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建平岩群
释义

建平岩群(Jianping Gr.)的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在辽西朝阳、阜新、北票一带,兴城、绥中也有零星出露,为深变质岩系。

简介

建平岩群主要为各种片麻岩、麻粒岩、变粒岩、浅粒岩、铁英岩、斜长角闪岩夹少量片岩及大理岩。变质程度复杂,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均有,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硅铁质岩及粘土岩和白云质碳酸盐岩建造。侵入建平岩群的花岗岩中锆石U Pb年龄23.8亿~24.8亿年,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25.8亿年、24.8亿年。

基本信息

地层名称:建平岩群

地层名称(英文): Jianping Gr

阶代码: Ar3

地区代码: 12

命名

辽宁省地质局区测队四分队于1960年命名,命名地点在辽宁省建平县。

沿革

建群后辽宁省地质局区测队(1967—1968)将建平群分为二个组,即小塔子沟组和大营子组,属太古宙。1970年区测队在大营子组之上建立了瓦子峪组。1975年张丕孚将小塔子沟组放在大营子组之上。同年,辽宁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将小塔子沟组、大子组合称鞍山群,属太古代;瓦子峪组划归辽河群,属古元古代。1978年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沿用了建平群及所属的小塔子沟组、大营子组、瓦子峪组的划分方案,属古元古代—太古宙。1981年何恃松将瓦子峪组改称为群,不整合在建平群之上,分属于太古宙及古元古代,并取消大营子组。1982年王子华重新建立层序,即由老而新为凌源群、建平群大营子群,各群间均为不整合。1989年《辽宁省区域地质志》采用了地层表编写组的方案,并确认小塔子沟组与辽东地区鞍山群下部(石棚子组、通什村组)相当,大营子组、瓦子峪组与茨沟组、大峪沟组、樱桃园组相当。近年来,崔文元、王长秋(1987)认为建平群应分为:下部建平杂岩(相当小塔子沟组),上部为大营子群(相当于大营子组)。编典时改称建平岩群。

特征

广义的建平岩群主要分布在朝阳、阜新、北票一带,在兴城、绥中也有零星出露。暂按1989年《辽宁省区域地质志》的划分方案对本岩群进行描述。 1.小塔子沟组分布在朝阳小塔子沟、建平叶柏寿一带,下部为石榴二辉斜长片麻岩、透辉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二辉麻粒岩、铁英岩、角闪(辉石)岩,上为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铁英岩。未见底。 2.大营子组分布在建平大营子及阜新上押京等地,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铁英岩、黑云角闪片岩。小塔子沟组及大营子组为低品位易选磷矿及铁矿含矿层位。 3.瓦子峪组主要分布在义县瓦子峪、阜新半截塔等地,按岩性组合分为三个岩性段,下段为片岩夹浅粒岩;中段为大理岩、千枚岩夹黑云石英片岩、钠长阳起片岩;上段为绢云石英片岩、千枚岩夹角闪片岩、石墨片岩。建平岩群岩性在横向上变化较大。 建平岩群的变质作用比较复杂。小塔子沟组以麻粒岩相为主,部分为高角闪岩相。大营子组以高角闪岩相为主,部分为低角闪岩相。瓦子峪组为低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近几年辽宁省区调队在本区1∶5万区测中将建平变质杂岩划分出三个大填图单位, 建平以南为灰色片麻岩(角闪岩相),中部为高级变质岩(麻粒岩相),北部为绿色片麻岩(绿片岩相),而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是由麻粒岩相经变形及退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本区混合岩化作用普遍。 小塔子沟组或建平变质杂岩,其原岩90%以上为英云闪长岩?舶鲁せǜ谘摇⒆纤栈ǜ谘遥?这些古老岩浆侵入体中有各种麻粒岩、斜长角闪(辉石)岩、超镁铁质岩、铁英岩包体,但包体数量少、规模小。表壳岩的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硅铁质岩。大营子组以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基性火山岩。瓦子峪组为粘土岩、凝灰岩、白云质碳酸盐沉积。建平岩群构成一个较完整的火山-沉积旋回。 建平岩群中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380Ma、2475Ma,瓦子峪组及大营子组的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的锆石U-b法年龄为2575Ma、2579Ma、2481Ma(崔文元等,1991),并认为,前二者为TTG岩系的形成年龄, 后者为本区变质岩的峰期变质年龄。

备考

建平岩群至今不统一。表壳岩究竟划分几套?岩群中的小塔子沟组是否改称杂岩,另行分出?各岩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编撰者: 高吉凤

作者1: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

年份1: 1989

系名: 太古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