收效较快,但是其眼界的浅薄、层次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看到了这点,平复更是不断向传统精华一遍一遍地用足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水到渠成,是他遵奉的艺术信条,在如此急功近利的时代,一个画家能秉承这样操守,本身就令人钦佩。 其三,艺术创新的自我理解。 显而易见,在学习传统上痛下苦功是艺术成功的重要方面,但最终在艺术上创新求变而能自成一家,外师造化十分重要,这也是平复这些年来一直乐此不疲的,这部画集中的多数作品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他曾创作过一幅200cm见方的工笔花鸟画,其中包含的十多种花卉全部源自写生,然后再进行穿插组合,形成一幅章法丰满、内容丰富的大作。此作画了半年才近于完成,但他仍在构思如何使之进一步完善。其目的很简单,只为检验自己这些年来在学习古人与造化上具备了怎样的基础,驾驭大幅画作的能力到了何种层次以及为其他类型创作的驾轻就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临摹、思考、写生、求变,只有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开花结果,最终为艺术史尽一份心力。在他看来,画画,包括创作“累人”的工笔画既不是为了参加展览时讨得评委们的青睐,也不是为了能入某位画商的法眼而是在经济上有所回报。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在当今社会,画画是什么?画画与自己究竟有何关系?是为评委画,为画商画,还是为自己画?若为自己画,则需与自己的人生与追求结合起来。追寻何样的人生,就应该画何样的画!若为物所役,为钱所累,短短人生,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因此,往远处看,搞艺术,画画,即使是轻描淡写地说,也不能简单地仅视为修身养性而已。因为修身养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形成健全的人格,乐道自得,进一步能够净化他人与社会,在此基础上立己立人,这样的艺术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不过在当今,画家忽略市场,轻视生计,想安身立命又是不现实的。好在平复有早期打拼留下的基础,又加上恪守自己的个性之道反而赢来藏家中有识之士的青睐,因此,他在自我之道上反而显得如鱼得水,自得其乐。正因为此,其笔墨之中流露出的从容与自信,清爽与自如,也是读者显而易见的。实际上,这条艺术之道看得越清晰,其未来越宽广。平复的艺术如此,其他有见地的当代画家的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品欣赏将平复中国画作品欣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