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庭治疗 |
释义 |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作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 简介家庭治疗由麦尔首创。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试行家庭治疗,以纠正这些心理病态。早期的家庭治疗(1940-1945)多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影响,只对家庭成员中的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但在此时期内,麦德(Madd)和巴伯(Buber)等人则受集体心理治疗的影响,重视对家庭成员的集体治疗。1948年,我国台湾省精神病学家林宗义根据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家庭模式,综合日本的职业治疗,建立了家庭治疗中心。70年代,美国马斯汀(Mustin,R.T.H.)在家庭治疗中,尚提及家庭妇女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自1962年《家庭过程》杂志发行后,家庭治疗就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使其成为不可被取代的心理治疗类型之一。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协会从1970年的913个,增加到1979年的7567个,并成立了300多个家庭研究所。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密切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内部互相折磨、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松散、互不关心、中老年人的困难,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纠纷,在病态的家庭关系中都占有一角,从而导致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有关家庭治疗的学派纷陈,理论和术语各异,治疗模式也有差别。例如,行为学派的家庭治疗家把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下来,进行行为矫正。精神动力学派的家庭治疗家以探讨家庭中潜在的心理冲突和投射机制,启发内省力,促进人格成熟,以和谐家庭关系。在此两端之间,还有功能派、构造派、策略派、鲍温派、经验派、交流派等。治疗模式各不相同。然而所有这些学派又都有共同之点,那就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并采取积极干预的策略,一方面力图打破原有的僵局;一方面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为模式。 家庭治疗的组织与实施首先,在进行家庭治疗时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①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②“确诊的病人” 所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症状而已,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③家庭治疗医生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1)参加的对象。凡与家庭功能紊乱有关的成员均参加,甚至可包括一些有关的社会成员,如朋友、医师、监护人等。要克服参加人员的顾虑和阻力,如怕家丑外扬、互相抱怨、家庭被社会歧视等。 (2)接谈技巧。首先使气氛和谐,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注意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谁和谁坐得最近,各人选择坐位的方式,每个人发言的频度,其他成员的反应和表情。而家庭治疗者担任指导、启发、协调角色。要让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直接交流,鼓励互相尊重,避免争吵、抱怨,各人多作自我批评,宣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3)分析问题。对家庭的结构和性质先有一个分析和类化。家庭的结构形式,可以引导出家庭存在的问题。例如,家庭可分为:不和谐家庭、破碎家庭(有人死亡或离异)、杂合家庭(一方或双方带有儿女,再婚组合家庭)、不幸家庭(有慢性病人、残疾人,或受政治迫害的家庭)。下一步则要找出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烦恼和困境产生的根源有哪些? (4)协商讨论问题。以集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进行。家庭治疗者和家庭成员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如何摆脱困难,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每个成员都应承担义务和责任,都应互通信息,相互了解和理解,并能相互尊重和容忍,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家庭角色,而一味指责他人。家庭治疗还应包括家庭生活艺术、家庭管理、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照顾老人和病人的护理知识,以及如何争取社会的支援等。 家庭治疗的优势家庭治疗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具有诸多优势,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全球心理咨询行业内风靡至今,在我国也倍受重视,自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立了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以来,在我国发展已有十余年。 家庭治疗的核心理念是:家庭是一个系统和整体,要更有效、更快捷地缓解或消除家庭中某个成员的问题或症状,需要整个家庭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根除”问题,而不会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也很有利于维持咨询的长期效果。很少出现在个体咨询中容易发生的“复发”状况,即个体通过咨询有所改善后,回到原先的家庭环境之中,又重新被诱发出现原来的问题的现象。 家庭治疗的历史根源二战以后很多研究学者及后来跟进的实务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家庭在创造和维持一个或更多家庭成员的心理困扰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余波中,家庭突然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文化的、环境的),为了这些问题,社会大众转向心理学家寻求解决之道。 心理治疗的心理问题的界限也延伸到家庭问题,诸如婚姻失和、分居与离婚等种种感情失调。心理治疗者已经开始检视家庭关系,以及成员之间需要修正的互动,以促成个人成长。最后,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者开始了解到改变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常常是必要的,如此才能以适当的行为替代有问题的、功能失常的或不适应的行为。 最近几十年中,各种不同的行为科学与专业训练学科的代表,涉足家庭领域,发展了大量理论来检视及了解家庭的运作功能。 战后早期的学者Bateson和Juergen Ruesch 共同构建人类沟通的理论。 H.Goldenberg和I.Goldenberg(1983)注意到五个看似独立的科学与临床上的发展,同时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拉开序幕。这些包括:(1)把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扩展至包含以情绪问题,最后包括治疗整个家庭过程;(2)引用一般系统理论,强化探索那些构成相互关系的整体之间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3)观察家庭在形成精神分裂症成员的角色;(4)儿童辅导与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5)对新的临床技巧如团体治疗渐增的兴趣。 家庭治疗目的家庭治疗与其说是一种治法不如说一种治疗取向,目前,对于家庭治疗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关于家庭治疗的原则和程序也没有定论。 总体上说,家庭治疗是把家长、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一个自然单位,旨在改进这一家庭单位的整体功能的治疗过程。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来造成个体的变化。 家庭治疗的一个前提是,家庭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气氛塑造着儿童的态度、信念、价值观、自我感和相应的行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对其成员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也有改变作用。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有其特殊的规律,如家庭有一定的结构,它抵制强烈的变化,当这个系统变化了,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也倾向于发生变化;家庭内部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系统的平衡十分重要;家庭有其统辖成员的规则等等。 家庭成员生活在家庭中,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家庭成员适应着家庭的系统及其紧张,并可为这个系统制造紧张。这个系统的变化影响其成员的行为和对自己的看法。 家庭治疗主要方面之一是改变家长,帮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家长认清自己的角色,认识自己面对的孩子问题的复杂性。 介入儿童家庭的治疗技巧(1)要避免陷入家庭分歧的某一端,对于家庭问题保持中立。 (2)充分估计问题的复杂性。 (3)在对家庭问题敏感的同时,要灵活、主动。 (4)善于与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合作。 (5)对家庭变化的能力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 (6)认识家庭成员的相互作用,疏通他们之间的关系。 (7)为新行为和新的交流方式提供样板。 学校心理学家介入家庭治疗应当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只有当学生的学校问题确定与家庭有关时才可这样干预。在下列情况下,应避免家庭治疗: (1)家庭因其他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原因而发生破裂。 (2)家庭其他成员而非孩子有严重疾病。 (3)家庭不希望解决现有问题。 (4)家庭问题由其他方面人士解决更好,如出现犯罪问题等。 总之,心理学家对家庭的介入是要通过改进家庭功能而改善儿童的学习和情绪适应。 家庭治疗的五个阶段(1)学校系统与家庭系统接触阶段治疗者的任务是沟通两个系统,向家长介绍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及这些问题与表现同家庭的关系,家庭要对此负哪些责任。治疗者要和家长就治疗目标、诊断与评价达成一致性的意见,并了解家庭成员的各自情况。治疗者还要介绍学校方面对孩子应负什么责任,做哪些工作等。 (2)发现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治疗者接触每一家庭成员了解其交往方式、家庭的规则、家庭不合谐之处;同时根据这一了解重新评价学生与学校系统的关系,改变原有的相互作用模式。 (3)鼓励家庭认识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家庭成员认识到自己对存在的问题的责任。发现自己的看法。要让每一事实上庭成员都参与,而不是个别成员。 (4)建立新的规则和新的方式随着家庭原有的交互作用方式、成员的角色和模糊的规则被否定,需要建立新的规则和新的方式,而这一过程是个很长的过程,家庭会发生“真空”。治疗者任务是鼓励家庭成员忍受不适,看到新方式带来的积极后果,注意积极的反馈。 (5)家庭治疗效果的评价家庭治疗效果的评价,干预是否有效,是否取得了进步。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应重新分析问题,查找问题所在;如果有进步则制订长期教育计划,巩固现有成果。 1图书信息书 名: 家庭治疗 作 者:徐汉明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ISBN: 9787117127172 开本: 16开 定价: 39.00 元 内容简介《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是一本能帮助被痛苦缠绕的家庭和个人,家庭治疗师将家庭纳入治疗过程,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析和探索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寻找维持家庭问题的原因,促进家庭的改变与发展,建构新的家庭模式。 《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在介绍家庭治疗的发展和各种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邀请了一批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性培训的家庭治疗师参与《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的编写,将他们由理论到实践的临床治疗经验介绍给读者,帮助读者理解家庭治疗的理论,了解家庭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 图书目录第一章 家庭治疗的起源 第二章 家庭治疗的理论与发展 第三章 家庭的变化与发展 第四章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五章 家庭治疗的过程与步骤 第六章 家庭治疗师的成长 第七章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 第九章 结构式家庭治疗 第十章 动力取向的家庭治疗 第十一章 绘画与家庭治疗 第十二章 家庭治疗案例 第十三章 家庭治疗的发展与未来 参考文献 …… 2图书信息书 名: 家庭治疗 作 者:李彩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ISBN: 9787501972883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 元 内容简介《家庭治疗》共9章,分为四编。第一编主要介绍了家庭、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二编是理论模型部分,包括四章内容,详细介绍了家庭治疗领域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经典的心理治疗理论框架下的家庭治疗模式——心理动力和认知一行为框架下的家庭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的专门理论:如代际模型、策略模型、结构模型等。第三编是家庭治疗的应用,具体包括家庭治疗的基本流程与基本技术,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家庭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四编是家庭治疗的新进展,主要介绍了家庭治疗领域近几十年来的新发展。总之,《家庭治疗》对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尽可能做到理论与方法并重,原理与技术兼顾,专业与普及两全。《家庭治疗》不仅可以作为大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及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家庭治疗的临床实践者、教师的进修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李彩娜,1973年生,祖籍河南长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格与心理健康。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家庭治疗、人格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课程的研究及教学工作。近年来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四部。 赵然,临床医学学士,心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心理学科学联合会(APS)会员,员工帮助计划(EAP)顾问。在家庭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咨询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有超过1500小时个体和团体咨询实践,督导时间达400小时。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咨询与实践研究、家庭治疗、健康心理学和国际员工帮助计划。 图书目录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家庭与家庭治疗 第一节 家庭 第二节 家庭治疗 第一节 家庭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编 家庭治疗的理论 第二章 经典理论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框架下的家庭治疗 第二节 认知-行为框架下的家庭治疗 第三章 家庭治疗的基本模型(上) 第一节 代际模型 第二节 策略模型 第四章 家庭治疗的基本模型(下) 第一节 结构模型 第二节 经验模型 第五章 家庭治疗模型的比较 第一节 理论观点的比较 第二节 治疗的比较 第三编 家庭治疗的应用 第六章 家庭治疗的基本流程 第一节 会谈前的准备 第二节 初次会谈与评估 第三节 治疗进程 第七章 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 第一节 治疗关系的建立——会谈技术 第二节 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家庭治疗的常用技术 第八章 常见问题的家庭治疗 第一节 “问题孩子”的家庭治疗 第二节 夫妻问题的家庭治疗 第三节 有心理疾病患者的家庭治疗 第四编 家庭治疗的新进展 第九章 家庭治疗的新进展 第一节 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第二节 新兴的家庭治疗模型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